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岚

作品数:6 被引量:13H指数:3
供职机构: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辽宁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辽宁省科学技术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上颌
  • 2篇牙菌斑
  • 2篇上颌后牙
  • 2篇上颌后牙区
  • 2篇上颌窦
  • 2篇全口
  • 2篇锥形束CT
  • 2篇菌斑
  • 2篇后牙
  • 1篇牙列
  • 1篇牙列缺失
  • 1篇植入
  • 1篇上颌窦提升
  • 1篇上颌窦黏膜
  • 1篇切牙
  • 1篇切牙管
  • 1篇种植体
  • 1篇锥体束
  • 1篇锥体束CT
  • 1篇黏膜

机构

  • 4篇辽宁医学院
  • 4篇荆门市第一人...
  • 1篇杭州市口腔医...

作者

  • 6篇马岚
  • 1篇历丹
  • 1篇张海洋
  • 1篇胡艳君

传媒

  • 1篇华西口腔医学...
  • 1篇口腔医学研究
  • 1篇中国口腔颌面...
  • 1篇中国实用口腔...
  • 1篇口腔疾病防治
  • 1篇第十一次全国...

年份

  • 4篇2017
  • 2篇2016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不同方式植入上颌后牙区种植体的共振频率分析比较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应用共振频率分析(resonance frequency analysis,RFA)定量比较上颌后牙区常规种植和采用3种不同的上颌窦提升术(穿牙槽嵴技术、同期侧壁开窗技术和分期侧壁开窗技术)位点种植体的稳定性。方法选取2013—2014年于大连市口腔医院种植科行上颌后牙区种植修复患者103例(植入单颗或多颗Straumann种植体,共139颗种植体),根据缺牙区剩余牙槽嵴高度分为A、B、C、D组,分别采用常规种植和3种不同的上颌窦提升术(穿牙槽嵴技术、同期侧壁开窗技术和分期侧壁开窗技术)植入种植体。使用RFA,测量种植体植入时和植入后6个月的种植体稳定系数(implant stability quotient,ISQ)。比较各组之间以及同组不同时段之间的ISQ差异。结果所有种植体均获得较好的骨结合,无失败病例。各组种植体植入时与植入后6个月的ISQ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D组在种植体植入后6个月的ISQ值比种植体植入时分别增加了4.96±2.41、5.39±2.09、4.47±1.48和5.16±1.99。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无论是在种植体植入时还是在植入后6个月,4组的ISQ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剩余牙槽嵴萎缩的上颌后牙区,可根据剩余骨量合理选择治疗方案。3种方法提升上颌窦(穿牙槽嵴技术、同期和分期侧壁开窗技术)后,植入种植体的稳定性没有明显差异,种植体均能获得良好的骨结合。使用RFA测量ISQ值,可以定量比较不同方法植入种植体的临床效果。
马岚曲哲张翔
关键词:共振频率分析上颌后牙区上颌窦提升
下颌骨颏孔前区解剖结构的锥形束CT研究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 :通过锥形束CT(CBCT)分析下颌骨颏孔前区颌骨内的重要解剖结构,提出下颌颏孔前区种植相关手术的安全区域。方法:选取104例患者的CBCT图像资料,观察颏管、下颌切牙管、下颌舌侧管和舌侧孔。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计算均数和标准差。采用SPSS 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颏管的发生率为55.29%,平均长度为1.12 mm。舌侧孔及舌侧管的发生率为94.23%,直径平均值为1.77 mm。从下颌第二前磨牙至中切牙,下颌切牙管距唇(颊)侧骨板的距离均小于距舌侧骨板的距离。结论:建议在颏孔前区种植手术或者颏部取骨时,以双侧颏孔前缘6 mm以上,唇侧骨厚度(取骨时)3 mm以内为安全界限;而在下颌前牙区种植时,种植体长度不超过14 mm。
曲哲胡艳君马岚张翔韩文利李振春
关键词:锥形束CT
上颌后牙区无牙位点在锥形束CT中的解剖学表现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基于锥形束CT(CBCT)分析上颌后牙区无牙位点的相关骨解剖特点。方法本项研究共选取了上颌后牙区至少有一个缺牙的100名患者的CBCT图像资料,共217个无牙位点。测量无牙位点的剩余牙槽嵴高度、剩余牙槽嵴宽度和角度A,并分析上颌窦底的形态特点。结果平均剩余牙槽嵴高度为9.53mm,其中小于10mm者占62.67%(136/217)。平均剩余牙槽嵴宽度为9.30mm,大于6mm占91.71%(199/217)。磨牙区剩余牙槽嵴高度小于前磨牙区,剩余牙槽嵴宽度呈相反趋势。上颌窦底形态以倾斜型(64.52%)为主。角度A小于30°、30°-60°和大于60°者分别占10.14%、42.40%和47.47%。结论上颌后牙区缺牙位点进行种植手术前,多数需行上颌窦底提升手术增加骨量,建议根据CBCT检查结果评价上颌窦解剖结构从而制定合理的种植方案。
马岚曲哲张翔韩文利
关键词:锥形束CT上颌后牙区
上颌全口固定式种植义齿组织面牙菌斑聚集的研究
<正>目的:分析使用复合基台的全口固定式种植义齿组织面菌斑堆积的特点,从而指导患者口腔卫生的维护。方法:选取全口固定式种植义齿修复患者21例,永久修复后3个月对修复体的组织面进行菌斑染色,收集图片通过Image J 2....
张翔曲哲马岚张海洋历丹王战昕
文献传递
上颌全口固定式种植义齿组织面牙菌斑附着的研究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分析使用复合基台的全口固定式种植义齿组织面菌斑附着的特点,为指导患者口腔卫生的维护提供依据。方法选取上颌全口固定式种植义齿修复患者21例,永久修复后3个月对修复体的组织面进行菌斑染色,收集图片通过Image J 2.1.4.7软件评估菌斑附着的特点。结果永久修复体组织面菌斑附着面积百分比为(46.13±7.23)%。颊侧和腭侧菌斑附着面积百分比分别为(41.53±3.08)%和(53.76±3.07)%,腭侧菌斑附着面积百分比显著大于颊侧(t=16.750,P<0.001);游离端菌斑附着面积百分比为(71.86±2.00)%,显著高于前部(48.85±2.09)%(t=40.445,P<0.001)和中部(49.33±0.98)%(t=47.124,P<0.001)。种植体间距离越小,永久修复体的组织面菌斑附着面积越大。结论缩小腭侧组织面延伸、扩大种植体之间的距离、尽可能减小游离端面积有助于减少上颌全口固定式种植义齿组织面的菌斑附着。
曲哲马岚张翔张海洋历丹王战昕
关键词:菌斑牙列缺失
上颌窦黏膜和窦口在锥体束CT中的解剖学表现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基于锥体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分析上颌窦黏膜和窦口开放性的特点,并分析黏膜和窦口开放性的关系。方法:选取150名患者的CBCT图像资料,共300个上颌窦。使用CBCT测量上颌窦黏膜厚度,记录上颌窦不同的影像特征,并观察窦口的开放性,以开放和阻塞分类。结果:黏膜平均厚度为4.9mm,大于2mm者占65.67%,黏膜增厚以2~5mm最为多见。上颌窦的病变黏膜增厚最为常见,其次为上颌窦囊肿。有10.67%为阻塞窦口。窦口的开放性与黏膜增厚的程度和类型均有显著的相关性。窦口的平均直径为1.76mm,窦口下界距上颌窦底的平均距离为30.79mm。结论:术前CBCT扫描时应将窦口包含在内。窦口阻塞和上颌窦存在病变的患者术前应请耳鼻喉专家会诊,特别是病变类型为上颌窦囊肿、部分浑浊液体积累和完全浑浊化者,黏膜增厚大于10mm者,因为这些患者窦口阻塞的风险增加。
郭英曲哲马岚韩文利
关键词:CBCT上颌窦黏膜窦口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