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爱国
- 作品数:7 被引量:21H指数:2
- 供职机构:云南农业大学龙润普洱茶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科技厅科研基金云南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 云南主产茶区晒青毛茶氟含量及与品质的关系研究被引量:1
- 2016年
- 对云南主要产茶区临沧、大理、普洱地区不同等级的晒青毛茶含氟量、茶多酚以及水浸出物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临沧、大理、普洱三地不同等级晒青毛茶,临沧2号二级含氟量最低(47.60 mg·kg^(-1)),普洱五级晒青氟含量最高(119.00 mg·kg^(-1)),且临沧茶叶品质较好;(2)同一地区等级的晒青毛茶的氟含量与原料等级呈负相关,原料越嫩氟含量越低;(3)茶叶中氟含量与茶多酚、水浸出物等品质成分关系密切,茶叶品质越好氟含量越低。笔者分析了产生以上结果的原因,对筛选氟含量较低的晒青毛茶原料,提高普洱茶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 陈辉苏丹杨杏敏赵立李亚莉骆爱国杨春琦段启雷褚九云何兴旺王韦涛童晓梅周红杰
- 关键词:晒青毛茶氟含量
- 普洱茶固态发酵高温阶段微生物的动态变化规律研究
- 本研究选取两次普洱茶固态发酵温度超过45℃的高温阶段的上、中、下三层的茶叶样品,直接提取微生物的全基因组DNA,分别扩增16Sr DNA和ITS片段,利用Illumina Miseq技术测序,将获得的菌种测序结果与数据库...
- 骆爱国
- 关键词:普洱茶固态发酵高温菌分子水平
- 文献传递
- 一种洛伐他汀普洱茶的加工方法
- 本发明涉及一种洛伐他汀普洱茶的加工方法,属普洱茶加工技术领域。本发明的洛伐他汀普洱茶的加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制备发酵剂、2)发酵茶叶、3)添加方法、4)自然干燥、5)精制、6)检测洛伐他汀含量。其中:制备发酵剂中所用...
- 周红杰李亚莉骆爱国薛晓霆杨斌邓秀娟苏丹许腾升张玉平李海燕吴娇雪周元东刘松志杨皓凯
- 文献传递
- 普洱茶发酵过程中的雪黄散囊菌研究初探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揭示普洱茶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与普洱茶品质形成影响关系。方法采用CTAB法提取普洱茶发酵阶段样的微生物总DNA,并进行基因扩增,基于illumina Miseq技术测序平台进行双末端测序分析,研究普洱茶发酵过程中不同层间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结果首次在普洱茶发酵过程中发现了雪黄散囊菌,且各发酵层间和各发酵阶段均有存在,但由于发酵堆温和其他优势菌群的影响,雪黄散囊菌生长随发酵进行受到了抑制。结论在普洱茶生产过程中控制发酵条件,使其有利于雪黄散囊菌的生长,并在普洱茶发酵过程中处于优势地位,从而产生特色新风味的普洱茶。
- 邓秀娟骆爱国李亚莉苏丹李佳周红杰
- 关键词:普洱茶
- 普洱茶发酵过程中不同层间细菌群落结构研究被引量:5
- 2015年
- 目的揭示普洱茶发酵过程中不同层间细菌群落结构及优势细菌。方法实验样品为大理南涧无量山系晒青毛茶原料及发酵阶段茶样与出堆茶样。通过运用16Sr DNA技术对普洱茶发酵过程中不同层间的细菌群落结构及优势细菌进行研究。结果普洱茶发酵过程中细菌多样性丰富,茶堆的上、中、下3层主要细菌群落结构组成相似,包含欧文氏菌属、无色杆菌属、芽孢杆菌属、类芽孢杆菌属、鞘氨醇杆菌属、短杆菌属、葡萄球菌属等7个菌属。其中欧文氏菌属、鞘氨醇杆菌属在整个发酵过程中不同层间所占比例都相对较高。检测的7个主要菌属在发酵14、28、42 d不同时期各层间所占比例变化较大。结论普洱茶发酵过程中不同层间细菌群落结构及优势菌存在明显差异。
- 王辉任丽李亚莉骆爱国肖伟崔晓龙周红杰
- 关键词:普洱茶细菌群落结构RDNA
- 不同原料加工沱茶含氟量对比研究
- 2016年
- 本文以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试验材料,通过对不同等级生沱茶原料、熟沱茶发酵阶段样、不同等级熟沱茶原料、生熟沱茶成品的氟含量、茶多酚、水浸出物对比分析,结合感官审评,结果表明:生沱茶原料氟含量随着原料粗老程度增加,随着茶叶级别降低氟含量呈上升趋势,二级为五级原料的76.41%;经拼配压制后的生沱茶氟含量为97mg/kg;发酵阶段样氟含量随发酵程度的加深呈下降趋势,降低幅度为4.72%;拼配成品熟沱茶的氟含量为119mg/kg。采用适当原料制作的生熟沱茶氟含量均远低于农业部行业标准的200 mg/kg。
- 陈辉赵立骆爱国杨春琦段启雷李亚莉苏丹何兴旺褚九云周红杰
- 关键词:沱茶固态发酵
- 普洱茶(熟茶)发酵过程各层间真菌群落的动态变化被引量:11
- 2019年
- 为了阐明真菌类微生物在普洱茶熟茶固态发酵中的类群特点和变化规律,以高通量测序方法研究了普洱茶熟茶大规模生产中的各阶段不同层次共计22个样品的真菌多样性及群落变化。在整个固态发酵过程中,共检测到真菌10门(Phyla)、122属(Genera),在属水平上占据优势的真菌菌种包括:曲霉属(Aspergillus)、Blastobotrys属、根毛霉属(Rhizomucor)、嗜热真菌属(Thermomyces)、德巴利酵母属(Debaryomyces)、假丝酵母属(Candida)、青霉属(Penicillium)、Rasamsonia属。结果表明,原料中的真菌类群与实际固态发酵开始后的真菌类群占比存在较大差异,真菌类群呈现集中性,前期以Aspergillus占据绝对优势,后期则以酵母类的Blastobotrys属占据优势地位。不同层间优势菌属基本一致,但相对含量、结构存在一定的差异,固态发酵上层最优势菌属演替速度高于中、下层。
- 方欣骆爱国涂青何姣姣周艳珠廖琴周红杰李亚莉
- 关键词:固态发酵群落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