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宇龙

作品数:13 被引量:27H指数:3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螺钉
  • 5篇颈椎
  • 3篇椎弓
  • 3篇椎弓根
  • 3篇螺钉固定
  • 3篇后路
  • 3篇骨折
  • 3篇骨质
  • 3篇固定术
  • 2篇置钉
  • 2篇椎弓根螺钉
  • 2篇椎弓根螺钉固...
  • 2篇细胞
  • 2篇细胞瘤
  • 2篇颈椎椎弓根
  • 2篇脊柱
  • 2篇骨质破坏
  • 1篇第一颈椎
  • 1篇定位法
  • 1篇动感

机构

  • 13篇吉林大学中日...

作者

  • 13篇刘宇龙
  • 8篇李野
  • 8篇刘景臣
  • 8篇朱庆三
  • 6篇胡海峰
  • 6篇邹云龙
  • 5篇武云涛
  • 3篇王永琨
  • 3篇刘昊川
  • 3篇李梓萌
  • 2篇顾锐
  • 2篇陈晶
  • 2篇孟春阳
  • 1篇朱宇航
  • 1篇柳万国
  • 1篇王野
  • 1篇李建
  • 1篇张明义
  • 1篇肖博晗

传媒

  • 5篇中国实验诊断...
  • 3篇中华骨科杂志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中华内分泌外...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21
  • 1篇2020
  • 4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外泌体源性非编码RNA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2023年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最常见和严重的并发症,已经成为成人失明和视觉损伤的主要原因[1]。DR早期常常没有任何症状,随着疾病的进展,可以出现不同程度的视力缺失且不可逆转[2]。目前DR尚无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3],晚期治疗手段也较少且存在争议[4]。因此,对DR的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已成为目前临床中亟需解决的问题[3]。
李梓萌刘宇龙
关键词:外泌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非编码RNA晚期治疗视觉损伤
脊柱罕见的多处转移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
2017年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2岁,因腰背部疼痛2月余入院。一般情况可,未见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大小便正常。自述近期体重下降5Kg。四肢主要肌群肌力、肌张力正常。双侧膝腱反射正常,跟腱反射未引出。Hoffmann征(左阴性、右阴性)Babinski征(左阴性、右阴性),Kernig征(左阴性、右阴性)。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116g/L,C-反应蛋白7.95 mg/L,血沉64mm/h,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检测弱阳性,多肿瘤标记物未见异常。
李建刘宇龙张翰雷邹云龙李野刘景臣
关键词:膝腱反射股骨上段骨膜反应
腰-骶-髂螺钉固定术治疗复杂骶骨骨折的临床研究
本次研究回顾分析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骨科使用腰能骼内固定治疗复杂能骨骨折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探讨此术式的临床疗效及相关并发症。为不同程度骸骨损伤的患者选择最佳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胡海峰李野刘景臣刘宇龙朱庆三
关键词: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
腰大肌的解剖学及其与腰大肌综合征的相关研究进展被引量:9
2021年
腰大肌作为人体重要的椎旁肌之一,其附在T12-L4椎体和横突的根部,主要功能是弯曲髋关节,但也有使脊柱侧弯的作用[1]。腰大肌综合征,这一概念最早是由澳大利亚Stevens等人在1990年提出,多指由恶性肿瘤导致的腰大肌顽固性疼痛[2]。后逐渐演变为一类能引发急慢性腰痛,且伴有腰丛神经支配区域疼痛的常见疾病。严重的腰大肌综合征可继发性出现腰椎间盘突出症等腰椎退行性疾病。在现今的脊柱外科微创手术中,以极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XLIF)为首的侧向微创手术也有造成腰大肌综合征的风险。极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最早于2006年由Ozgur等率先报道[3],现今已经普遍运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治过程中。
李沐风朱宇航刘宇龙刘昊川李梓萌王猛吴金洋武云涛
关键词:顽固性疼痛脊柱侧弯腰椎退行性疾病腰大肌椎旁肌
后路环形减压治疗脊髓前方骨性压迫的胸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经验被引量:1
2015年
后纵韧带骨化或椎间盘突出导致的胸椎管狭窄症的治疗方式近年发生了巨大变化.胸段脊柱手术为脊柱外科医师所熟悉的入路是后正中入路,但由于有时骨化组织较大,仅从一侧进入不能全部切除.因此,我们尝试应用后正中入路,从双侧进入,将压迫胸脊髓的骨化组织切除,达到环形减压,以治疗胸椎管狭窄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报告如下.
李野陈晶武云涛刘景臣刘宇龙朱庆三
关键词:胸椎管狭窄症后正中入路
寰椎椎动脉沟后环变异影像学分析及对寰椎椎动脉沟环综合征的诊断价值
2024年
寰椎(C1)为人体第一颈椎,是位于颅骨与颈椎交界处的复杂深在结构,特殊的位置决定了其特殊的解剖学形态[1]。椎动脉沟后环骨化起自寰椎上关节突和后弓上缘,二者可单独或同时存在于椎体结构上,相向延伸形成部分或完全包绕椎动脉的骨性结构[2]。寰椎与上下连续组织构成的寰枢关节和寰枕关节在颈椎旋转屈伸活动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3]。
牛仁锐张明义郭丰硕蔡雨浓刘宇龙柳万国邹云龙顾锐
关键词:第一颈椎寰椎屈伸活动椎动脉沟上关节突寰枕关节
腰骶髂螺钉固定术治疗复杂骶骨骨折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探讨腰骶髂螺钉固定治疗复杂骶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0月采用后路腰一骶一髂螺钉固定联合骶椎管减压的方式进行手术治疗的18例复杂骶骨骨折患者的资料,男11例,女7例,年龄17-46岁,平均32岁。18例均合并有不稳定的骨盆骨折以及不同程度的马尾神经功能障碍,Gibbons分型评分均为4分。术中受骨折影响可以将固定阶段延长至L4、S2水平,根据神经损害表现和骨折移位情况行骶管减压,纠正垂直移位和旋转移位,之后放置横连进一步固定。结果18例在受伤后2-21d接受手术治疗,平均10.2d;手术时间150-240min,平均180min;术中出血600-2000ml,平均1100ml;随访时间13-34个月,平均23.4个月。临床疗效评价:至末次随访Gibbons评分从术前4分降至2.7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前骶骨畸形角平均为42.89°,术后为21.94°,为术前的5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Majeed评分64.5分,其中优3例、良3例、可7例、差5例,优良率为33.33%;末次随访视觉模拟疼痛(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平均从术前8.78分降至2.2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骨折愈合情况:术后Tomettaand Matto方法测量结果5例优、3例良、7例可、5例差,优良率为:44.44%。结论对于复杂骶骨骨折患者行腰-骶-髂螺钉固定术治疗,骨折复位良好,神经加压充分,更有利于患者更快、更好的恢复。
胡海峰刘宇龙陈晶刘景臣朱庆三李野
关键词:骶骨
下颈椎后路椎弓根螺钉置钉方法的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17年
椎弓根螺钉技术最早应用于胸腰椎,近年来学者们对颈椎椎弓根解剖特点的不断探索,为颈椎植入椎弓根螺钉带来了技术上的突破。此外,颈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安全且可靠,工具简单且适应证广泛,利用椎弓根螺钉在术中有较好的提拉、复位、矫形作用这一优势,可广泛应用于创伤导致的颈椎骨折、颈椎不稳、退变、炎症、良恶性肿物以及畸形等众多颈部疾病。由于上颈椎(C1、C2)和下颈椎(C3-7)在解剖形态上存在巨大差异,所以C1和C2有各自独立的置钉方法,C3-7因结构相近,置钉方法在原则上应是自成一套体系,有着众多共同点。目前,依据操作手段不同,置钉方式总体上分为两类:导航下置钉和徒手置钉。导航模拟置钉不依靠经验,简单、直视、可靠,但是步骤繁多、设备昂贵,且有导航漂移的风险,因此徒手置钉方法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本综述分别从下颈椎椎弓根及其相邻结构的解剖特点及椎弓根结构的测量等角度对当前的下颈椎椎弓根螺钉的徒手置钉技术以及椎弓根螺钉的生物力学研究进行分析、概括,并总结、对比了当下具有代表性的徒手置钉技术的优点及不足。
邹云龙刘宇龙张瀚雷胡海峰肖博晗王永琨刘景臣朱庆三李野
关键词:后路椎弓根螺钉置钉方法下颈椎颈椎椎弓根螺钉椎弓根螺钉技术椎弓根螺钉固定
胫骨骨巨细胞瘤根治术后多发胸腰椎转移1例被引量:1
2020年
1病例资料患者男,27岁,以主诉“右小腿肿痛伴活动受限3天”入院,病程中无恶心,呕吐及明显体重减轻。查体:右胫骨近端外侧明显肿胀,肤色略红,压痛(+),触之无波动感、搏动感及活动感,皮温较健侧略高,X线片示右侧胫骨平台外侧骨质破坏,边缘不清,腓骨头密度减低,骨皮质变薄(图1A)。穿刺病理见少许单核细胞及多核细胞,考虑为骨巨细胞瘤。诊断:右胫骨近端骨巨细胞瘤。于2013年1月29日行右胫骨近端肿物切除、骨水泥填充内固定术(图1B)。组织病理结果符合侵袭性骨巨细胞瘤。术后患者未行相关预防复发治疗。
王野朱庆三刘昊川宋显吉刘宇龙朱朋飞夏子博栾双蔚邬佼汐武云涛
关键词:骨巨细胞瘤胫骨近端预防复发右小腿骨质破坏
颈椎椎弓根置钉精确度的临床研究(附105例510枚螺钉效果分析)
颈椎椎弓根是一种具有牢靠三维固定效果、优越生物力学性能的颈椎后路内固定技术.但由于颈椎椎弓根结构变异大,毗邻重要的神经血管,曾经一直是手术的禁区.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解剖的深入研究与专科医生临床经验的大幅度提升,该项...
邹云龙刘宇龙李野朱庆三武云涛胡海峰王永琨刘景臣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