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宁
- 作品数:6 被引量:33H指数:3
- 供职机构: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杭州西溪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杭州市卫生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艾滋病合并PCP患者耶氏肺孢子菌DHPS基因突变与耐药相关性研究
- 目的 本研究旨在以AIDS疑似合并PCP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AIDS相关PCP患者的临床表现、复合感染状况及治疗效果,探讨淋巴细胞亚群与合并PCP感染及PCP患者复合感染之间的相关性,并检测DHPS基因突变情况,结合临床...
- 叶宁
- 关键词:重组克隆
- 艾滋病相关肺孢子菌肺炎复合感染状况与CD_4^+ T细胞数的关系被引量:14
- 2017年
- 目的分析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相关肺孢子菌肺炎(PCP)患者复合感染的情况及与CD_4^+ T细胞数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2016年在杭州市西溪医院感染二科住院的AIDS患者147例,其中AIDS合并PCP感染患者60例,AIDS未合并PCP感染患者87例;将AIDS合并PCP患者中复合感染组与无复合感染组CD_4^+ T细胞数、CD_8^+ T细胞数以及CD_4^+ T/CD_8^+ T细胞比值进行比较,并进一步分析不同CD_4^+ T细胞数水平发生复合感染情况。结果 60例PCP患者中有47例发生复合感染,感染率为78.33%;其主要的复合感染是口腔念珠菌病、巨细胞病毒感染、细菌性肺炎、梅毒、乙型病毒性肝炎,感染率分别为41.67%、31.67%、31.67%、30.00%、11.67%;AIDS相关PCP患者CD_4^+ T细胞数均<200×10~6/L,且绝大多数≤50×10~6/L;复合感染组CD_4^+ T细胞数、CD_4^+ T/CD_8^+ T细胞比值显著低于无复合感染组(P<0.01,P<0.05);CD_4^+ T细胞数≤50×10~6/L组患者复合感染率为90.91%,显著高于CD_4^+ T细胞数51~100×10~6/L组(57.14%)、101~200×10~6/L组(3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结论 AIDS相关PCP患者复合感染率高,AIDS合并PCP患者感染的病原体多种多样,且CD_4^+ T细胞数与AIDS合并PCP患者复合感染关系密切,随着CD_4^+ T细胞水平降低,机体免疫力下降,合并多种机会性感染的可能性进一步增加。
- 叶宁李茜茜朱明利师金川叶荣夏喻剑华刘寿荣徐纪茹
- 关键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肺孢子菌肺炎机会性感染CD4+
- 不同PCR方法检测胆囊结石患者纳米细菌感染的价值研究
- 目的:评价不同PCR方法检测胆囊结石患者胆汁和结石中纳米细菌(NB)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0例结石标本、43例胆汁标本采用培养物间接免疫荧光染色(CIIFS)、透射电镜扫描和PCR技术,检测胆汁和结石中的纳米细菌。结果:...
- 叶宁王晶晶朱明利刘寿荣
- 文献传递
- 肺孢子菌肺炎实验室诊断研究进展
- 耶氏肺孢子菌(pneumocystis jirovecii,PJ)是引起艾滋病和免疫功能低下患者肺孢子菌肺炎(pneumocystis pneumonia,PCP)的重要机会性致病菌。PCP主要发生于AIDS、恶性肿瘤以...
- 叶宁朱明利
- 文献传递
- 肺孢子菌肺炎实验室诊断研究进展被引量:14
- 2017年
- 耶氏肺孢子菌(Pneumocystis jirovecii,PJ)过去称卡氏肺孢子菌(Pneumocystis carinii,Pc),是一种引起呼吸系统严重肺孢子菌肺炎(pneumocystis pneumonia,PCP)的机会性致病菌。PCP主要发生于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恶性肿瘤以及自身免疫病等免疫功能低下者,临床症状与体征不典型,进展迅速,病死率高,是AIDS患者首要的并发症和死因,被视为AIDS的“标志病”。PJ的培养方法虽有少量报道,但均不能获得可见菌落,一般认为不能或难于培养,因此其镜检、PCR等方法的应用就极为重要。
- 叶宁朱明利李茜茜刘寿荣
- 关键词:肺孢子菌肺炎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 不同PCR引物检测胆囊结石中纳米细菌效果的研究被引量:6
- 2016年
- 目的评价不同PCR引物检测胆囊结石患者胆汁和结石中纳米细菌(NB)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0例结石标本、43例胆汁标本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染色、透射电镜扫描和PCR检测标本中的NB。结果 PCR引物1、2检测NB阳性率分别为56.1%和86.4%,培养物间接免疫荧光染色(CIIFS)阳性率为54.5%,对比评价表明引物1特异性更高,与CIIFS结果一致率高,两者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引物1检测NB的敏感性为75.0%,特异性为66.7%,阳性预测价值为73.0%,阴性预测价值为69.0%。引物1未培养组阳性率为29.6%,培养组阳性率为50%,两者阳性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培养后可明显提高NB的检出率。引物1结石组阳性率为46.7%,胆汁组阳性率为63.9%,两者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PCR引物1检测胆囊结石患者NB结果与CIIFS有较高的一致性,培养后可明显提高NB的检出率,为NB相关疾病的检测提供了一种快速、可靠的方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叶宁王晶晶朱明利刘寿荣
- 关键词:纳米细菌胆囊结石聚合酶链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