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晋广

作品数:14 被引量:39H指数:4
供职机构:辽宁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更多>>
发文基金: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气象局科研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电子电信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天文地球
  • 2篇电子电信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4篇雷达
  • 3篇降水
  • 2篇探空
  • 2篇天气雷达
  • 2篇气象
  • 2篇气象要素
  • 2篇廓线
  • 1篇东北冷涡
  • 1篇亚微米
  • 1篇有机碳
  • 1篇云参数
  • 1篇云凝结核
  • 1篇日照时数
  • 1篇时空变化特征
  • 1篇数浓度
  • 1篇数学
  • 1篇双偏振
  • 1篇双偏振雷达
  • 1篇水平度
  • 1篇水溶性有机碳

机构

  • 14篇辽宁省人工影...
  • 2篇南京信息工程...
  • 2篇中国气象局沈...
  • 2篇辽宁省气象台
  • 1篇吉林省气象局
  • 1篇成都信息工程...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中国气象局
  • 1篇辽宁省气象服...
  • 1篇沈阳区域气候...
  • 1篇沈阳中心气象...
  • 1篇江苏省苏州环...

作者

  • 14篇张晋广
  • 7篇赵姝慧
  • 5篇孙丽
  • 4篇李洋
  • 3篇袁健
  • 3篇翟晴飞
  • 3篇万绪江
  • 3篇朱轶明
  • 2篇秦鑫
  • 2篇房彬
  • 2篇刘旸
  • 2篇张维全
  • 2篇卢秉红
  • 1篇张泽锋
  • 1篇杨玲
  • 1篇周晓宇
  • 1篇杨大生
  • 1篇王普才
  • 1篇张岳
  • 1篇王扬锋

传媒

  • 8篇气象与环境学...
  • 2篇干旱气象
  • 2篇气象与环境科...
  • 1篇江西农业学报
  • 1篇第34届中国...

年份

  • 1篇2023
  • 3篇2021
  • 3篇2020
  • 1篇2019
  • 3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离子配对法的黄山地区云凝结核闭合研究
2021年
为了对黄山地区云凝结核(Cloud Condensation Nuclei,CCN)进行闭合研究,2014年6月30日至7月28日在黄山光明顶对大气气溶胶理化性质和CCN数浓度进行观测,分析了气溶胶化学组分、谱分布以及CCN数浓度随时间变化的特征,通过κ-Kohler理论并使用离子配对法计算得到CCN数浓度与观测得到的CCN数浓度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计算与观测的CCN闭合结果较好,低过饱和度CCN闭合结果好于高过饱和度,过饱和度较低时低估了CCN数浓度,而过饱和度较高时则高估了CCN数浓度,由此说明气溶胶的化学组分数据对预测CCN数浓度至关重要,同时说明该方法可以实现CCN的闭合。考虑到40%水溶性有机碳(Water Soluble Organic Carbon,WSOC)对气溶胶粒子吸湿性影响,在较低过饱和度CCN闭合结果较好,但影响效果并不显著,尤其是在拟合结果相对较差的高过饱和度下基本没有影响。因此,气溶胶粒子中水溶性无机组分对CCN活化有重要影响,而含量较多、化学组分复杂并且吸湿性不确定的WSOC对CCN活化影响较为有限,这与一些研究得出无机组分对于气溶胶吸湿性的影响比具有复杂特征的有机组分更重要的结论相符合。
秦鑫张晋广张泽锋缪青李鸿强赵姝慧全思航马嘉理
关键词:云凝结核化学组分水溶性有机碳
盖州市大气能见度与气象条件相关分析被引量:4
2016年
利用2011—2012年盖州市大气能见度和地面气象要素(相对湿度、风速、气温、气压)的观测资料,分析了盖州地区大气能见度月和日的变化特征及大气能见度与气象要素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盖州市大气高能见度事件多出现在3月和10月,低能见度事件多出现在6—8月;夏季能见度最低,14时能见度最大,20时能见度比08时略小。大气能见度与相对湿度相关性最大,与风速和气温相关性次之,与气压相关性最差;当相对湿度>80.0%时,能见度最低值为10.4±3.2km,大气能见度与气压、气温、相对湿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2、0.51和-0.52;其中较高的气温、较大的相对湿度、较小的风速及较低的气压是盖州地区低能见度(<10km)事件发生的主要气象条件。
朱轶明张晋广袁健张秀艳李洋张维全万绪江卢秉红
关键词:大气能见度气象要素
东北地区近70a日照时数的时空变化特征
2023年
基于近70 a东北地区199个气象观测站日照时数的数据资料,利用趋势分析、小波分析及Mann-Kendall(M-K)非参数检验等方法,探究了1953—2022年东北地区的年日照时数及四季日照时数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532.16 h,春季最多,夏季次之,冬季最少;其中5月最多,12月最少。平均日照时数在空间上呈现出西高东低的经向分布特征;日照时数的时间变化总体呈现出减少的趋势,夏季减少幅度最大,秋季减少幅度最小。全年和春夏秋冬四季的日照时数分别在1989、1976、1990、1986和1970年发生了年代际突变;大部分地区日照时数的空间变化呈减少趋势,辽宁东部、黑龙江北部和东部以及吉林部分地区呈增加趋势;21世纪初期之后,春季和冬季的日照时数明显存在2~5 a的年际变化周期。
张玮琦张萌萌于亚鑫庞哲张晋广
关键词:日照时数年际变化
雨滴谱仪和天气雷达观测的反射率因子对比分析被引量:4
2017年
利用Parsivel雨滴谱仪和新一代天气雷达对2012年沈阳地区一次短时暴雨过程进行了对比观测,对雨滴谱仪观测资料计算的反射率因子ZP进行分档统计,并与雷达RHI扫描资料计算的反射率因子Z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对于2012年沈阳地区此次暴雨过程,雷达观测的回波强度存在低估现象,雨滴谱仪计算的各档反射率因子ZP均大于雷达观测的反射率因子Z;应用雷达单点和3点平均值进行统计,雷达观测的反射率因子分别平均偏低约8.30 dBz和8.64 dBz;观测仪器取样范围、资料时空匹配及谱宽变化是造成雨滴谱仪和天气雷达观测的反射率因子不一致的主要原因。
李洋张晋广袁健房彬陈宇单楠翟晴飞朱轶明万绪江崔远鸿
关键词:天气雷达反射率因子暴雨
一次东北冷涡云降水垂直结构特征分析被引量:2
2021年
利用辽宁阜新国家站(121.7458°E,42.0672°N)的毫米波云雷达(8 mm)和微雨雷达(12.5 mm)对2020年8月12—13日东北冷涡影响下的一次降水过程进行了观测,分析了云降水的垂直结构特征并探讨了降水机制。结果表明:本次过程中,云水平方向发展不均匀,以层状云和层积混合云为主,云内有时还嵌有对流泡。云降水阶段性变化明显,先后出现了层状云降水、层积混合云降水和对流云降水。层状云降水和层积混合云降水均表现出明显的亮带特征,但层积混合云降水的雷达回波强度、回波顶高和降水强度明显大于层状云降水。对流云降水的雷达回波会因强降水而产生明显衰减,因此回波顶高不能表示出实际的云顶情况。层状云降水阶段,云雷达反射率随高度降低增长缓慢,雨滴在下落过程中受蒸发和碰并的共同作用,反射率降低。与层状云降水相比,层积混合云降水的碰并效应强,且由于前期降水对近地面的增湿作用,使云下蒸发弱。对流云降水阶段,反射率的增长主要发生在冰水混合层,有利于大滴的产生,拓宽了云滴谱,提高了碰并效率。
张晋广赵姝慧刘旸孙丽单楠张铁凝张梦佳
关键词:东北冷涡
天气雷达天线座水平度4方位检测法被引量:3
2015年
经过严格的数学推演,推导出仅需4个方位的天线座水平度检测数据即可通过数学处理获取准确的天线座水平度的数学理论模型。运用建立的数学模型处理4个方位的检测数据,可以计算天线座水平度倾斜角、天线方位旋转轴倾斜方位及可供仰角读数校准的仰角读数"真值"。与目前普遍采用的天线座水平度检测过程及数据处理方法相比,4方位检测法显著减少检测人员在天线罩内天线平台上的工作量及室内人工手动处理的工作量,而需要计算机软件自动完成的工作量明显增加。
张维全张岳李洋赵姝慧袁健张晋广万绪江
关键词:天线座水平度
基于Aqua/CERES数据的辽宁省云宏微观特征及其与降水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6
2020年
利用2014—2015年的云和地球辐射能量系统CERES Aqua Edition 4A SSF的云产品以及地面小时降水数据,对辽宁地区(38.5°N—43.5°N、118.5°E—126°E)云宏微观特征参量的时空分布进行分析,并研究各参数与降水的相关性,建立基于云光学厚度(COD)与云水路径(CWP)的降水云识别指标。结果表明,夏季云层发展旺盛,云量(CF)、COD、云顶高度(CTH)以及CWP值均较高,平均值分别为62.7%、17.9、6.5 km和252.1 g·m-2,而冬季云参数的值最低,分别为48.3%、7.0、3.4 km和106.2 g·m-2,仅云粒子有效半径(ER)显著高于其他季节。受地形影响,西部地区(122°E以西)的成云条件较东部差,除CTH较高外,其他云参量均较东部偏低。除云顶气压(CTP)和云顶温度(CTT)外,CF、COD、CWP和ER均随降水强度的增加而增加,说明云层越深厚降水强度越大,云含水量越高,粒子尺度越大。筛选出的与降水强度相关性最高的COD与CWP作为降水云识别因子,利用TS评分及HSS评分方法,选取评分值最高时对应的COD和CWP作为降水云的识别阈值,分别为35和415 g·m-2。
孙丽张晋广张晋广赵姝慧
关键词:云参数CERES
香河地区亚微米气溶胶粒子尺度谱分布特征被引量:4
2016年
为了解香河地区气溶胶尺度谱的基本特征,自2012年5月起,利用扫描电迁移率粒径谱仪(SMPS)对河北香河地区的亚微米(13.8~723.4 nm)气溶胶尺度谱分布进行了近2 a的测量。基于该数据集,分析了气溶胶尺度谱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特征及气象要素对气溶胶浓度的影响。结果发现,观测期间埃根核模态(20.0~100.0 nm)、积聚模态(100.0~723.4 nm),以及总的气溶胶数浓度、表面积浓度和体积浓度均值分别为7.0×103cm^(-3)、7.5×103cm^(-3)、14.9×103cm^(-3)、1125μm2·cm^(-3)和50μm^3·cm^(-3)。香河地区积聚模态的粒子数浓度接近华北地区其他污染测站的结果,但高于发达国家的测值。冬季气溶胶的平均浓度最高(18.1×10~3cm^(-3)),而春季最低(12.3×10~3cm^(-3))。不同季节,气溶胶的数谱分布主要为单峰分布,平均峰值直径约为105 nm。气溶胶浓度的日变化受机动车排放的影响显著,存在早晚两个高值中心,分别出现在早上的06:00—09:00和晚上的19:00—21:00。风速、风向对气溶胶数浓度的影响较大,低风速(<2 m/s)和南风条件,尤其是吹西南风时,气溶胶浓度的增加显著。
孙丽王普才张晋广赵姝慧杨磊
关键词:气溶胶数浓度气象要素
基于OMR方法的城市化进程对辽宁省气温变化的影响分析被引量:3
2020年
利用1961—2018年辽宁省61个国家级气象站逐日平均、最高、最低气温观测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定量分析了城市化对辽宁省气温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辽宁省气温呈显著增加趋势,观测资料的增温趋势较再分析资料明显;逐日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均表现出冬季增温速率最快,春季、秋季次之,夏季增温速率最慢;在城市化影响贡献率上,秋季最大,夏季和春季次之,冬季相对较小;空间分布上,辽宁省绝大部分地区城市化影响呈上升趋势,呈现出中部大于外围,东部大于西部,南部大于北部的分布形势,城镇化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观测与再分析方法的差值增加趋势越明显;平均气温、最高、最低气温的城市化影响分别是0.13℃/10 a、0.045℃/10 a、0.216℃/10 a,城市化影响贡献率分别为38.5%、19.5%、43.4%,说明快速的城市化进程是导致辽宁省气温增暖的重要因素。
敖雪翟晴飞崔妍周晓宇赵春雨张晋广袁健
关键词:城市化气候变化
冰核观测中两种滤膜采样方法的比较
2021年
大气冰核观测是研究自然冷云降水和人工影响天气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滤膜—扩散云室法是观测冰核浓度的主要方法之一。为检测分析两种滤膜采集方法对冰核观测结果的影响,2011—2015年用自制的大气颗粒物采样器和FA-3型撞击式9级采样器开展了平行采样试验,采集的滤膜样本均在同一静力扩散云室中进行冰核活化显现分析。结果表明:自制采样器较9级采样器观测的冰核浓度高数倍甚至数十倍,但两者随季节和不同气象条件的变化表现出一致的起伏特征。自制采样器适用于对大气中总的冰核浓度分布及理化特征研究;9级采样器适用于对PM_(10)中不同粒径段大气冰核浓度和尺度分布以及理化特征的研究。滤膜法对冰核数量的低估与采样体积成正比,改变采样器气泵的抽气流量和控制采样体积对改进“体积效应”影响均有明显效果。
周德平张晋广陈刚李成龙洪也苏航王扬锋
关键词:大气冰核微孔滤膜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