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多发
  • 2篇多发性
  • 2篇多发性硬化
  • 2篇针刺
  • 2篇实验性自身免...
  • 2篇实验性自身免...
  • 2篇睡眠
  • 2篇睡眠时间
  • 2篇自身免疫性脑...
  • 2篇黏膜
  • 2篇黏膜损伤
  • 2篇胃黏膜
  • 2篇胃黏膜损伤
  • 2篇免疫
  • 2篇膜损伤
  • 2篇脑脊髓
  • 2篇脑脊髓炎
  • 2篇脊髓炎
  • 1篇多巴
  • 1篇多巴胺

机构

  • 5篇北京中医药大...
  • 2篇北京按摩医院

作者

  • 5篇李倩
  • 2篇马惠芳
  • 2篇辛随成
  • 2篇杨萍
  • 2篇刘燕青
  • 2篇黄迎华
  • 2篇闫亚南
  • 2篇易锦
  • 1篇时素华
  • 1篇王丽
  • 1篇田阳春
  • 1篇王婷婷
  • 1篇孙爱军

传媒

  • 1篇针刺研究
  • 1篇中国中医药信...
  • 1篇武警医学
  • 1篇广州中医药大...

年份

  • 2篇2015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电针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大鼠急性期脑组织IFN-γ、IL-4含量的影响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探讨电针治疗急性期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的有效性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豚鼠脊髓匀浆(GPSCH)与完全福氏佐剂(CFA)制成混合乳剂免疫Wistar雌性大鼠制备EAE模型,研究电针对急性期EAE大鼠脑组织IFN-γ、IL-4含量的影响,并通过神经功能评分观察电针治疗EAE的有效性。结果电针组及激素组均能明显改善急性期EAE的临床症状,脑组织中IFN-γ的含量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IL-4的含量较模型组明显升高(P<0.05),且电针组和激素组之间没有差异。结论电针治疗通过干预Th0细胞向Th2细胞分化,促进脑组织中IL-4含量提高,抑制了IFN-γ的含量,调节Th1/Th2细胞的平衡。
易锦刘燕青李倩辛随成
关键词:多发性硬化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IFN-ΓIL-4
针刺对胃黏膜损伤大鼠睡眠时间及血清和海马中肿瘤坏死因子-α及白介素-25含量的影响被引量:15
2015年
目的:从脑-肠轴角度探讨针刺在治疗胃黏膜损伤及改善睡眠方面的作用机制。方法:将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胃组、安神组和联合组,每组8只。采用无水乙醇灌胃法造成大鼠胃黏膜损伤模型,和胃组选"中脘""足三里"穴,安神组选"照海""申脉"穴,联合组选"中脘""足三里""照海""申脉"穴,针刺治疗5d。末次针刺后,用戊巴比妥钠溶液腹腔注射,记录注射后大鼠的睡眠诱导时间。肉眼观察大鼠的胃黏膜形态,Guth法计算胃黏膜损伤指数,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和海马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介素-25(IL-25)的含量。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睡眠诱导时间和胃黏膜损伤指数显著增高(P<0.01),血清与海马中TNF-α及IL-25含量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3个治疗组睡眠诱导时间和胃黏膜损伤指数显著降低(P<0.01),血清与海马中TNF-α及IL-25含量显著降低(P<0.01,P<0.05)。和胃组与联合组较安神组胃黏膜损伤指数、血清IL-25含量、海马TNF-α和IL-25含量降低明显(P<0.01,P<0.05),安神组与联合组在缩短睡眠诱导时间方面的效果均优于和胃组(P<0.01,P<0.05),联合组血清TNF-α含量显著低于和胃组与安神组(P<0.05)。结论:"中脘""足三里""照海""申脉"联合针刺能够更好地促进大鼠胃溃疡的愈合,同时缩短睡眠诱导时间,这与其降低血清及海马中TNF-α及IL-25含量有关。说明胃肠疾病与睡眠之间相互影响,为临床治疗"胃不和则卧不安"提供了初步的实验依据。
黄迎华李倩杨萍闫亚南马惠芳
关键词:胃黏膜损伤针刺干预睡眠时间肿瘤坏死因子-Α
电针对EAE大鼠急性期血清IL-10、TNF-α含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电针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急性期的治疗效果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豚鼠髓鞘碱性蛋白(MBP)与完全福氏佐剂混合免疫Wistar大鼠制备EAE模型,观察各组急性期发病情况及血清TNF-α、IL-10...
辛随成刘燕青易锦李倩吴旭丽
关键词:多发性硬化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IL-10TNF-Α
文献传递
穴位埋线疗法临床研究文献评价被引量:3
2010年
通过对国内近10年来发表的有关穴位埋线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分析与评价,并选择有典型病例的、科研设计质量高、结果真实可靠的文献进行引述。结果表明临床文献中存在诸多问题,表现为未对随机对照的方法进行说明或对随机对照的应用错误,样本量低且无具体的估算方法,诊断标准、疗效评价标准多为自拟标准,缺少纳入标准,忽视依从性、病例脱落、随访情况的分析等。认为穴位埋线疗法的临床研究应通过研究方法学上的改进和科研设计水平的提高,来提升穴位埋线的临床研究水平。
时素华孙爱军王丽王婷婷李倩田阳春
关键词:穴位埋线
针刺对应激性胃黏膜损伤大鼠睡眠时间及纹状体中五羟色胺、多巴胺含量的影响被引量:17
2015年
目的:从脑-肠轴角度探讨针刺不同穴位对大鼠应激性胃黏膜损伤的愈合及睡眠情况的影响。方法将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治胃组、安神组、联合组,每组8只。采用无水乙醇灌胃方法造成应激性胃黏膜损伤大鼠模型,治胃组穴选双侧“足三里”“中脘”,安神组穴选双侧“申脉”“照海”,联合组穴选双侧“足三里”“中脘”“申脉”“照海”,用0.22 mmx13 mm不锈钢毫针刺入5-10 mm,留针20 min。针刺干预5 d后检测热痛阈的变化。按40 mg/kg大鼠体质量腹腔注射2%戊巴比妥钠,记录注射后大鼠的睡眠持续时间。肉眼观察大鼠的胃黏膜形态,Guth法计算黏膜损伤指数(UI),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法测纹状体中5-羟色胺(5-HT)、多巴胺(DA)的含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热痛阈和睡眠持续时间显著下降(P<0.01),UI 及5-HT、DA 含量显著升高(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热痛阈和睡眠持续时间增加(P<0.05,P<0.01),UI均显著降低(P<0.01),治胃组和联合组中5-HT含量明显降低、治胃组DA含量显著降低(P<0.01);各治疗组间比较,联合组热痛阈及睡眠持续时间显著增加(P<0.01),UI显著降低(P<0.05)。结论针刺足三里、中脘、照海、申脉可促进大鼠胃黏膜损伤的愈合,同时延长睡眠持续时间,其中四穴联合应用效果更佳,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纹状体中5-HT及DA含量发挥作用。
李倩黄迎华刘曜纶杨萍闫亚南马惠芳
关键词:应激性胃黏膜损伤针刺热痛阈睡眠时间多巴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