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郑然

作品数:18 被引量:171H指数:8
供职机构:四川省气候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8篇天文地球
  • 1篇生物学

主题

  • 5篇青藏
  • 5篇青藏高原
  • 5篇西太平洋
  • 4篇夏季
  • 4篇降水
  • 4篇海温
  • 3篇气温
  • 3篇热带
  • 3篇华西秋雨
  • 2篇地形
  • 2篇年代际
  • 2篇年代际变化
  • 2篇年际
  • 2篇暖池
  • 2篇气候
  • 2篇气旋
  • 2篇前期信号
  • 2篇热含量
  • 2篇物理机制
  • 2篇西太平洋副热...

机构

  • 16篇四川省气候中...
  • 8篇南京信息工程...
  • 8篇陕西省气象局
  • 5篇中国气象局成...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重庆市气候中...
  • 1篇成都信息工程...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中国气象局
  • 1篇学研究院

作者

  • 18篇郑然
  • 6篇李栋梁
  • 6篇马振峰
  • 2篇唐红玉
  • 2篇潘留杰
  • 2篇王春学
  • 1篇蒋元春
  • 1篇李维京
  • 1篇薛春芳
  • 1篇屈丽玮
  • 1篇郭大梅
  • 1篇陈丽娟
  • 1篇黄少妮
  • 1篇王慧
  • 1篇王颖
  • 1篇刘博

传媒

  • 3篇气象学报
  • 2篇高原气象
  • 2篇气象科技
  • 2篇干旱气象
  • 2篇第34届中国...
  • 1篇大气科学
  • 1篇中国沙漠
  • 1篇热带气象学报
  • 1篇陕西气象
  • 1篇暴雨灾害
  • 1篇大气科学学报
  • 1篇第35届中国...

年份

  • 1篇2023
  • 3篇2022
  • 1篇2021
  • 3篇2020
  • 3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年际增量法的华西秋雨预测模型建立及检验被引量:3
2020年
利用1962—2018年华西地区301个气象台站秋季降水量资料和国家气候中心整理的130项气候系统指数,采用年际增量法建立了华西秋雨预测模型。首先通过相关分析挑选了4个与华西秋雨年际增量前3主模态密切相关的影响因子,进而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进行建模,拟合时段和后报时段分别选为1962—1991年和1992—2018年。华西秋雨年际增量前3主模态累积值的预测模型通过了α=0.0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表明该模型具有较高的拟合预测能力。然后用相同的预测因子分别建立华西地区301个气象站点的华西秋雨年际增量预测模型,大部分模型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用PS评分指标对预测效果进行检验,结果显示后报期年平均PS评分达74.5分。从空间分布来看后报期大部分站点的PS评分都超过60分,其中四川盆地南部、贵州东部和湖南西部等地超过80分。与华西各省和国家气候中心发布的近6年秋季降水预测PS评分进行比较,发现模型后报结果有显著优势。总体来看,用年际增量法建立的华西秋雨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技巧和实际应用价值。
王春学郑然李栋梁唐红玉马振峰茅海祥
关键词:华西秋雨气候预测
夏季西太平洋暖池热含量对华西秋雨的影响及可能的物理机制被引量:14
2018年
利用1971—2012年气象台站逐日资料,综合考虑降水量、降水日数及日照时数计算华西秋雨强度,结合不同深度海温资料,研究了华西秋雨强度与夏季西太平洋暖池热含量年际变化的联系,并讨论了其可能的物理机制。结果表明,前期夏季西太平洋暖池关键区(5°S—5°N,130°—160°E)热含量变化与华西秋雨强度有显著正相关关系,当前期关键区热含量偏高(低)时,华西秋雨强度较强(弱)。分析发现,当前期关键区热含量偏高时,其相对大气是一个异常热源,由于大气对其的响应,在热含量关键区西北侧中国南海—中南半岛附近生成了异常气旋式环流,其偏东偏南气流有利于向华西地区输送中低纬度洋面上大量暖湿水汽,并与北方的干冷空气在此交汇,同时,高层西风急流异常西伸,华西地区恰好位于急流入口区右侧的辐散区,这种高、低层有利的耦合形势使得秋雨偏强,反之亦然。
郑然刘嘉慧敏马振峰
关键词:华西秋雨暖池热含量
华西南区秋雨异常及其对青藏高原冬季大气冷源的响应被引量:2
2021年
利用1971—2017年华西秋雨南区269个气象站逐日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等,分析华西南区秋雨强度变化及其大气环流异常特征,寻找影响华西南区秋雨强度的大气冷源关键区,并就关键区大气冷源对南区秋雨强度的影响进行诊断。结果表明:华西南区秋雨强度整体变化趋势不显著,其年际变化可能受前期冬季(1月)青藏高原大气冷源异常变化的滞后影响。当前期冬季高原冷源偏强(弱)时,可激发南海到西太平洋一带气旋(反气旋)性异常环流并持续到夏季,其南侧持续偏西(东)气流使得赤道西(中)太平洋地区表层暖水东(西)传,造成赤道中太平洋地区海温暖(冷)异常,继而在其西北侧西太平洋地区激发气旋(反气旋)性环流,华西地区处于该环流西侧的偏北(南)风控制下,水汽条件较差(好),降水偏少(多),华西南区秋雨偏弱(强)。
郑然刘嘉慧敏王春学李栋梁李栋梁唐红玉
关键词:秋雨青藏高原
四川盆地夏季降水年际变化的主模态分析被引量:2
2022年
利用1979~2018年四川盆地134站夏季降水观测资料、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以及英国气象局哈德莱中心的海表温度及海冰资料,对比分析了四川盆地夏季降水异常主模态及其同期大气环流和前期海温海冰演变特征的差异,以探讨其形成机制及前期预测信号。结果表明:四川盆地夏季降水存在两类优势空间模态:全区一致型和东西反相型,在20世纪80年代多出现东西反相型,90年代到21世纪初以一致型为主,进入21世纪10年代后又多表现为东西反相型。不同模态所对应的大气环流和海温海冰的演变具有明显差异,全区一致型降水分布受低纬系统影响显著,在500 hPa高度场上主要表现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及强度异常;850 hPa风场为辐合或辐散特征,受到来自孟加拉湾、南海、西太平洋三条水汽通道的共同影响,其中与南海水汽通道的相关性最高,一致型降水多/少年水汽在盆地区域南北边界为同收/同支;环流可能受到前期ENSO事件衰减的显著影响。东西反相型降水分布受中高纬环流的影响较大,在500 hPa高度场上的特征类似于极地欧亚型(POL)遥相关;水汽在区域南北边界为一收一支,西多东少型为南收北支,而西少东多型为北收南支,与西太平洋水汽通道关系显著;环流可能受到前期北极海冰异常的影响。
郑然陈丽娟李维京王顺久马振峰梁宁刘嘉慧敏
关键词:环流特征水汽输送海温海冰
商洛金丝峡“6.26”极端短时强降水成因分析
2023年
受河套低槽和低涡切变的共同影响,2022年6月26日12∶00-13∶00(北京时,下同)陕西商洛境内商南县西部的金丝峡出现了极端短时强降水(简称“6.26”过程),小时雨强高达108.3 mm·h^(-1),是一次典型的由中尺度新生雷暴引发的局地强降水过程。局地性和突发性强、持续时间短、降水强度大,各家业务模式均出现漏报。本文基于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及加密自动站观测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第五代大气再分析资料(ERA5),对此次短时强降水成因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1)该过程发生在500 hPa河套低槽配合700 hPa低涡切变缓慢东移的环流背景下,商南地区动力抬升条件和能量条件较好,对流发生前K指数达到42.83℃。(2)局地充沛的水汽加之低层较强的垂直上升运动可将水汽迅速向上输送,有利于在金丝峡形成极端短时大暴雨。(3)金丝峡附近热力非均匀下垫面造成的局地环流和变压风引起的局地流场之间形成的中小尺度地面辐合线是导致金丝峡极端短时强降水的主要原因。金丝峡特殊的河谷地形,一方面有利于触发对流,另一方面阻挡了低层东南气流沿山爬坡抬升,进一步加强了金丝峡上空大气的辐合,促使暴雨增幅。
刘嘉慧敏潘留杰郭大梅郭大梅吉庆屈丽玮
关键词:局地暴雨中尺度辐合线地形作用
全球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气温变化的新特征被引量:75
2015年
利用1971-2011年青藏高原81个站点经均一化处理的气温资料,采用面积权重方法对青藏高原近41年气温变化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在1997年存在更为明显的增暖突变,落后于华北(1989年)、东北(1987年)8~10年,比西南、华南(1996年)和华东、西北(1994年)落后1~3年。高原内部的突变发生过程与高原地形有明显的关系,表现为海拔越高,突变发生越晚。此外,突变前后的增暖形式也存在一定的差别,即突变前增暖幅度随海拔的升高而减小,突变后则表现为海拔越高气温倾向率越大,且通过了99%的显著性检验。突变前后高原增暖幅度最大均在冬季,突变后秋、冬季增暖幅度有所减小,夏季有所增大。相比全球近15年增暖趋缓现象,高原在突变后表现为更大幅度的增暖,高原气温与全球气温的同期波动形态相似,两者具有较好相关性。
郑然李栋梁蒋元春
关键词:青藏高原气温海拔
年际增量方法在西南夏季降水预测中的应用被引量:9
2019年
利用中国西南地区80站逐月降水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等,采用降水预测新方法——年际增量法,考察影响中国西南地区夏季降水年际增量的前期冬、春季大气环流年际增量状况,并选取5个关键影响因子,采用多元回归法建立中国西南夏季降水年际增量预测模型。对降水年际增量进行预测,在1971—2010年的建模阶段,预测模型的拟合率为0.78,在2011—2017的后报检验7年中,有6年与实况值同位相。后报检验2011—2017年的降水距平百分率,均方根误差为16%。为考察对降水异常分布型的预报效果,逐站建立回归方程,并进行趋势预报检验,近5年的趋势异常综合评分高于发布预测,预报效果较好。因此,该方法的应用及模型的建立对提高西南地区夏季降水预测水平有重要意义。
郑然刘嘉慧敏马振峰
关键词:夏季降水
2017年7月陕西高温热浪天气成因及前期信号初探被引量:10
2019年
利用陕西98个气象观测站最高气温逐日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逐日、逐月资料、NOAA逐月海表温度资料以及国家气候中心逐月环流指数资料,分析了2017年7月陕西极端高温热浪天气的成因,探寻其前期信号。结果表明:此次高温演变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9—14日,陕西大部处于新疆至河套一带高度场正异常控制中,异常下沉运动和低层暖平流位置偏北造成陕西中北部出现高温;第二阶段为19—27日,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明显北抬西伸、高空急流与南亚高压东进,造成异常下沉运动增强、南移,加之低层暖平流范围增大、强度增强,使得高温向陕西南部扩展,高温中心南移且强度增大。前期5—6月赤道西太平洋关键区(10°S—15°N、160°E—140°W)海温异常与7月陕西中南部高温呈显著正相关,它是7月陕西中南部高温一个可靠的前期信号。当前期5—6月关键区海温偏高时,其可通过激发遥相关波列与西太副高、南亚高压及东亚上空纬向风发生联系,进而影响陕西中南部气温变化,这可能是造成该地区7月极端高温事件的主要原因。
刘嘉慧敏郑然娄盼星梁绵
关键词:高温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海温
1971—2016年青藏高原积雪冻土变化特征及其与植被的关系被引量:17
2020年
利用1971—2016年青藏高原81个气象站逐月积雪日数和45个测站第一冻结层下界观测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积雪冻土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高原植被指数(NDVI)的关系,探讨了积雪冻土下垫面变化对高原植被及沙漠化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积雪日数分布极不均匀,巴颜喀拉山和唐古拉山为高原积雪日数的大值区,且年际变率较大。2)青藏高原积雪日数总体上呈现减少趋势,平均以3.5 d/(10 a)的速率减少,且在1998年前后发生突变,减少速率进一步加快,达到5.1 d/(10 a)。3)青藏高原第一冻结层下界呈上升趋势,达到-3.7 cm/(10 a),与青藏高原增暖紧密相关。4)青藏高原NDVI呈缓慢增加趋势,与高原气温、降水的增加趋势相一致,积雪冻土的变化对不同区域植被NDVI的影响有显著差异。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形成的暖湿环境促进积雪消融、冻土下界提升,使土壤浅层含水量增加,有利于植被恢复和生长,其结果对高原土地沙漠化防治有一定参考作用。
蒋元春李栋梁郑然
关键词:青藏高原积雪日数植被指数
西南地区冬季气温年代际变化及可能成因分析被引量:4
2019年
利用西南地区1970-2015年气象台站逐月气温资料,结合NCEP/NCAR再分析资料等,分析了西南地区冬季气温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并探讨了其年代际转折的可能物理机制。结果表明,西南地区冬季气温于1990年代前期发生暖突变。夏季热带西太平洋海温关键区(120~160°E,10°S^20°N)与西南地区冬季气温在同时期发生暖突变,由于大气对海洋变暖的响应,在其西北侧激发了异常的气旋式环流,这种准GILL态使得西南地区恰好处于偏东偏南的暖湿气流中,配合西风急流偏强偏北,东亚大槽浅薄,不利于冷空气南下,西太副高偏强偏西使西南地区受下沉气流控制增温,并处于暖平流影响下,造成西南地区冬季年代际变暖。
郑然刘嘉慧敏马振峰
关键词:冬季气温热带西太平洋海温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