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昕

作品数:8 被引量:21H指数:3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4篇动脉
  • 4篇颈动脉
  • 3篇血管
  • 3篇血栓
  • 3篇支架内血栓
  • 2篇动脉粥样硬化
  • 2篇溶栓
  • 2篇卒中
  • 2篇出血
  • 2篇出血转化
  • 1篇弹力
  • 1篇动脉疾病
  • 1篇动脉支架
  • 1篇动脉粥样硬化...
  • 1篇血管内超声
  • 1篇血管细胞
  • 1篇血管细胞黏附...
  • 1篇血管细胞黏附...
  • 1篇血管型
  • 1篇血栓弹力图

机构

  • 5篇南京大学
  • 3篇南京军区南京...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马鞍山市人民...

作者

  • 8篇陈昕
  • 5篇朱武生
  • 5篇郭志良
  • 4篇孙文
  • 4篇肖露露
  • 3篇刘新峰
  • 3篇叶瑞东
  • 3篇李华
  • 2篇张仁良
  • 2篇刘玲
  • 2篇姜永军
  • 2篇徐格林
  • 2篇曹琴琴
  • 2篇赵玲玲
  • 1篇姜永军
  • 1篇何松清
  • 1篇蓝文雅
  • 1篇李壮丽
  • 1篇刘文华
  • 1篇季学满

传媒

  • 4篇医学研究生学...
  • 1篇中华神经科杂...
  • 1篇中华老年心脑...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3篇2016
  • 5篇2015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一种改进的卒中溶栓出血转化的大鼠血栓栓塞模型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目前尚缺乏与临床接近的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 PA)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动物模型。文中建立一种贴近临床的用于研究卒中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大鼠脑血栓栓塞模型。方法文中通过对栓子注入部位及溶栓时间进行改进,将60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脑栓塞组与rt PA溶栓组。取大鼠股动脉血制备体外血栓,脑栓塞组与rt PA溶栓组将血栓注入颈内动脉建立脑血栓栓塞模型,假手术组注入含BSA的PBS。栓子注入5 h后,rt PA溶栓组静脉溶栓,脑栓塞组和假手术组则注入等渗盐水。栓子注入24 h后对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大鼠心脏灌流后处死,取脑进行TTC染色,评价梗死体积与脑水肿程度,并采用分光光度法检测出血体积。结果 rt PA溶栓组与脑栓塞组的梗死体积[(29.29±4.204)%vs(27.89±3.91)%,P=0.810 3]、脑水肿程度[(12.43±1.66)%vs(7.13±2.04)%,P=0.063 2]、神经功能评分[(3.35±0.27)分vs(2.80±0.28)分,P=0.17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出血体积溶栓组明显高于脑栓塞组[(17.55±2.20)μL vs(3.82±0.86)μL,P<0.01]。结论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大鼠脑血栓栓塞模型能形成与临床rt PA静脉溶栓发生出血转化的病理改变,稳定性和重复性较好,可用于rt PA溶栓出血转化发病机制的相关研究。
陈昕郭志良叶瑞东姜永军俞书红肖露露孙文李华朱武生徐格林刘新峰
关键词:脑卒中溶栓出血转化大鼠模型
氯吡格雷抵抗导致颈动脉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的诊治被引量:3
2015年
0引言 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是颈动脉支架术(carotid artery stenosis,CAS)的少见并发症,若不及时处理,会发生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甚至威胁生命。现将1例CAS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的诊断、治疗及经验教训进行分析讨论,以期为此类疾病的及时诊治提供借鉴。
郭志良陈昕俞书红何松清季学满时永辉孙文李华朱武生
关键词:氯吡格雷抵抗支架内血栓颈动脉血栓弹力图
脑膜血管型神经梅毒的临床分析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脑膜血管型梅毒是梅毒螺旋体感染引起的脑膜及脑实质内血管的梅毒性动脉内膜炎,可致局部缺血和梗死。文中探讨脑膜血管型神经梅毒的临床、影像学特点和预后转归,以期为提高神经梅毒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2007年12月至2015年3月确诊的14例脑膜血管型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并完成对患者10.2-37.9个月的随访,记录患者预后。结果脑膜血管型神经梅毒主要以眩晕、偏瘫、偏身感觉障碍、认知功能减退等起病,影像学表现主要为病灶散在多发,头颅CTA/MRA可见颅内血管狭窄。实验室检查有特征性改变,其中脑脊液蛋白浓度9例升高,葡萄糖4例偏高。经大剂量足疗程驱梅治疗后,脑膜血管型神经梅毒3个月预后良好者(改良Rankin量表≤2分)达78.57%,长期预后良好者达85.71%。结论脑膜血管型神经梅毒影像学病灶散在多发无特异性,大多数患者经足量全程的青霉素治疗后预后良好。
田玲刘文华肖露露张海侠曹琴琴陈昕戴敏慧徐格林
关键词:预后
应用光学相关断层成像快速诊断颈动脉支架内血栓一例
光学相关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是一种新的高分辨率断层成像技术。由于其分辨率显著高于血管内超声(intravenous ultrasound,IVUS),能更细致地描绘...
郭志良姜永军俞书红陈昕肖露露殷勤马敏敏资文杰孙文李华朱武生刘新峰
文献传递
黄芩苷对球囊拉伤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探讨黄芩苷对新西兰大白兔颈动脉粥样硬化(AS)的影响及潜在的分子机制。方法健康雄性新西兰大白兔30只,随机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NC组)、安慰剂对照组(PC组)、阿托伐他汀治疗组(AT组)、黄芩苷预防组(BP组)和黄芩苷治疗组(BT组),每组6只。后4组均在高脂饮食后,进行右侧颈动脉球囊拉伤,构建AS模型。在第2周末和第10周末测定各组血脂水平。第10周末处死大白兔,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检测各组5-脂氧合酶(5-LO)、5-脂氧合酶活化蛋白(FLAP)和白三烯B4受体(BLTR)基因及蛋白水平表达变化,HE染色测量颈动脉内膜变化情况。结果与NC组比较,PC组TC、TG、LDL-C、5-LO、FLAP和BLTR 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增高(P<0.05)。AT组、BP组和BT组较PC组TC、TG、LDL-C水平、内膜与中膜厚度比值(1.76±0.97,1.04±0.11,1.83±0.17 vs 2.54±0.18)及5-LO、FLAP和BLTR mRNA及蛋白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黄芩苷可以通过调脂、抑制5-LO炎症途径,发挥抗AS的作用。
俞书红蓝文雅李壮丽刘玲郭志良叶瑞东陈昕赵玲玲张仁良
关键词:黄芩甙颈动脉疾病血脂异常
一种改进的研究卒中溶栓出血转化的大鼠血栓栓塞模型
目的建立一种贴近临床的用于研究卒中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大鼠脑血栓栓塞模型。方法 60只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假实验组、脑栓塞组与溶栓组。取大鼠股动脉血制备体外血栓,经右侧颈外动脉逆行插管将1 2个长度为1....
陈昕郭智良叶瑞东姜永军朱武生
文献传递
组织激肽释放酶对糖尿病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炎症损伤的干预作用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组织激肽释放酶对于糖尿病并发脑卒中是否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尚未研究证实。观察组织激肽释放酶对糖尿病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选用健康雄性SD大鼠,经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腹腔注射诱导为糖尿病大鼠。采用栓线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假手术组,等渗盐水组和组织激肽释放酶组。24 h后观察各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测定脑梗死面积百分比和脑水肿程度。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小胶质细胞离子钙接头蛋白(ionized calcium bindingadaptor molecule-1,Iba1)及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染色阳性细胞数,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缺血半暗带区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 1,ICAM-1)及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 1,VCAM-1)的表达。结果组织激肽释放酶组较等渗盐水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减轻(P<0.01),梗死面积百分比明显缩小[(23.57±5.79)%vs(47.97±1.19)%,P<0.01],脑水肿程度显著降低[(81.73±2.10)vs(84.94±2.34)%,P<0.05],Iba1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12.33±4.46)个/HP vs(31.83±8.13)个/HP,P<0.01],MPO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13.83±4.49)个/HP vs(37.50±7.64)个/HP,P<0.01],ICAM-1及VCAM-1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组织激肽释放酶通过抑制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引发的炎症反应,对糖尿病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石瑞峰刘玲胡斌陈昕曹琴琴赵玲玲张仁良
关键词:组织激肽释放酶脑缺血再灌注细胞间黏附分子-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应用光学相关断层成像快速诊断颈动脉支架内血栓一例被引量:3
2016年
光学相关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是一种新的高分辨率断层成像技术。由于其分辨率显著高于血管内超声(intravenous ultrasound,IVUS),能更细致地描绘血管壁结构特点以及其图像与组织切片几乎完全吻合而受到广泛关注。1991年Huang等首次阐述了OCT的概念并发表在Science杂志上。在临床上,OCT首先应用于眼底病变的探测,可以清楚显示视网膜的解剖结构,包括神经节,被称为“光学活体组织检查”;近年来血管内OCT应用于评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支架术后情况,提高了疗效。
郭志良俞书红陈昕肖露露孙文朱武生刘新峰
关键词:支架内血栓光学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颈动脉血管内超声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