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雪燕

作品数:4 被引量:13H指数:2
供职机构:广州医科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蛋白
  • 1篇蛋白介导
  • 1篇凋亡
  • 1篇性能评价
  • 1篇药敏
  • 1篇药敏分析
  • 1篇药敏试验
  • 1篇衣原体
  • 1篇乙肝
  • 1篇乙肝相关
  • 1篇乙型
  • 1篇乙型肝炎
  • 1篇乙型肝炎病毒
  • 1篇乙型肝炎病毒...
  • 1篇乙型肝炎病毒...
  • 1篇诱导肿瘤细胞...
  • 1篇原体
  • 1篇支原体
  • 1篇支原体药敏
  • 1篇支原体药敏分...

机构

  • 4篇广州医科大学

作者

  • 4篇李雪燕
  • 3篇周强
  • 1篇陈曼铌
  • 1篇朱锦宏
  • 1篇陈波
  • 1篇冀天星
  • 1篇康嘉乐
  • 1篇林桢
  • 1篇郭海波
  • 1篇吴红

传媒

  • 1篇医学理论与实...
  • 1篇检验医学与临...
  • 1篇中华临床实验...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18
  • 1篇2014
  • 1篇201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泌尿生殖道支原体、衣原体感染的检测及支原体药敏分析被引量:7
2018年
目的:了解广州某地区泌尿生殖道解脲支原体(Uu)、人型支原体(Mh)和沙眼衣原体(CT)的感染情况,并分析支原体的耐药谱。方法:采用支原体培养、鉴定及药敏一体化试剂盒(比色法)对泌尿生殖道标本进行检测,采用乳胶免疫层析法检测沙眼衣原体。结果:1 450例标本中检出支原体、衣原体共669例,总感染率为46.1%。其中单独Uu阳性518例(35.7%),单独Mh阳性13例(0.9%),Uu+Mh阳性69例(4.8%);单独CT阳性38例(2.6%),CT+Uu阳性27例(1.9%),CT+Uu+Mh阳性4例(0.3%)。支原体和衣原体的男女感染率分别为31.3%、57.5%,其感染人群以中青年(21~40岁)为主,占85.1%。支原体药敏结果显示,对支原体敏感的药物有交沙霉素、原始霉素、强力霉素、四环素,而耐药性较高的药物有环丙沙星和氧氟沙星。结论:该地区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率高于衣原体(以单纯Uu感染为主),且女性感染率高于男性,治疗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首选的抗菌药有交沙霉素、原始霉素、强力霉素和四环素。
李雪燕周强郭海波
关键词:泌尿生殖道感染支原体衣原体药敏试验
重组人可溶性TRAIL的制备及其联合硼替佐米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作用的研究
目的:人工合成人肿瘤坏死因子相关的凋亡诱导配体(TNF-related apoptosis-inducing ligand,TRAIL)胞外功能区的基因序列,构建其重组原核表达质粒,优化蛋白表达和纯化的相关条件,制备具有...
李雪燕
关键词:硼替佐米肿瘤细胞细胞凋亡
文献传递
LX-8000全自动尿液分析仪在尿液有形成分检测中的性能评价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对龙鑫LX-8000全自动尿液分析仪(一体机)尿液有形成分、检测性能进行评价,并对检测结果的可信度进行验证。方法根据《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标准》的要求,选取临床451份尿液标本,执行7个参数的性能评价:检出限、重复性、识别率、稳定性、携带污染率、线性回归分析、可报告线性范围。结果 LX-8000对红细胞(RBC )浓度5个/微升的样品检出率为90%;重复性:对RBC浓度50个/微升的样品进行检测其变异系数(CV )为24%,对200个/微升的样品进行检测其 CV为11%;识别率:对RBC、白细胞(WBC )、管型的检测其符合率分别为82.4%、80%、10.5%;假阴性率为4%;稳定性:开机8 h内,对RBC (浓度200个/微升)进行重复性测定其 CV<15%;RBC、WBC携带污染率分别为0.015%、0.026%;RBC、WBC相关系数( r2)分别为0.9988、0.9989;可报告线性范围为2~15000个/微升。结论 LX-8000尿液分析仪在尿液有形成分检测中性能良好,主要指标检测的结果符合行业标准,可用于临床尿液分析的初筛,但必要时需进行人工镜检复核,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陈曼铌陈波康嘉乐李雪燕周强
关键词:尿液分析仪性能评价
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介导微RNA-143在乙型肝炎相关肝癌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作用
2022年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乙肝)相关肝病患者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x(HBx)蛋白与微RNA-143(miR-143)的相关性及在乙肝相关肝癌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乙肝相关肝病患者血清169例,按乙肝病程进展分为慢性乙肝组78例、乙肝相关肝硬化组53例及乙肝相关肝癌组38例,同时收集20例健康人群血清设为正常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HBx蛋白及乙肝两对半指标;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血清miR-143及HBV DNA含量;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CLIA)检测血清甲胎蛋白(AFP)含量。结果miR-143与AFP表达量在HBx蛋白阳性组的表达水平均高于HBx蛋白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x蛋白阳性检出率及miR-143表达量在HBV DNA高水平组较HBV DNA正常组、低水平组和中水平组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Bx蛋白阳性检出率在肝硬化组和肝癌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慢性乙肝组,血清miR-143及AFP表达量在肝癌患者中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慢性乙肝组和肝硬化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iR-143相对表达量在HBx蛋白阳性肝癌患者组中明显高于HBx蛋白阴性肝癌患者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miR-143与HBx蛋白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HBx蛋白与miR-143表达密切相关,呈一种剂量依赖关系,miR-143可能参与了HBx蛋白介导的乙肝肝癌进展的过程,两者在慢性乙肝发展成肝癌的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乙肝肝癌诊疗提出一种新的思考方向。
朱锦宏李雪燕吴红林桢周强冀天星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