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新生儿
  • 1篇穴贴
  • 1篇穴位
  • 1篇穴位电刺激
  • 1篇血流
  • 1篇血流动力学
  • 1篇亚群
  • 1篇盐酸
  • 1篇盐酸乌拉地尔
  • 1篇症状
  • 1篇瑞芬太尼
  • 1篇色胺
  • 1篇神阙
  • 1篇神阙穴
  • 1篇神阙穴贴敷
  • 1篇手术
  • 1篇手术患者
  • 1篇贴敷
  • 1篇呕吐
  • 1篇呕吐症状

机构

  • 3篇陕西中医药大...
  • 2篇陕西中医药大...

作者

  • 4篇焦明娜
  • 3篇张玉勤
  • 2篇荀世宁
  • 1篇杜娟
  • 1篇郭颖强
  • 1篇张冠中
  • 1篇曾显明
  • 1篇夏厚纲
  • 1篇李军
  • 1篇张娟

传媒

  • 1篇广西医科大学...
  • 1篇现代中医药
  • 1篇临床医药实践

年份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2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创伤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使用大鼠腹部创伤模型,研究创伤后7 d内应用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其免疫调节作用。方法健康成年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四组,假造模组(A组)、造模组(B组)、经皮非穴刺激组(C组)、经皮穴位刺激组(D组),穴位选择足三里,所有组于造模后6 h、1 d、3 d、5 d、7 d,抽取静脉血0.5 m L,测定T细胞亚群CD+3、CD+4及CD+8含量并计算CD+4T/CD+8T值。结果创伤造模后B、C组各时间段指标比较无差异,在6 h、1 d、时与D组比较T细胞的CD+3、CD+4细胞数量显著下降,CD+8细胞数量显著增多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CD+4T/CD+8T明显降低;D组在3 d、5 d、7 d时比C组CD+3、CD+4细胞数量增加,CD+8细胞数量显著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CD+4T/CD+8T明显上升;B、C组组内在7 d时比前时间点CD+3、CD+4细胞数量增加,CD+8细胞数量有所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CD+4T/CD+8T上升。结论腹部创伤后,大鼠的T细胞亚群有免疫抑制现象,在实验终末有迹象表明细胞免疫功能在恢复,而应用经皮穴位电刺激足三里穴位,能够引起T细胞亚群CD分子水平的变化,认为促进了大鼠免疫功能的恢复。
荀世宁杜娟李军焦明娜张玉勤
关键词:经皮穴位电刺激足三里创伤大鼠T细胞亚群
神阙穴贴敷姜半夏缓解恶心呕吐症状的实验研究
目的:通过建立大鼠异食癖模型,研究神阙穴贴敷姜半夏对恶心呕吐的预防与治疗作用;观察5-HT在大鼠小肠和脑组织的变化,初步探讨姜半夏对恶心呕吐的预防与治疗作用机制。  方法:将40只成年SD大鼠,按雌雄各半随机分为空白组、...
焦明娜
关键词:恶心呕吐症状神阙穴姜半夏5-羟色胺疗效评价
文献传递
盐酸乌拉地尔对腹腔镜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研究乌拉地尔对腹腔镜手术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55例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Ⅰ~Ⅱ级。随机分为观察组(Ⅰ组,23例)和对照组(Ⅱ组,22例)。当CO2气腹后血压升高时,Ⅰ组采用乌拉地尔治疗,Ⅱ组根据血压变化调节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记录麻醉前(T0)、气腹前(T1)、气腹后即刻(T2)、给乌拉地尔后5 min(T3)、15 min(T4)、30 min(T5)、拔管时(T6)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心率(HR);记录术中丙泊酚用量、患者苏醒期呼吸恢复睁眼时间和拔管时间,术后Ramesay镇静评分。结果:Ⅰ组经乌拉地尔治疗,术中维持血压正常平稳状态;Ⅱ组通过加深麻醉获得相似的降压效果,但HR在T3~T5时慢于Ⅰ组(P<0.05),拔管时SBP,DBP和HR高于Ⅰ组(P<0.05)。Ⅰ组术后呼吸恢复睁眼时间和拔管时间、Ramesay评分均小于Ⅱ组(P<0.05),丙泊酚用量Ⅰ组明显少于Ⅱ组(P<0.01)。结论:乌拉地尔能有效治疗CO2气腹高血压,减少丙泊酚用量,缩短清醒时间和拔管时间,并能有效抑制拔管期的心血管反应。
曾显明张玉勤张冠中郭颖强夏厚纲焦明娜
关键词:乌拉地尔腹腔镜手术血流动力学
瑞芬太尼联合七氟醚对新生儿全身麻醉的安全性及效果分析被引量:13
2016年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联合七氟醚对新生儿全身麻醉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患者来自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经我院确诊的66例需全身麻醉腹部手术治疗的足月新生儿。将患者随机分为七氟醚全麻Ⅰ组(瑞芬太尼+七氟醚)和氯胺酮全麻Ⅱ组(氯胺酮+咪唑安定),每组33例。两组患儿分别经诱导麻醉后,进行气管插管,并根据患儿生理指标[心率(HR)、呼吸(RR)、平均动脉压(MAP)及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调节维持麻醉药物浓度。记录两组麻醉患儿入室时(T1)、插管前即刻(T2)、手术开始后10min(T3)、手术开始后1h(T4)、拔出气管插管时(T5)共5个阶段患儿的生理指标参数(HR、MAP及SpO2)变化、一次插管成功率、患儿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及患儿术后苏醒时间。结果:两组患儿气管插管一次性成功率均为100%;手术麻醉的T3~T5阶段Ⅰ组患儿HR低于Ⅱ组(P〈0.05),T4阶段Ⅰ组SpO2低于Ⅱ组(P〈0.05),Ⅰ组、Ⅱ组的HR、SpO2和MAP及RR麻醉过程中均处于正常范围内;术后两组患儿自主呼吸恢复所需时间、术后苏醒时间Ⅰ组均显著低于Ⅱ组(P〈0.05)。两组患儿手术前后未出现低血氧、心动过缓等不良反应。结论:与传统的咪唑安定联合氯胺酮全身麻醉相比,瑞芬太尼联合七氟醚全身麻醉在新生儿全麻中麻醉效果更好,有效降低了患儿的自主呼吸恢复所需时间和苏醒时间,值得在新生儿手术麻醉中推广。
荀世宁张玉勤焦明娜张娟
关键词:新生儿瑞芬太尼七氟醚安全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