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凌

作品数:102 被引量:867H指数:16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文化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58篇期刊文章
  • 39篇会议论文
  • 3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98篇天文地球
  • 1篇电子电信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0篇地震
  • 28篇地壳
  • 18篇岩石
  • 17篇岩石圈
  • 15篇接收函数
  • 15篇波速
  • 12篇地壳结构
  • 11篇地幔
  • 10篇S波
  • 10篇S波速度
  • 9篇地壳厚度
  • 9篇S波速度结构
  • 8篇大陆岩石圈
  • 7篇造山带
  • 7篇克拉通
  • 5篇地震学
  • 5篇盆地
  • 5篇克拉通破坏
  • 5篇各向异性
  • 5篇波束

机构

  • 87篇中国科学院
  • 3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4篇中国地震局
  • 13篇中国地震局地...
  • 6篇中国地震局地...
  • 5篇中国地质科学...
  • 5篇中国地震台网...
  • 4篇中国科学技术...
  • 3篇国家地震局
  • 2篇成都理工大学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吉林大学
  • 1篇山东大学
  • 1篇加利福尼亚大...
  • 1篇同济大学
  • 1篇陕西省地震局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南大学
  • 1篇香港大学

作者

  • 101篇陈凌
  • 13篇陈棋福
  • 13篇王旭
  • 12篇危自根
  • 10篇陈颙
  • 10篇王伟君
  • 8篇刘杰
  • 7篇艾印双
  • 6篇王新
  • 6篇万博
  • 5篇朱日祥
  • 4篇何玉梅
  • 4篇肖文交
  • 4篇张建勇
  • 4篇许卫卫
  • 4篇赵亮
  • 4篇程骋
  • 3篇王一博
  • 3篇梁晓峰
  • 3篇姜明明

传媒

  • 20篇地球物理学报
  • 15篇中国科学:地...
  • 4篇地震学报
  • 3篇科学通报
  • 3篇中国地震
  • 3篇地球与行星物...
  • 3篇2015中国...
  • 2篇地质学报
  • 2篇地学前缘
  • 2篇中国科学院地...
  • 1篇地球学报
  • 1篇科学中国人
  • 1篇地震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地球物理学进...
  • 1篇矿物岩石地球...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 1篇2012年全...
  • 1篇第七届构造地...

年份

  • 7篇2024
  • 7篇2023
  • 6篇2022
  • 2篇2021
  • 3篇2020
  • 4篇2019
  • 8篇2018
  • 1篇2017
  • 5篇2016
  • 8篇2015
  • 3篇2014
  • 4篇2013
  • 3篇2012
  • 6篇2011
  • 4篇2010
  • 1篇2008
  • 2篇2007
  • 5篇2006
  • 2篇2005
  • 7篇2004
10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接收函数主成分分析法的地壳结构研究被引量:6
2019年
远震接收函数方法是研究地壳结构的常用方法之一.在单个地震台站的接收函数分析中,既可以利用不同接收函数Ps转换震相以及地表多次反射震相的平均特征获得台站下方一维平均地壳结构信息,也可以基于Ps转换震相随背方位角的变化特征提取地壳结构的变化信息(如倾斜界面或各向异性).然而,由于噪声干扰,后一方面的研究往往存在困难.针对这一问题,文章引入信号处理中的主成分分析法,提出了基于单个地震台站接收函数数据矩阵的主成分分析方法.利用不同主成分互不相关且反映原始数据不同特征的性质,通过提取单个台站接收函数数据矩阵的不同主成分并分别进行重构,获得台站下方的地壳结构信息.理论模拟结果表明,径向接收函数的第一主成分包含数据主体信息,反映台站下方一维平均地壳结构特征;而其第二主成分以及切向接收函数第一主成分则反映台站下方地壳结构的变化特征.文章重点针对壳内存在倾斜界面结构的情况,进行了接收函数主成分提取和重构的理论模拟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基于布设在四川盆地中部一宽频带流动地震台站s233的远震波形记录,开展了接收函数主成分分析的实际结构应用研究.文章研究结果显示,台站s233下方可能存在两个近平行的壳内倾斜界面.与前人测井、电法及人工源地震剖面结果对比表明,浅部倾斜界面可能代表了四川盆地前寒武纪结晶基底顶界面,深部界面可能指示上、下地壳的分界面,即康拉德界面.文章通过理论模拟和实际应用研究,验证了接收函数主成分分析方法在研究地壳结构中的有效性.
张建勇陈凌陈凌
关键词:主成分分析接收函数地壳结构各向异性四川盆地
利用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口数据进行地震灾害损失预测评估被引量:51
1997年
传统的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方法需要建立详细的社会财富分类系统,并据此收集数据资料.但在许多地区由于多种复杂因素的存在而使得收集资料十分困难,难以在震前进行科学的震灾预测,且对突然发生的灾难性地震事件常常难以作出快速定量的地震灾害损失估计,从而影响了震灾防御的部署和救灾的快速反应能力.因此,本文提出了利用宏观经济指标(GDP)和人口分布资料进行地震灾害损失预测评估的简便方法,并对收集到的1980~1995年间全球震灾资料进行了分析,从而提出了一种初步的地震灾害损失与地震烈度和社会财富间的非线性关系式.应用所提出的方法进行了几个设定地震的分析研究,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该简便震灾评估方法的有效性、合理性和可行性.
陈棋福陈凌
关键词:地震灾害人口数据
切开地壳上地幔,揭露大陆深部结构与资源环境效应——深部探测技术实验与集成(SinoProbe-02)项目简介与关键科学问题被引量:4
2011年
本文简要介绍国家科技专项“深部探测技术实验研究”第二项目“深部探测技术实验与集成”(Sino-Probe-02)的研究目标、国际趋势与国内需求、主要研究内容、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等,着重介绍拟聚焦研究的关键科技问题。预期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实验并集成可行的深部探测方法技术组合和综合解释方法技术平台;项目实施的深部探测实验剖面将切开实验区的地壳上地幔,精细了解中国大陆典型地域自地表到深部的三维结构与地球动力学过程,揭示岩石圈与软流圈等层圈与更深部地幔之间的相互作用,为资源勘查、减轻灾害和保护环境提供新的科学依据。为深部探测能够带动地球科学进步和人类和谐发展提供例证,推动“中国地壳探测工程”进程。
高锐王海燕张忠杰李秋生陈凌金胜刘国兴贺日政张贵宾卢占武曾令森许惠平
关键词:深部探测
全球地震危险性评估的简化方法被引量:7
1999年
近年来发生的一些地震 (如 1976年中国唐山地震 ,1994年美国北岭地震 ,1995年日本坂神地震 )并未发生在已知的断层上 ,而且 ,地震危险性分析中常用的断层模型需要详细的地质、地震和地壳形变等资料 ,这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也难于得到 .发展一种基于面源模型 ,利用地震活动资料进行全球地震危险性分析的简化方法 ,并编辑了全球地震危险性图 .为了评估新方法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将该图与已存在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危险图进行了对比研究 ,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相当大的实用价值 .
刘杰陈陈凌陈棋福李闽峰
关键词:地震危险性减灾地震灾害
大陆岩石圈地幔的垂向不均匀性
<正>与大洋岩石圈相比,大陆岩石圈结构普遍具有强烈不均匀性。岩石圈结构不均匀性的详细特征、形成机制及其如何影响大陆构造演化,是大陆动力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大量研究发现,大陆岩石圈结构的横向不均匀性,比如早先存在于岩石圈...
陈凌姜明明杨进辉危自根刘传周凌媛
文献传递
地壳浅部S波速度结构的多频接收函数两步反演法及其在中国东北盆-山构造区的应用
2024年
地壳浅部(<10km)速度模型既是地壳结构与变形研究和资源勘探前景评估的基础,又可为壳幔深部结构成像等研究提供先验信息.针对区域尺度结构,被动源方法相比主动源方法具有明显优势.被动源方法中,基于接收函数和/或体波振幅比的成像方法由于具有较高空间分辨率,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然而,盆地松散沉积层内部的反射混响常导致此类方法表现出较强的多解性及不确定性,限制了其应用.因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多频径向接收函数波形及其与垂向接收函数振幅比的两步反演法,以约束地壳浅部S波速度结构.理论测试表明,两步反演策略能有效降低反演多解性、提高结果稳定性.将该方法应用于一条横跨中国东北沉积盆地的线性地震台阵数据,获得了地壳浅部S波速度精细结构图像.结果显示,盆地与山地地壳浅部结构差异显著:二连盆地浅部(<1.0km)和松辽盆地浅部(<2.5km)速度较低(<2.8km s^(-1)),反映低速沉积层;松辽盆地7km以深地壳速度较高(3.4~3.8km s^(-1)),可能反映早白垩世镁铁质岩浆侵入体.此外,成像结果中速度异常分布与盆地内大型断裂、隆起及沉积凹陷等构造的地表位置吻合,速度异常延深深度也与已有地震勘探结果相吻合.这些观测表明,两步反演法能有效约束松散沉积盆地S波速度随深度变化特征,并实现区域尺度地壳浅部结构高精度成像.
杨睿豪王旭陈凌冯铭业陈棋福
关键词:接收函数
青藏高原地壳结构特征指示的高原隆升机制被引量:2
2023年
青藏高原具有全球最高的地形和最厚的地壳,是认识大陆板块流变性和构造演化、探索大陆动力学过程的关键区域.近年来针对青藏高原深部结构和形成演化科学问题开展了诸多地球物理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进展.本文主要就与高原隆升机制相关的地球物理观测进行了总结和讨论.首先,总结几种主流的高原隆升演化模式及其对应的地壳结构与变形特征;然后,针对目前高原地壳结构获得的观测认识,如拉萨块体的下地壳高速层、地壳通道流的空间分布和深浅地壳变形解耦等特征开展评述,并综合多学科观测资料探讨高原隆升的可能机制;最后,就未来应针对性开展的研究提出了几点建议.
梁晓峰陈凌田小波田小波褚杨
关键词:青藏高原地壳结构高原隆升
华北克拉通边界带区域深部结构的特征差异性及其构造意义被引量:25
2010年
华北克拉通的显生宙破坏在空间上是高度不均匀的。克拉通自身岩石圈性质的横向差异及其周边块体的构造运动和相互作用,造成克拉通不同地区构造变形特征具有显著差异性。而这种差异性必然会在深部结构上留下印迹。因此,详细的深部结构信息能够为研究华北克拉通破坏的方式和动力学机制提供重要约束。对近年来基于华北内部结构计划(NCISP)密集流动地震台阵资料获得的华北克拉通边界带区域的深部结构图像进行介绍,并对比分析地壳、岩石圈结构和上地幔变形特征的区域变化,进而对克拉通破坏的空间差异性以及破坏的方式和过程做初步探讨。研究结果显示,华北克拉通东部的郯庐断裂带作为华北和扬子边界的构造薄弱带,具有克拉通全区最薄的岩石圈(~60 km)和明显减薄的地壳(〈35 km),是克拉通东部岩石圈整体性减薄和破坏最强烈的区域;东北部燕山地区和西北部鄂尔多斯北边界区域都表现出厚、薄岩石圈共存和壳幔结构显著变化的特征,反映了这些地区岩石圈减薄和改造的空间不均匀性。燕山地区尖锐的Moho面、岩石圈结构和上地幔变形特征的小尺度变化可能是中生代多期挤压和晚中生代—新生代区域伸展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鄂尔多斯北边界附近稳定克拉通地区与新生代裂陷区壳幔结构的强烈差异和裂陷区的岩石圈减薄,则可能与克拉通本身的结构横向不均匀性以及长期构造演化过程中多次热—构造事件的影响有关。
陈凌程骋危自根
利用S波接收函数研究华南块体的岩石圈结构被引量:31
2018年
本文基于跨越华夏块体至四川盆地西部的130个线性流动地震台站及其附近90个固定台网台站的观测资料,采用S波接收函数波动方程叠后偏移方法,开展了华南大陆岩石圈结构研究.成像结果显示,研究区岩石圈结构复杂,不同构造单元之间差异显著,构造边界带附近小尺度变化强烈.150km以上的厚岩石圈主要位于四川盆地,不足100km的薄岩石圈主要分布于川东褶皱带和华夏块体.雪峰山下方岩石圈厚度显著增加,且以雪峰山为界岩石圈结构和性质存在着显著的东西差异.结合其它地球物理观测得到的地壳-上地幔结构信息,我们提出:(1)四川盆地还保留着厚而冷的克拉通岩石圈根,且岩石圈地幔具有结构分层特征;(2)雪峰山可能是扬子克拉通与华夏块体在西南部的边界;(3)雪峰山以东区域可能经历了岩石圈的减薄和改造,且华南岩石圈的减薄与华北相似,都主体发生在东部地区,造成现今南北重力梯度带两侧强烈的结构差异.研究结果为认识华南大陆的构造演化及其深部动力学提供了地震学约束.
张耀阳陈凌艾印双艾印双许卫卫姜明明
关键词:岩石圈结构
一种基于密集线性台阵的虚拟地震测深新方法及其应用被引量:4
2018年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密集线性台阵的虚拟地震测深新方法,该方法在引入密集线性台阵数据的基础上,对之前广泛应用的单台虚拟地震测深方法进行了改进.针对复杂构造地区,新方法不再依赖传统的平面波入射假设,而是通过直接提取测线上的Ss直达波与Ss Pmp反射波震相走时,来更准确地约束反射点处Moho面深度.我们将新方法应用于跨龙门山构造带布设的密集流动地震台阵数据,对扬子克拉通与青藏高原构造边界带下方的地壳厚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扬子克拉通西部地壳相对较薄,地壳在龙门山构造带内部沿北西向迅速增厚.该区域地壳厚度变化特征可能与自新生代以来印度—欧亚板块碰撞所导致的青藏高原隆升过程有关.与单台虚拟地震测深方法相比,新方法对于复杂构造区域地壳厚度,如跨龙门山构造带,有着更可靠的约束.
魏晓拙姜明明陈凌王旭
关键词:地壳厚度龙门山
共1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