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维东

作品数:4 被引量:4H指数:1
供职机构:防灾科技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篇天文地球

主题

  • 4篇DEMETE...
  • 3篇电磁
  • 3篇电磁波
  • 3篇电离层
  • 2篇低频
  • 2篇甚低频
  • 2篇人工源
  • 1篇地震
  • 1篇地震监测
  • 1篇电磁波传播
  • 1篇电离层加热
  • 1篇电离层异常
  • 1篇功率谱
  • 1篇VLF
  • 1篇HAARP

机构

  • 4篇防灾科技学院
  • 3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河北省地震局

作者

  • 4篇徐维东
  • 3篇张学民
  • 3篇赵庶凡
  • 2篇李忠
  • 1篇泽仁志玛
  • 1篇王贺生
  • 1篇申旭辉
  • 1篇张伟
  • 1篇钱庚

传媒

  • 1篇空间科学学报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地震

年份

  • 4篇2016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基于人工源的甚低频电磁波空间传播特征统计分析被引量:1
2016年
利用2005年1月至2010年11月DEMETER卫星记录的NWC发射站的VLF电场功率谱数据,采用指数拟合的方法,分析了VLF电磁波在卫星高度激发的电场空间分布和衰减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VLF电场在发射站上空及其磁共轭区有着很强的对应关系,存在南、北2个强电场中心涡;(2)相对于发射站的位置,VLF电场中心点具有经度和纬度偏移,日侧地磁经度偏移均值大于夜侧,而地磁纬度偏移均值则小于夜侧;(3)日侧VLF电场强度呈现出周期性的年变化;(4)在VLF电场中心10°范围内,电场强度随距离快速衰减,衰减常数b在长达6年的时间内保持稳定.在以上研究结果基础上初步构建的卫星高度人工源电磁波空间分布特征,将为研究地表-电离层电磁波传播机理提供基础技术支撑.
徐维东张学民李忠赵庶凡张伟
关键词:DEMETER卫星电离层
不同方位甚低频电磁波衰减的初步研究
2016年
利用2005—2010年DEMETER卫星记录NWC发射站的19.8kHz电场功率谱数据,采用统计和线性拟合等方法,研究了NWC站发射的电磁波在顶部电离层及磁共轭区激发的电场效应及其在不同方位的衰减特性。结果发现:(1)在NWC发射站上空,卫星记录电场呈椭圆状扩散分布,电场最强中心点位置相对地面人工源位置有一定偏移;(2)研究区上空电场北部衰减梯度最小,东部衰减梯度最大;(3)在其磁共轭区,南部电场衰减梯度最小,北部衰减梯度最大。综合分析认为人工源(NWC)发射的VLF电磁波传播到电离层高度后,受地磁场影响,电磁波主要沿磁力线方向传播,空间电场最强中心点位置相对发射站的位置发生偏移,向磁赤道方向倾斜,而且偏于磁赤道方向的电场衰减梯度最小。
徐维东张学民李忠赵庶凡王贺生
关键词:DEMETER卫星
人工源VLF信号处理与空间电磁异常扰动特征研究
法国于2004年成功发射DEMETER卫星,其长达六年的运行为空间对地电磁观测积累了丰富的基础资料。世界上多个国家均在开展在轨卫星监测数据的应用研究,提取和识别地震前后的电离层异常信息已成为当前地震监测预报研究的热点。 ...
徐维东
关键词:地震监测DEMETER卫星电离层异常
DEMETER卫星记录到的电离层加热现象被引量:3
2016年
在法国DEMETER卫星运行期间,地基电离层加热装置SURA和HAARP开展了一系列加热试验,记录到各类电离层异常信息,发现电离层加热过程中卫星观测的电离层扰动信号包括HF发射泵波及边带泵波、VLF人工源增强及频谱拓展、ULF/ELF/VLF调制波、ELF电磁扰动、ULF谐振波、等离子体特征参量扰动及高能粒子沉降等.由于传播及耦合机制的差异,发射泵波可以穿透电离层直达卫星高度,其观测概率最高达到68%以上,其他扰动受发射调制模式及当地电磁环境等影响,观测概率相对较低,均在40%左右,有些甚至是某次试验中出现的个别事例.结合中国地震电磁监测试验卫星飞行轨道设计及载荷配置等,对未来开展加热试验进行了分析论证,并参考DEMETER,卫星试验结果给出了一些建议.
张学民FROLOV V L申旭辉RUZHIN Y赵庶凡泽仁志玛徐维东钱庚
关键词:DEMETER卫星HAARP电磁波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