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丽

作品数:23 被引量:153H指数:8
供职机构:辽宁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气象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项目辽宁省气象局科研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0篇天文地球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9篇降水
  • 5篇雷达
  • 4篇可降水量
  • 4篇降水量
  • 4篇暴雨
  • 4篇大气可降水量
  • 3篇探空
  • 3篇气溶胶
  • 3篇气象
  • 3篇卫星
  • 2篇地基
  • 2篇东北冷涡
  • 2篇亚微米
  • 2篇数浓度
  • 2篇水汽
  • 2篇水云
  • 2篇台风
  • 2篇气象要素
  • 2篇微米
  • 2篇冷涡

机构

  • 22篇辽宁省人工影...
  • 6篇中国气象局沈...
  • 4篇中国科学院大...
  • 4篇中国气象局
  • 1篇成都信息工程...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沈阳市气象局
  • 1篇丰县气象局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辽宁省气象装...

作者

  • 23篇孙丽
  • 9篇赵姝慧
  • 5篇张晋广
  • 4篇刘旸
  • 2篇王普才
  • 2篇秦鑫
  • 2篇房彬
  • 1篇袁健
  • 1篇余环
  • 1篇王婷
  • 1篇王恕
  • 1篇刘瑞霞

传媒

  • 7篇气象与环境学...
  • 5篇干旱气象
  • 3篇气象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气候与环境研...
  • 1篇暴雨灾害
  • 1篇气象与环境科...
  • 1篇第34届中国...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1
  • 4篇2020
  • 2篇2019
  • 3篇2018
  • 5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华北地区气溶胶的增加对地基云量观测的影响
Warren等[1]指出,气溶胶的增加会使地面观测的中高层云量由于气溶胶的遮蔽而减少,从而得出虚假的总云量下降的趋势。华北地区作为我国乃至世界上重要的气溶胶排放源,如果气溶胶的遮蔽效应确实存在,则在华北地区理应更加显著。...
孙丽夏祥鳌王普才费烨
关键词:总云量气溶胶能见度
文献传递
香河地区亚微米气溶胶粒子尺度谱分布特征被引量:4
2016年
为了解香河地区气溶胶尺度谱的基本特征,自2012年5月起,利用扫描电迁移率粒径谱仪(SMPS)对河北香河地区的亚微米(13.8~723.4 nm)气溶胶尺度谱分布进行了近2 a的测量。基于该数据集,分析了气溶胶尺度谱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特征及气象要素对气溶胶浓度的影响。结果发现,观测期间埃根核模态(20.0~100.0 nm)、积聚模态(100.0~723.4 nm),以及总的气溶胶数浓度、表面积浓度和体积浓度均值分别为7.0×103cm^(-3)、7.5×103cm^(-3)、14.9×103cm^(-3)、1125μm2·cm^(-3)和50μm^3·cm^(-3)。香河地区积聚模态的粒子数浓度接近华北地区其他污染测站的结果,但高于发达国家的测值。冬季气溶胶的平均浓度最高(18.1×10~3cm^(-3)),而春季最低(12.3×10~3cm^(-3))。不同季节,气溶胶的数谱分布主要为单峰分布,平均峰值直径约为105 nm。气溶胶浓度的日变化受机动车排放的影响显著,存在早晚两个高值中心,分别出现在早上的06:00—09:00和晚上的19:00—21:00。风速、风向对气溶胶数浓度的影响较大,低风速(<2 m/s)和南风条件,尤其是吹西南风时,气溶胶浓度的增加显著。
孙丽王普才张晋广赵姝慧杨磊
关键词:气溶胶数浓度气象要素
辽宁地区LAPS系统及其在暴雨个例中的应用被引量:3
2017年
辽宁局地分析和预报系统(Liao Ning-Local Analysis and Prediction System,LN-LAPS)经本地移植后,可以融合T639预报场、高空探测、自动气象站、风云卫星和多普勒雷达等资料,输出空间分辨率为3 km×3 km的分析场。本文主要介绍了LN-LAPS的基本框架和设计原理,同时针对2013年8月16日辽宁省抚顺地区的一次暴雨过程,探讨LN-LAPS产品的适用性。结果表明:LN-LAPS融合多源观测资料后输出的分析场可以识别对流系统的中小尺度特征,且有助于订正数值模式预报的降水落区和降水强度。环境中存在极强的上升运动,伴随充足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可以指示抚顺市清原县特大暴雨过程的发生,且云微观特征和雷达回波特征也可以从多个方面体现此次暴雨过程的极端性。
杨磊王瀛孙丽刘瑞霞才奎志李铭鉴
关键词:LAPS物理量多普勒雷达卫星
“8·16”辽宁特大暴雨多尺度特征分析被引量:23
2017年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区域自动气象站、多普勒雷达、风廓线雷达、地基GPS水汽观测仪等非常规观测资料以及NCEP(1°×1°)再分析资料,对辽宁省清原县2013年8月16日特大暴雨过程的多尺度对流系统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低涡切变线和东北低压是本次暴雨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700 h Pa与地面之间假相当位温差达43 K,表明大气强烈的对流性不稳定结构。850 h Pa辽宁大部分地区比湿达14 g·kg^(-1),比湿大值区存在明显的水汽通量辐合,沈阳站监测到的大气可降水量达55 mm,可见本次过程水汽充沛。5次雷达回波依次经过清原地区形成"列车效应",导致该地区特大暴雨。地面辐合线触发的对流单体受其两侧风场的强弱影响,中低层西南风的加强有利于加大新生单体的垂直风切变和水汽条件。短时强降水导致的冷池与其周边暖气流交汇可能触发新的对流单体。在地形影响下,中-β尺度云团和α云系合并过程中的微物理作用可能是导致强降水的主要原因之一。
杨磊蒋大凯王瀛才奎志孙丽杨雪曹世腾
关键词:暴雨雷达回波多尺度特征列车效应地面辐合线
基于葵花8号卫星资料的沈阳两次暴雨过程中对流云特征对比分析被引量:10
2020年
应用葵花8号卫星资料,结合NCEP FNL再分析、GNSS遥感水汽、风廓线雷达、全国智能网格实况融合分析资料,对2017年7月14日和2018年8月7日沈阳两次暴雨过程(分别简称过程Ⅰ和过程Ⅱ)中对流云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重点探讨了对流云的触发维持机制与影响降水特征差异的因素。结果表明:(1)两次过程分别为局地突发暴雨和区域性极端暴雨,沈阳市区暴雨均由两个对流云团引发,对流云团合并使得降水持续。过程Ⅱ云团合并发生在其移动方向的后侧,具有后向传播特征,合并云团沿其长轴方向移动影响沈阳市,使降水时间延长。(2)在降水前至降水初期,过程Ⅰ对流云顶和水汽层顶快速上升且云顶迅速超过水汽层顶,而过程Ⅱ亮温下降缓慢。短时强降水发生前红外和水汽亮温同步快速降至-60℃,可作为提前预判对流云团产生短时强降水的参考指标。10 min雨量大于10 mm的对流云云顶集中分布在红外亮温低于-55℃、亮温差为-5~0℃的范围。(3)两次过程中,沈阳市分别位于东北冷涡后部和副热带高压北缘。过程Ⅰ,探空曲线呈“X”型,CAPE高达2584 J·kg^-1,造成对流云深厚,云底以下干层导致雨滴蒸发,使降水强度减弱,该过程高强度降水仅发生在对流云团合并加强阶段。过程Ⅱ,云底到地面湿层明显,保证了雨滴降至地面,产生相同量级降水的云团的TBB比过程Ⅰ高。(4)强降水发生前,地面风场存在明显辐合,当大气可降水量2 h内跃增8 mm时,站点出现强降水;局地水汽跃增可能是低空西南气流偏南分量增大或偏北冷空气侵入到暖湿空气中所致。
杨磊才奎志孙丽陈宇张岳
关键词:暴雨对流云触发机制大气可降水量
基于Aqua/CERES数据的辽宁省云宏微观特征及其与降水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7
2020年
利用2014—2015年的云和地球辐射能量系统CERES Aqua Edition 4A SSF的云产品以及地面小时降水数据,对辽宁地区(38.5°N—43.5°N、118.5°E—126°E)云宏微观特征参量的时空分布进行分析,并研究各参数与降水的相关性,建立基于云光学厚度(COD)与云水路径(CWP)的降水云识别指标。结果表明,夏季云层发展旺盛,云量(CF)、COD、云顶高度(CTH)以及CWP值均较高,平均值分别为62.7%、17.9、6.5 km和252.1 g·m-2,而冬季云参数的值最低,分别为48.3%、7.0、3.4 km和106.2 g·m-2,仅云粒子有效半径(ER)显著高于其他季节。受地形影响,西部地区(122°E以西)的成云条件较东部差,除CTH较高外,其他云参量均较东部偏低。除云顶气压(CTP)和云顶温度(CTT)外,CF、COD、CWP和ER均随降水强度的增加而增加,说明云层越深厚降水强度越大,云含水量越高,粒子尺度越大。筛选出的与降水强度相关性最高的COD与CWP作为降水云识别因子,利用TS评分及HSS评分方法,选取评分值最高时对应的COD和CWP作为降水云的识别阈值,分别为35和415 g·m-2。
孙丽张晋广张晋广赵姝慧
关键词:云参数CERES
基于CloudSat卫星观测资料的辽宁省不同天气系统影响下云系垂直结构特征被引量:9
2019年
为区分不同天气系统影响下云垂直结构的差异,从而为人工增雨作业提供参考,对2004-2014年辽宁省进行人工增雨作业期间,500、850 hPa以及地面的天气形势进行了统计,利用CloudSat卫星观测资料对筛选的出现频率≥2次·a-1的系统配置下的云垂直结构进行分析,并研究了典型系统影响下的作业云系垂直结构特征。根据系统配置差异,2004-2014年间影响辽宁省的共有225次过程,可划分为17种配置类型,其中典型天气系统四种,分别为西风槽-切变线-冷锋(CF型)、西风槽-低涡-蒙古气旋(MCW型)、西风槽-低涡-南方气旋(SC型)和低涡-低涡-蒙古气旋型(MCV型)。对四种典型天气系统影响下的云垂直结构分析发现,不同天气系统影响下云层均以单层云为主。SC影响下的云层发展较为旺盛,云底较低而云顶较高,云层深厚。MCW影响下的云层云底高度较高,云层较薄。不同天气系统影响下的云夹层厚度大多(>50%)在1 km以下,而且随着云层数目增加,低于1 km的云夹层所占的比例增加。将云底高度≤2 km且云厚≥2 km视为作业云系,发现有云条件下,SC型符合条件的作业云系最多(59.7%),而MCW型影响下最少(14.5%)。作业云系以单层低冷云为主,单层低冷云的云底高度低于1 km且云顶高度可达7 km以上,作业云系的云夹层厚度对降水云催化效果影响较小。
孙丽马嘉理赵妹慧杨磊刘旸秦鑫张晋广袁健
关键词:CLOUDSAT卫星
辽宁省汛期GPS大气可降水量的特征分析被引量:17
2016年
基于2013、2014年7-8月沈阳和丹东地基GPS水汽监测系统探测的大气可降水量(PWV)资料,对辽宁地区汛期大气可降水量特征进行了分析,利用HYSPLIT后向轨迹模式模拟了沈阳和丹东地区气团轨迹,并通过聚类分析方法将气团进行了分型。结果表明:沈阳和丹东GPS探测的PWV和根据探空数据计算的PWV相关系数均达到0.9,均方根误差分别为4.73 mm和5.21 mm;沈阳和丹东汛期非降水日PWV平均值分别为28.58 mm和30.49 mm,低于华北和西南地区观测值;强降水过程前均存在PWV增加现象,PWV最大增量集中在2-8 mm之间,且一般集中出现在强降水发生前1-3 h内;不同类型强降水过程中PWV特征不同,南方气旋和东北冷涡共同影响的降水个例中PWV最大,局地强对流过程PWV最小;沈阳和丹东站点不同气团中PWV有所不同,西南气团PWV均为最大,更有利于强降水天气的发生。
杨磊蒋大凯王瀛才奎志孙丽陈宇陈妮娜
关键词:强降水
一次东北冷涡云降水垂直结构特征分析被引量:2
2021年
利用辽宁阜新国家站(121.7458°E,42.0672°N)的毫米波云雷达(8 mm)和微雨雷达(12.5 mm)对2020年8月12—13日东北冷涡影响下的一次降水过程进行了观测,分析了云降水的垂直结构特征并探讨了降水机制。结果表明:本次过程中,云水平方向发展不均匀,以层状云和层积混合云为主,云内有时还嵌有对流泡。云降水阶段性变化明显,先后出现了层状云降水、层积混合云降水和对流云降水。层状云降水和层积混合云降水均表现出明显的亮带特征,但层积混合云降水的雷达回波强度、回波顶高和降水强度明显大于层状云降水。对流云降水的雷达回波会因强降水而产生明显衰减,因此回波顶高不能表示出实际的云顶情况。层状云降水阶段,云雷达反射率随高度降低增长缓慢,雨滴在下落过程中受蒸发和碰并的共同作用,反射率降低。与层状云降水相比,层积混合云降水的碰并效应强,且由于前期降水对近地面的增湿作用,使云下蒸发弱。对流云降水阶段,反射率的增长主要发生在冰水混合层,有利于大滴的产生,拓宽了云滴谱,提高了碰并效率。
张晋广赵姝慧刘旸孙丽单楠张铁凝张梦佳
关键词:东北冷涡
基于CloudSat资料的东北地区降水云及非降水云垂直结构特征对比分析被引量:7
2017年
利用2007—2010年CloudSat和CALIPSO卫星资料,首先通过大量个例分析并结合地面逐小时降水量观测资料验证CloudSat卫星识别降水云指标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统计分析了东北地区(39°~53°N、119°~135°E)的云垂直结构参数,着重分析了降水云系和非降水云系的垂直结构差异和季节差异。结果表明:东北地区云量廓线呈双峰分布特征,有明显的昼夜及季节差异。东北地区以单层云为主,降水也主要产生于这类云系,是东北地区人工增雨作业的主要对象。单层降水云以低云、冷云、冰云或混合云为主,主要云类别是雨层云。双层降水云以高低云或中低云配置为主,且都为冷云;高层以冰云为主,主要类型是卷云和高层云;低层以混合云或冰云为主,主要类型是雨层云、层积云、积云。降水云系与非降水云系存在显著的垂直结构差异,双层云的降水由低层产生。云底高度较低、云体较厚且夹层厚度更薄的云易产生降水。同时,降水云云底温度更高,分布呈现出季节差异。
刘旸刘旸赵姝慧孙丽
关键词:CLOUDSAT降水云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