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韦思华

作品数:5 被引量:9H指数:3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5篇
  • 2篇毒物
  • 2篇毒物动力学
  • 2篇液相色谱
  • 2篇液相色谱法
  • 2篇色谱
  • 2篇色谱法
  • 2篇相色谱
  • 2篇小鼠
  • 2篇高效液相
  • 2篇高效液相色谱
  • 2篇高效液相色谱...
  • 1篇胸腺
  • 1篇氧化应激
  • 1篇中苯
  • 1篇生物样本
  • 1篇脾脏
  • 1篇染毒
  • 1篇细胞
  • 1篇小鼠脾脏

机构

  • 5篇华中科技大学
  • 2篇厦门出入境检...

作者

  • 5篇韦思华
  • 4篇李龙
  • 4篇代玲玲
  • 2篇庄宛
  • 2篇周峰

传媒

  • 1篇中华劳动卫生...
  • 1篇农药
  • 1篇农药学学报
  • 1篇毒理学杂志

年份

  • 5篇2016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苯肽胺酸在大鼠体内的毒物动力学及特征研究
目的:  苯肽胺酸(N-phenyl-phthalamic acid)是一种低毒性的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近年来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本研究以大鼠为实验动物模型,研究苯肽胺酸在大鼠体内的生物转运过程,重点探讨苯肽胺酸在体内...
韦思华
关键词:毒物动力学氧化应激
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生物样本中苯肽胺酸的含量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定量分析大鼠血样和组织样本中苯肽胺酸的含量,为该药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对含有苯肽胺酸的空白样本进行检测并优化色谱条件使药物色谱峰与杂峰实现有效的分离。色谱柱为XB-NH_2柱,检测波长254 nm,柱温40℃,进样量10μL,流速1 mL/min,等度洗脱。血样和组织样本分别使用不同的流动相进行洗脱,血样洗脱的流动相中乙腈和水体积比为65∶35(水相含甲酸0.4%),动物组织样本洗脱的流动相中乙腈和水比例为80∶20(水相含甲酸0.2%)。按照设定的色谱条件进行精密度、重现性和稳定性的研究,再取空白血样和动物组织样本进行药物回收率的研究。[结果]日间及日内精密度RSD≤2%,重现性和稳定性RSD≤5%,所有样本回收率范围85.2%~97.5%。[结论]实验建立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生物样本中的苯肽胺酸稳定性和重现性均符合实验要求,可作为相关实验的参考方法。预试验结果显示,增加流动相的pH值和降低水相的pH值均能使保留时间延长。此外,研究结果显示pH值会对药物色谱峰的峰型有影响。
韦思华代玲玲周峰李龙
关键词:高效液相色谱法生物样本
苯肽胺酸对小鼠的免疫毒性作用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研究植物生长调节剂苯肽胺酸对小鼠的免疫毒性作用,为探寻苯肽胺酸毒性作用的敏感指标以及毒理学安全性评价提供实验依据。方法60只健康成年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成低、中、高3个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只。低、中、高实验组染毒剂量分别为每天30、100、300mg/kg,对照组给予大豆油,受试物用大豆油溶解配制,按0.01ml/g的灌胃容积,每天1次,持续28d。末次染毒24h后,颈椎脱臼处死,HE染色观察脾脏和胸腺的组织病理学改变,淋巴细胞增殖试验测定脾脏和胸腺中T、B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ELISA法测定脾脏和胸腺中免疫因子干扰素-γ(IFN-γ)和白细胞介素-4(IL-4)含量变化。结果中、高剂量组小鼠脾脏以及高剂量组胸腺有丝分裂原刀豆蛋白A(ConA)诱导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的吸光度值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苯肽胺酸100mg/kg染毒组小鼠脾脏组织发生病理损伤,各剂量苯肽胺酸染毒组小鼠胸腺组织中IFN-γ和IL-4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剂量苯肽胺酸连续染毒28d,对Balb/c小鼠免疫系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伤,具有免疫毒性。
代玲玲韦思华庄宛李龙
关键词:小鼠干扰素-Γ白细胞介素
苯肽胺酸在大鼠体内的毒物动力学及组织分布被引量:7
2016年
采用单次灌胃染毒法,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研究了苯肽胺酸(N-phenylphthalamic acid,PPA)在大鼠体内的吸收、组织分布及排泄情况,以及其血药浓度经时变化过程和毒物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苯肽胺酸经消化道吸收速率较快,其半吸收期t_(1/2ka)仅为(0.15±0.11)h,血药浓度的达峰时间(t_(max))为(0.68±0.37)h,血药峰浓度(C_(max))值为(141.48±27.87)mg/L;苯肽胺酸在大鼠体内分布快且分布范围广,半分布期(t_(1/2α))为(0.22±0.18)h,表观分布容积(Vz/F)为(17.54±7.71)L/kg;苯肽胺酸从大鼠体内消除较快,其清除率(CLz/F)为(1.32±0.51)(L/h)/kg,在体内平均驻留时间(MRT_(0-∞))为(25.69±2.93)h,消除半减期(t_(1/2z))为(7.77±1.44)h,约35 h后95%以上的苯肽胺酸可从大鼠体内消除。研究发现:苯肽胺酸的浓度-时间曲线呈现双峰现象,提示其在大鼠体内可能存在肠-肝循环。从大鼠灌胃染毒后至24 h内,被测各组织、脏器中均可检出苯肽胺酸,其浓度由高到低依次为:肾脏>肺>肝脏>心脏>脾脏>肌肉>睾丸>脂肪>大脑,肾脏中药物含量达192.7μg/g,同时仅肾脏组织的靶向分布系数(t_e)值大于1(4.77),提示苯肽胺酸在大鼠体内分布时对肾脏具有相对较高的选择性。排泄物研究结果显示,苯肽胺酸随粪便排出的总量仅占给药量的1.45%,而尿液中未检出苯肽胺酸。
韦思华代玲玲周峰李龙
关键词:毒物动力学高效液相色谱法
苯肽胺酸28d经口染毒致小鼠脾脏和胸腺的氧化损伤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苯肽胺酸28 d经口染毒对小鼠主要免疫器官脾脏和胸腺组织的氧化损伤作用。方法选用40只成年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10只。分别为对照组,30、100和300 mg/kg苯肽胺酸剂量组,每天灌胃染毒,连续28 d。末次染毒24 h后,检测主要器官脏器系数,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脾脏和胸腺组织病理学变化,分别测定脾脏和胸腺的丙二醛(MDA)含量、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力。结果连续染毒28 d,苯肽胺酸300 mg/kg剂量组小鼠脾脏脏器系数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大(P<0.01),且发生了病理改变。100和300 mg/kg剂量组小鼠脾脏MDA含量明显升高(P<0.05),300 mg/kg剂量组小鼠胸腺GSH-Px活力明显降低(P<0.05),脾脏和胸腺中T-SOD活力的改变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连续染毒28 d,300 mg/kg苯肽胺酸对小鼠主要免疫器官脾脏和胸腺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氧化损伤作用。
代玲玲韦思华庄宛李龙
关键词:脾脏胸腺丙二醛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