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朴
- 作品数:4 被引量:37H指数:4
- 供职机构:温州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温州市科技局资助项目瑞安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急性白血病患者医院感染的病原学分析与临床治疗研究被引量:10
- 2015年
-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病原学分析、感染情况及干预措施,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2013年3月-2015年3月68例急性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患者入院的先后顺序分为单纯抗菌药物组和联合用药组,分别采用单纯抗菌药物和抗菌药物联合粒细胞生长因子进行治疗,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恢复情况。结果在68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67例,感染率为98.53%;对67例感染患者进行病原学检测,共检出病原菌30株,检出率为44.78%;其中革兰阴性菌共19株占63.33%,革兰阳性菌7株占23.33%,真菌感染4株占13.34%;感染部位以呼吸道、肺部、消化道以及口腔为主,而患者住院时间、中性粒细胞(ANC)水平及化疗与医院感染的发生存在一定联系,在抗菌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针对易感因素进行联合用药,患者的发热时间以及ANC恢复时间明显缩短,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白血病患者在住院治疗过程中极易发生医院感染,且以革兰阴性菌感染为主,患者年龄偏高、住院时间长、ANC水平偏低以及化疗是医院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在治疗原发病及常规抗感染治疗的同时,通过与粒细胞生长因子联合用药,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 薛阿利俞康冯爱梅赵朴陈伟
- 关键词:急性白血病医院感染病原学监测抗感染
- 氨磷汀联合低剂量环孢素治疗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机制被引量:6
- 2017年
- 目的 探讨氨磷汀联合低剂量环孢素治疗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效果与相关机制。方法 将60例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采用平行随机对照分组,分3组,每组20例,氨磷汀组单用氨磷汀,环孢素组单用环孢素,氨磷汀+环孢素组实施氨磷汀+环孢素A治疗。观察3组的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膜糖蛋白抗体、淋巴细胞亚群分析,骨髓巨核细胞数量等指标,并进行比较。结果 3组经不同的治疗之后,不同时间与治疗前进行比较血小板计数水平均显著上升,且治疗之后3、6个月,氨磷汀组与环孢素组的血小板计数水平均显著低于氨磷汀+环孢素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氨磷汀组与环孢素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氨磷汀+环孢素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其余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氨磷汀组与环孢素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3组的血小板膜糖蛋白抗体GPIIb/IIIa水平均出现显著增高,且氨磷汀+环孢素组治疗后的检测水平显著高于其余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氨磷汀组与环孢素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3组的CD4^+、CD4^+/CD25^+、CD4^+/CD8^+水平均显著提高,CD8^+水平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氨磷汀+环孢素组治疗后的变化幅度水平显著高于其余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氨磷汀组与环孢素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3组骨髓巨核细胞数量经计数每片个数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显著减少,氨磷汀+环孢素组治疗后的计数水平显著低于其余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氨磷汀组与环孢素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氨磷汀组和氨磷汀+环孢素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低于环孢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氨磷汀组和氨磷汀+环孢素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氨磷汀联合低剂量�
- 郭海飞吴丽丽冯爱梅赵朴江松福
- 关键词:氨磷汀
- 益肾化瘀法联合改良VAD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疗效被引量:6
- 2019年
- 目的:探究评价益肾化瘀法联合改良VAD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疗效情况。方法:选取多发性骨髓瘤患者73例作为研究对象,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6例患者采用改良VAD方案进行治疗,观察组37例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益肾化瘀方进行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骨痛、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M蛋白含量和浆细胞比例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骨痛评分(3.15±1.57)分、IL-6含量(22.68±4.23)、VEGF含量(257.36±9.78)pg/mL、 M蛋白含量(17.69±12.35)g/L、浆细胞比例(9.28±7.2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骨痛评分(4.57±2.38)分、IL-6含量(25.53±5.37)、VEGF含量(307.67±12.38)pg/mL、M蛋白含量(28.83±14.27)g/L、浆细胞比例(14.53±10.3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肾化瘀法联合改良VAD方案可以有效减轻患者骨痛感受,减少MM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清M蛋白含量以及骨髓浆细胞比例,提高免疫功能。
- 冯爱梅薛阿利缪初升徐钰郭海飞蒋蕾周余蕾赵朴
- 关键词:益肾化瘀法改良VAD方案多发性骨髓瘤
- 沙利度胺联合甲氨蝶呤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及细胞因子IL-6表达的调节作用被引量:15
- 2016年
- 目的分析沙利度胺联合甲氨蝶呤(thalidomide+methotrexate,T+M)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前后调节性T细胞比例及细胞因子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表达情况,揭示T+M治疗RA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6年8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血液科就诊治疗的类风湿性关节炎58例患者,沙利度胺联合甲氨蝶呤治疗前后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比例,对比分析T+M治疗前后调节性T细胞比例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外周血中淋巴细胞分泌细胞因子IL-6表达情况。结果 T+M治疗后组RA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CD25^+Foxp3/CD4^+)比例较治疗前组明显增加;然而,T+M治疗后组IL-6表达水平同治疗前组相比明显下降。结论 T+M治疗RA可能是通过增加调节性T细胞以及减少细胞因子IL-6而调控T细胞稳态而起作用。
- 吴素叶薛阿利赵朴刘凌云蒋蕾朱小春
- 关键词:沙利度胺甲氨蝶呤类风湿性关节炎调节性T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