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邓珍珍

作品数:2 被引量:5H指数:2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造山带与地壳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甘肃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生物学
  • 2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泥盆世
  • 2篇晚泥盆世
  • 2篇楔叶
  • 1篇早三叠世
  • 1篇植物
  • 1篇植物多样性
  • 1篇植物多样性研...
  • 1篇三叠
  • 1篇三叠世
  • 1篇晚古生代
  • 1篇五通组
  • 1篇居间
  • 1篇古生代

机构

  • 2篇北京大学
  • 1篇兰州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南...

作者

  • 2篇薛进庄
  • 2篇邓珍珍
  • 1篇黄璞
  • 1篇王德明
  • 1篇刘乐

传媒

  • 1篇古生物学报
  • 1篇古地理学报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6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华南晚泥盆世假弱楔叶(Sphenophyllum pseudotenerrimum Sze)的新认识被引量:3
2016年
假弱楔叶(Sphenophyllum pseudotenerrimum Sze)最早由斯行健于1936年依据江苏无锡上泥盆统五通组的标本建立,后续亦发现于其他产地如浙江、安徽等地区的晚泥盆世地层中。基于浙江长兴五通组的丰富化石,本文对假弱楔叶营养部分的形态学特征和个体发育进行了详细研究。该植物具有至少两级分枝,每级枝均具节与节间,表面具刺和纵肋。二级枝对生或单生于节部。叶轮生于节上,每轮可能有6枚叶,叶长6—18mm,3至4次等二歧式分叉,裂片为线形。发育早期阶段的二级枝节间极短,多轮叶子密集排布。对其分枝宽度与节间长度的统计分析表明,假弱楔叶的个体发育方式可能与石炭纪的楔叶属及现生木贼类相近,存在居间生长。随着植物的生长发育,居间分生组织的活动使得节间长度增加,其分枝长度也随之增长,而在此过程中,节间的数目不再增加或无明显增加。依据新材料,对假弱楔叶营养部分的形态进行了复原,认为植物体低矮,叶形稳定,可能不具异形叶性。
邓珍珍黄璞刘乐王德明薛进庄
关键词:五通组晚泥盆世
中国晚泥盆世至早三叠世楔叶类植物多样性研究被引量:2
2021年
化石类群的分类单元多样性和形态多样性变化是生物宏演化的2个基本方面,而以往的研究对于后者的关注较少。晚古生代的楔叶类植物易于识别,化石记录丰富,但针对这一类群多样性演化的研究还较为缺乏。基于华北板块、华南板块晚泥盆世至早三叠世楔叶类植物属、种以及叶片形态编码数据库,对楔叶类植物宏演化历程进行详细研究。中国(华北板块和华南板块)楔叶类植物的属、种丰富度在晚古生代呈现出不稳定的持续增长,表现为晚泥盆世的初始兴盛、早石炭世杜内期至早二叠世萨克马尔期的缓慢上升、早二叠世萨克马尔期至晚二叠世吴家坪期的快速上升;晚二叠世长兴期,总体的属种多样性骤减;每百万年属种多样性在二叠纪—三叠纪之交亦有明显降低。华南板块楔叶类植物的属种多样性总体上小于华北板块,达到峰值的时间为卡匹敦期—吴家坪期,而华北楔叶类植物的属级多样性在空谷期—沃德期达到峰值。中国楔叶类植物叶片的形态多样性的剧烈变化与属种丰富度并不同步,表现为法门期至韦宪期较小,在宾夕法尼亚亚纪达到峰值,随后稍微下降并在二叠纪的大部分时段保持平稳。在晚古生代的叶片形态演化过程中,楔叶类植物的叶面积由小变大、叶片由深裂至不裂、叶尖形状由分裂变为圆形或钝圆、叶轮中的叶从大小相等到大小不等并出现叶镶嵌,这可能与当时植物群落中林下层光照强度的变化有关。
邓珍珍熊聪慧黄璞薛进庄
关键词:晚古生代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