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勇
- 作品数:23 被引量:57H指数:6
-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中国地质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 拉萨地块东部早白垩世火山岩古地磁研究及其构造意义
- 拉萨地块白垩纪古地理位置对新特提斯洋演化及亚洲大陆内部构造缩短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拉萨地块白垩纪古地理位置及其形态展布的研究至今存在巨大争议。定量约束拉萨地块白垩纪古纬度位置对解决这一问题至关重要。现有拉萨地块白垩...
- 曹勇孙知明李海兵杨振宇裴军令叶小舟曹新文吴百灵张蕾
- 关键词:早白垩世火山岩拉萨地块
- 拉萨地块北缘尼玛地区晚白垩世古地磁结果及其构造意义被引量:7
- 2017年
- 通过对青藏高原拉萨地块北缘尼玛县城附近晚白垩世红层8个采点的系统古地磁测定,获得了研究区晚白垩世可靠的古地磁数据。通过系统热退磁获得了采样剖面高温特征剩磁方向平均值为:Dg=9.9°,Ig=5.5°,κg=30.3,α95=10.2°,N=8(地理坐标下);D_s=8.2°,I_s=27.4°,κs=37.6,α_(95)=9.2°,N=8(层面坐标下);对应古地磁极为:71.2°N,241.9°E,dp/dm=5.5°/10.0°。该高温剩磁分量在地理坐标下与现代地磁场方向有显著差别,具有正、反极性,并通过了倒转检验,由此认为其很可能代表岩石形成时的原生剩磁。本次研究结果表明拉萨地块北缘在晚白垩世位于~14.5°N的古纬度位置(参考点:31.8°N,87.2°E)。对比稳定亚洲大陆参考极显示晚白垩世以来拉萨地块北缘与稳定亚洲大陆之间发生了1200±630km(10.9°±5.7°)的南北向构造缩短,但并未发生明显的相对旋转作用(0.8°±5.9°)。综合地质证据提出印度与亚洲大陆碰撞所造成的亚洲大陆内部南北向构造缩短主要集中在拉萨地块以北的区域。
- 曹勇曹勇孙知明刘栋梁叶小舟叶小舟何祥丽
- 关键词:古地磁晚白垩世拉萨地块
- 青藏高原形成和演化的古地磁研究进展综述被引量:8
- 2019年
- 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最近10年,中外古地磁学者在青藏高原获得了一大批古地磁数据,从构造古地磁角度,重建了青藏高原诸块体(喜马拉雅、拉萨地块、羌塘地块)的碰撞拼合过程,探讨了上述块体碰撞所造成的青藏高原陆内构造缩短量和变形模式。本文对近30年来青藏高原古地磁研究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试图重建了中、新特提斯洋的演化过程,进一步探讨青藏高原形成和演化的动力学背景。
- 孙知明曹勇李海兵裴军令仝亚博叶小舟吴百灵曹新文刘晨光
- 关键词:青藏高原特提斯洋古地磁
-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东段晚白垩世红层古地磁研究及其构造意义被引量:3
- 2020年
-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古地磁研究对约束印度与亚洲大陆碰撞所导致亚洲大陆内部构造缩短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东段晚白垩世红层开展了详细的古地磁学研究。本研究共获得了30个采点共约298块/个定向古地磁样品。通过系统热退磁分析,共获得25个采点的有效特征剩磁方向。这些特征剩磁结果同时通过了褶皱检验和倒转检验,表明岩石可能记录了原生剩磁方向。25个采点的特征剩磁方向平均值为Ds=355.7°、Is=28.5°、κs=41.6、α95=4.5°,相应的古地磁极位置为72.8°N、288.0°E、dp/dm=2.7°/4.9°。等温剩磁磁化率各向异性分析显示所获得的古地磁方向不存在明显的磁倾角浅化现象。本次研究结果限定了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东段晚白垩世的古纬度为15.2±3.7°N(参考点:31.9°N/93.8°E)。通过对比拉萨、羌塘地块古地磁数据和亚洲大陆古地磁参考极表明:(1)晚白垩世以来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与拉萨地块南缘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构造缩短;(2)晚白垩世以来班公湖-怒江缝合带(94°E经度方向上)与亚洲大陆刚性块体之间发生了约1150±330km的南北向构造缩短。
- 曹勇孙知明孙知明李海兵刘晨光叶小舟李成龙叶小舟
- 关键词:晚白垩世古地磁班公湖-怒江缝合带
- 青藏高原中部日干配错断裂第四纪活动特征及2020年7月23日西藏尼玛Mw6.4地震发震构造分析被引量:8
- 2022年
- 日干配错断裂位于青藏高原中部,是“V”型共轭走滑构造中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以北的一条NEE–SWW走向左行走滑断裂,在调节青藏高原南北向挤压和东西向伸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2008年1月9日及2020年7月23日,先后在该断裂南西端和北东支分别发生6级以上强震。因此,查明该断裂的晚第四纪活动性及其与区域强震活动的关系,有助于更好地认识该地区的活动构造变形样式及其控震特征。本文通过高精度卫星影像解译,结合野外调查和测量,研究了日干配错断裂的构造地貌特征和晚第四纪滑动速率,并分析了2020年7月23日西藏尼玛Mw6.4地震的发震构造。结果表明,日干配错断裂具有显著的线性展布特征,切割了第四纪地质地貌单元,形成一系列典型的构造地貌。断裂总体走向NEE60°~80°,延伸规模约360 km,累积位错量可能达到14~15 km。该断裂晚更新世以来的平均走滑速率为0.2~0.3 mm/a,远小于前人在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南侧左行走滑共轭断裂上获得的结果,指示班怒带南北两侧可能存在不同的构造变形机制和动力学背景。2020年尼玛Mw6.4地震是日干配错断裂北侧依布茶卡地堑活动的结果,发震断层应为该地堑的东缘边界正断层。上述研究结果可为更深入理解第四纪期间的青藏高原中部近东西向伸展变形过程及强震活动机制提供新的参考。
- 刘富财潘家伟李海兵李海兵刘栋梁孙知明刘栋梁王世广白明坤Marie-Luce CHEVALIER张蕾白明坤
- 关键词:断层滑动速率青藏高原
- 羌塘地块早白垩世古地磁学与年代学结果及其构造意义
- 曹勇孙知明李海兵叶小舟潘家伟张蕾刘晨光
- 羌塘地块西部晚三叠世灰岩古地磁研究及其构造意义
- 青藏高原羌塘地块和拉萨地块汇聚-碰撞拼合过程的研究对认识青藏高原中部隆升历史及其动力学过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而羌塘地块古地磁研究对理解上述问题至关重要。通过对羌塘地块西部改则地区晚三叠世灰岩的系统古地磁测定,获得其高温...
- 曹勇孙知明李海兵叶小舟潘家伟张蕾刘栋梁
- 关键词:羌塘地块晚三叠世
- 文献传递
- 龙门山构造带早三叠世古地磁新结果及其对四川盆地构造旋转的制约被引量:2
- 2016年
- 选择龙门山构造带剑阁县竹园镇马鹿乡地区早三叠世飞仙关组,开展了详细的古地磁研究。通过对飞仙关组9个采样点灰岩、泥质灰岩样品系统的古地磁测试,热退磁结果分离了一组高温特征剩磁分量。样品的高温剩磁分量具有正、反双极性,且通过了倒转检验,表明它们很可能代表了岩石形成时的原生剩磁。构造校正后的特征剩磁方向为:偏角D_s=42.3°,倾角I_s=12.6°,α_(95)=9.4°;相应的极位置为:经度φ_p=219.3°E,纬度λ_p=42.9°N,d_p/d_m=4.9°/9.6°,古纬度plat=6.4°。对比稳定的四川盆地早三叠世的古地磁结果,获得龙门山构造带相对于稳定四川盆地发生了1.2°±4.4°的顺时针旋转运动,为此从构造古地磁角度,提出龙门山构造带和四川盆地自早三叠世以来,在动力学上已是统一的构造单元,并没有发生明显的构造旋转作用。
- 叶小舟孙知明李海兵曹勇张蕾王雷振赵越
- 关键词:龙门山构造带早三叠世古地磁学四川盆地
- 断裂熔融作用中单质铁的形成及其指示的孕震环境被引量:5
- 2019年
- 目前缺乏来自于地震断裂带的假玄武玻璃的原始特征研究,制约着我们对地震孕震环境和地震发生机制的认识。本文以龙门山断裂带汶川科钻2号钻孔岩心的碎裂岩及花岗闪长岩为研究对象,通过氩气环境下的高温加热实验(最高温度达1750℃)、显微结构观察、地球化学分析和岩石磁学测试,探讨断裂熔融作用中单质铁的形成及其指示意义。花岗闪长岩和碎裂岩在1100℃时发生部分熔融作用,形成了非晶质和微晶;在≥1300℃时形成了大量单质铁组成的微球粒,可能是含铁矿物发生了以碳物质为还原剂的高温还原反应。高温实验后样品的磁化率值高于碎裂岩的磁化率值,新生成的磁铁矿是≤1100℃的样品高磁化率值的主要原因;熔融作用中形成的单质铁和少量的磁铁矿是≥1300℃样品高磁化率值的重要原因。结合前人对于快速摩擦实验熔体、地幔物质及陨石的研究,我们认为粘土矿物、硅酸盐矿物含量较多的断层泥在同震滑移中因热增压机制很难形成单质铁;而花岗岩、安山岩、辉长岩、闪长岩等岩浆岩和糜棱岩在流体作用弱和硫化物含量低的环境中易在大地震中形成单质铁。龙门山断裂带的假玄武玻璃的熔融温度≥1300℃,硫元素含量较低并发现有过剩铁元素。因此,表明龙门山断裂带的假玄武玻璃中可能形成了单质铁,其和磁铁矿是假玄武玻璃高磁化率值异常的重要原因,并指示了深部流体作用弱、硫化物含量低、还原性的孕震环境。
- 张蕾张蕾李海兵孙知明曹勇
- 关键词:假玄武玻璃孕震环境龙门山断裂带
- 龙门山灌县—安县断裂带断层泥低磁化率的矿物、化学响应和蠕滑作用环境被引量:9
- 2018年
- 断层带内的流体不仅可以通过水岩反应改变断裂岩的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从而导致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的变化,而且可以影响或控制断裂带的变形行为.断裂带中岩石磁学特征是由特定化学环境下磁性矿物的种类和含量所决定的,因此,从矿物学和地球化学角度探讨断裂岩的磁性变化,对揭示断层的变形行为和环境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本文以汶川科钻WFSD-3P钻孔中龙门山灌县—安县断裂带断裂岩为研究对象,运用高分辨率磁化率测试、XRD矿物成分半定量分析、XRF元素扫描以及不同价态Fe元素含量分析等多种方法开展断层磁学变化和变形环境的研究.磁化率测试结果表明灌县—安县断裂带断层泥的磁化率值普遍低于对应的围岩磁化率平均值.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表明造成该断层泥低磁化率异常的原因是在间震期的长期流体作用下,铁磁性矿物(例如磁铁矿)转变成顺磁性矿物(铁硫化物、菱铁矿或含铁的黏土矿物).新生铁硫化物和含铁黏土矿物是在间震期缓慢形成的,而黏土矿物含量的增加弱化了断层强度,促进断层蠕滑,这说明断层泥低磁化率异常可能指示了该断裂在间震期长期缓慢活动,即为蠕滑变形.断层泥中黄铁矿的发育和高Fe^(2+)和S元素、低Fe^(3+)的特征显示灌县—安县断裂作用环境通常是在低温、还原环境中进行的.这些结果与低磁化率值的相关性暗示断层泥低磁化率异常可能对活动断层的低温还原环境具有指示意义.
- 何祥丽李海兵张蕾王焕葛成隆曹勇白明坤李成龙叶小舟韩帅
- 关键词:断层泥磁化率蠕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