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闫大为

作品数:9 被引量:22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9篇农业科学

主题

  • 8篇病毒
  • 2篇致病
  • 2篇禽流感
  • 2篇禽流感病
  • 2篇禽流感病毒
  • 2篇流感
  • 2篇抗体
  • 2篇分子
  • 2篇E蛋白
  • 2篇H9N2亚型
  • 1篇单克隆
  • 1篇单克隆抗体
  • 1篇蛋白
  • 1篇毒病
  • 1篇新型鸭呼肠孤...
  • 1篇血凝
  • 1篇血凝素
  • 1篇血凝素蛋白
  • 1篇遗传进化
  • 1篇遗传进化分析

机构

  • 7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四川农业大学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内蒙古农业大...

作者

  • 9篇闫大为
  • 7篇李泽君
  • 6篇李雪松
  • 4篇滕巧泱
  • 3篇杨健美
  • 3篇陈鸿军
  • 3篇刘芹防
  • 2篇李国新
  • 1篇周伟光
  • 1篇倪欣涛
  • 1篇刘绍琼
  • 1篇刘金华
  • 1篇张晓燕
  • 1篇吴晓刚
  • 1篇徐建青
  • 1篇肖亚莉
  • 1篇余磊
  • 1篇闫丽萍
  • 1篇石迎
  • 1篇任超超

传媒

  • 6篇中国动物传染...
  • 1篇动物医学进展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1
  • 2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坦布苏病毒MM1775株反向遗传操作系统的建立及拯救病毒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自2010年鸭坦布苏病毒病在我国首次爆发以来,该病给我国鸭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该病主要表现为产蛋鸭产蛋率骤降,并伴有高热、食欲下降、运动障碍等临床症状,严重时可导致鸭死亡。第一株坦布苏病毒分离株(MM1775株)...
闫大为
关键词: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
文献传递
坦布苏病毒MM1775株反向遗传操作系统的建立
2015年
本研究将坦布苏病毒MM1775株全基因组分3段克隆,获得3个重组质粒,利用融合PCR方法扩增得到5'端含有T 7启动子的病毒全长c DNA,经体外转录得到感染性的RNA,将RNA转染DF-1细胞,48 h后出现细胞病变。当细胞病变达到90%,将细胞上清接种DF-1细胞,72 h后进行间接免疫荧光(indirect immunofulorescence,IFA)和RT-PCR鉴定,结果表明拯救病毒成功。序列测定结果显示,拯救毒的全基因组序列与亲本毒完全一致,表明MM1775反向遗传操作系统构建成功,为进一步研究坦布苏病毒致病性等相关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闫大为吴晓刚李雪松石迎冯琳琳崔宏锐李国新李泽君
新型抗原亚群H9病毒的血凝素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
2023年
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AIV)抗原变异迅速,相继于2009年及2013年分别出现新的抗原亚群病毒,对该病毒的防控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目前,关于H9N2禽流感病毒形成不同抗原亚群机制,尚不清楚。流感病毒血凝素蛋白(HA)的单克隆抗体是研究该机制的基础工具。为此,本研究通过血凝抑制(HI)实验筛选到1株新型的抗原亚群H9N2病毒H514。通过杂交瘤细胞融合技术以及间接免疫荧光的方法,筛选到5株抗H514病毒HA蛋白的单抗,均属于Ig G亚型。Western blot结果表明5株单克隆抗体中只有5E9作用的是线性表位,其余4株皆是针对构象表位。进一步地研究发现,这5株单克隆抗体对H514株皆有HI活性,最高达到2~8。这些结果为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的抗原性分子研究提供了重要材料。
闫婉婉李雪松宿鑫石晓娜陈新武魏朋华刘芹防杨健美闫大为张志飞李泽君滕巧泱
关键词:H9N2亚型抗原变异单克隆抗体血凝素
鸭坦布苏病毒E蛋白结构域III原核表达产物诱导中和抗体的研究被引量:6
2014年
黄病毒E蛋白结构域Ⅲ能够介导病毒与宿主受体结合以及诱导产生中和抗体,本研究利用原核表达系统表达了鸭坦布苏病毒E蛋白结构域Ⅲ,并研究了其免疫原性。按照大肠杆菌偏好性密码子对鸭坦布苏病毒E蛋白结构域Ⅲ核苷酸序列进行优化并合成后,克隆至pCold-TF载体构建重组质粒pCold-TF-optiEDIII。Western blot证实重组蛋白能与鸭坦布苏病毒特异性血清发生反应。用纯化的重组蛋白免疫BLAB/c小鼠3次,间接ELISA和间接免疫荧光实验证实E蛋白结构Ⅲ诱导了鸭坦布苏病毒特异性的体液免疫反应。中和实验证实鸭坦布苏病毒E蛋白结构域Ⅲ可诱导产生中和抗体。本研究为进一步研制鸭坦布苏病毒诊断抗原和亚单位疫苗奠定了基础。
余磊闫大为高旭元肖亚莉刘绍琼李雪松闫丽萍滕巧泱李国新李泽君
关键词:E蛋白中和抗体
坦布苏病毒对鸭及小鼠致病的分子基础研究
自2010年以来,新发鸭坦布苏病毒(TMUV)病在我国广泛流行,给我国鸭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鸭TMUV同其它蚊媒黄病毒属病毒,如日本乙型脑炎病毒(JEV)和西尼罗病毒(WNV)一样,能够不以蚊虫作为媒介直接在动物...
闫大为
关键词:致病机理E蛋白组织嗜性
鸭坦布苏病毒分离鉴定及全基因组序列分析被引量:6
2017年
本文采集2015年浙江省2个鸭养殖场中疑似鸭坦布苏病毒(Duck Tembusu virus,DTMUV)感染的雌麻鸭卵巢病料,经组织研磨处理,DF-1细胞纯化,成功分离了2株鸭坦布苏病毒(DTMUV),分别命名为ZJ201501和ZJ201504。利用9对两两相互重叠的PCR引物,对这2株病毒的全基因进行分段PCR扩增,经序列测定和拼接,得到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核苷酸序列和E蛋白氨基酸序列比对分析发现:ZJ201501和ZJ201504的核苷酸同源性高达99.9%,全长氨基酸仅有2个位点差异;与选取的19株DTMUV参考序列相比,在核苷酸水平和E蛋白氨基酸水平上,其同源性分别大于97.1%和98.4%,而ZJ201501和ZJ201504与早期分离的DTMUV FX2010遗传距离最远,这表明DTMUV在鸭群中发生了一定的变异。本研究为进一步了解DTMUV的遗传进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王宾宾闫大为倪欣涛李雪松滕巧泱杨健美陈鸿军刘芹防李泽君
关键词:全基因组序列测定进化树
禽流感病毒宿主特异性与致病性的分子基础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6年
禽流感病毒不断重排和变异导致新型流感病毒不断出现,其中有些毒株已经获得了感染哺乳动物的能力,严重危害人类公共卫生安全。近年来,对于禽流感病毒致宿主特异性和致病性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病毒蛋白某些氨基酸位点的突变就能够改变病毒的宿主特异性,使病毒能够跨宿主传播。而且,病毒的RNA聚合酶、NS1非结构蛋白和几种新发现的病毒蛋白都与病毒的致病性密切相关。论文阐述了禽流感病毒宿主特异性与致病性的分子基础,为禽流感跨物种传播机制研究及防控工作提供参考。
张苗苗许凯迪陈鸿军徐建青闫大为李泽君张晓燕
关键词:禽流感病毒宿主特异性
一株新型鸭呼肠孤病毒山东分离株的分离鉴定与遗传进化分析被引量:6
2021年
为了确诊一起疑似由新型鸭呼肠孤病毒(NDRV)引起感染的雏鸭的临床病例,本研究对山东某养殖场送检的病患雏鸭进行剖检、PCR鉴定、病毒分离鉴定以及对分离株的S1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分析。鉴定结果显示:剖检后发现病鸭脾脏肿大、出血、坏死等为主要临床症状。PCR鉴定为DRV阳性,鸭其他主要病原为PCR阴性;病变组织样品过滤后经尿囊腔接种SPF鸭胚可以致死鸭胚,对扩增的病毒S1基因进行测序和比对发现,该病毒与GenBank中公布的NDRV流行毒株处于同一分支,且Sigma C蛋白氨基酸同源性达到了94.5%-98.7%,将该分离株命名为新型鸭呼肠孤病毒SDHZ分离株。该研究结果为我国NDRV的流行病学监测和防控技术研究提供了基础材料和理论依据。
李雪松李雪松石晓娜宿鑫闫大为闫大为刘金华刘金华
关键词:S1基因
蝙蝠流感病毒与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M蛋白的免疫原性比较研究被引量:2
2018年
为比较新发蝙蝠流感病毒H17N10亚型与禽流感病毒H9N2亚型的M蛋白(包括M1和M2蛋白)的免疫原性,分别构建两种亚型流感病毒M1、M2的原核表达载体和真核表达载体,利用前期反向遗传学技术拯救获得两种重组病毒感染MDCK细胞,并分别与相应的单抗或多抗进行免疫印迹和免疫荧光鉴定。结果显示,两种亚型病毒的M1蛋白的原核表达产物均与M1多抗反应,均不与2株M1单抗反应;拯救的两种重组病毒感染细胞后及其M1蛋白的真核表达产物均与M1的单抗5F2反应,不与单抗3G8及M1的多抗反应,两种亚型的结果一致;而两种亚型的M2蛋白通过与单抗和多抗反应,出现了不一致的结果,M2的单抗仅与蝙蝠流感病毒M2的原核表达产物反应,不与H9N2禽流感病毒M2的原核表达产物反应,M2的多抗则反之;且M2的多抗仅与H9N2禽流感M2的真核表达产物以及拯救病毒反应,均不与蝙蝠流感病毒M2的真核表达产物及拯救病毒反应。本研究证实这两种亚型流感病毒的M2蛋白之间确实存在免疫原性的差异,并且筛选到了可以区分蝙蝠流感病毒和禽流感病毒的M2抗体,为进一步研究流感病毒M蛋白相关的生物学机制提供了基础。
黄敏刘宸瑞滕巧泱刘芹防李雪松陈鸿军车广胜任超超崔宏锐闫大为周伟光李泽君杨健美
关键词: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M蛋白免疫原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