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罗鹏

作品数:20 被引量:22H指数:3
供职机构:杜克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9篇文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7篇文学
  • 4篇小说
  • 3篇董启章
  • 3篇翻译
  • 2篇语言
  • 2篇日记
  • 2篇他者
  • 2篇狂人
  • 2篇狂人日记
  • 2篇怀旧
  • 2篇汉学
  • 2篇《狂人日记》
  • 1篇代人
  • 1篇代文
  • 1篇当代文学
  • 1篇当代小说
  • 1篇导论
  • 1篇德里达
  • 1篇地域文学
  • 1篇典礼

机构

  • 20篇杜克大学
  • 2篇云南大学
  • 1篇广西教育学院
  • 1篇广西民族大学
  • 1篇韩国外国语大...
  • 1篇杭州师范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暨南大学
  • 1篇南洋理工大学
  • 1篇北京航空航天...
  • 1篇山东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武汉大学
  • 1篇加利福尼亚大...
  • 1篇悉尼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 1篇中央民族大学
  • 1篇浙江传媒学院
  • 1篇华盛顿大学
  • 1篇大连外国语大...

作者

  • 20篇罗鹏
  • 1篇贺麦晓
  • 1篇容本镇
  • 1篇李松
  • 1篇张柱林
  • 1篇东西
  • 1篇宗仁发
  • 1篇张松建
  • 1篇许淑芳
  • 1篇黄晓娟
  • 1篇谢有顺
  • 1篇奚密
  • 1篇李森
  • 1篇华媛媛
  • 1篇郭一
  • 1篇陈心湛
  • 1篇王浩
  • 1篇李永求
  • 1篇王凯

传媒

  • 3篇南方文坛
  • 2篇当代作家评论
  • 2篇济南大学学报...
  • 1篇世界华文文学...
  • 1篇文艺争鸣
  • 1篇江南
  • 1篇华文文学
  • 1篇鲁迅研究月刊
  • 1篇科普创作
  • 1篇沈阳师范大学...
  • 1篇长江学术
  • 1篇汉语言文学研...
  • 1篇东吴学术
  • 1篇江汉学术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0
  • 4篇2019
  • 4篇2018
  • 5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4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时间论:董启章小说的“预期怀旧”
2018年
通过绵密地阅读香港当代作家董启章的几部作品,尤其是近作《开工天物:栩栩如真》,本文将检视其小说叙事辩证"预期的失落"和"迟到的认可",管窥董启章在香港当前境遇下书写的过程。分析的着眼点将落在与弗洛伊德学说逆反的恋物癖及其延缓作用,借由三重视角的构成来观照当下:未来可预期的失落、对过去事件的重估,乃至折射出时间和记叙之间的对冲关系。
罗鹏
关键词:董启章香港文学时间性恋物癖
“他者的单一语言”:地域、语言与文学创作--以阎连科、阿来、董启章、黄锦树、郭小橹为例被引量:3
2016年
地域与语言看起来有很密切的关系:许多地区都有一种比较典型的语言或方言,而且会产生一种特殊的话语跟话语团体。自然而然,我们也经常会把文学作品分成不同国家或地域传统,觉得国家或地区会给文学创作提供一些规定性的影响。我们同时也经常认为各个国家或地区都有"自己"较典型的语言或方言,而最代表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学就是用其语言或方言写的。然而德里达的例子就提醒我们语言、地区跟身份没有任何必然性的关系。因此,我们将从地域与语言中,探索民族、身份与文学分类的关系。从中国中原到国外,从阎连科到郭小橹,通过这五个当代文学的例子,发现这些作家的作品中,都强调自己语言所包含的陌生感。这种语言的陌生感代表一种社群中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是任何社群总是要面对的事实,而且刚好是社群所依靠的一种必然性的根据。另外,虽然地域跟语言经常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而且地域文学经常强调代表其地区的语言或方言,可是语言从来不是一种单一的东西,反而是一种群体的创作。因此,在这种意义上,一种地域文学总是不得不是一种跨地域文学。
罗鹏
关键词:语言董启章
免疫与社群--解读鲁迅笔下“吃人”的双重含义被引量:3
2017年
鲁迅在短篇小说《狂人日记》中所描写的吃人现象常被理解为对封建社会的直接隐喻。本文则运用免疫学与精神分析学模型,从与经典化解读不同的角度挖掘《狂人日记》对保守与改良、个人与社群间关系复杂而细致的理解。并通过综合分析同时期《新青年》杂志中的另三篇论著,提出《狂人日记》中吃人与社群的主题与其所处的《新青年》杂志整体言论氛围相生相成。只有综合这些文章,而非单一阅读,才能更好地理解其中深意。
罗鹏陈心湛
关键词:《狂人日记》免疫学社群
如何以言行事:杨绛和她的翻译
2018年
杨绛的翻译观或许跟钱钟书的观点截然相反。钱颂扬语言"转换"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讹误,杨绛却为翻译过程中原文"光彩"不可避免的损耗感到些许遗憾。表面上看,杨提及中国印刷业,是在回应"堂吉诃德"关于翻译仅仅类似于"誊录或抄写"的主张,意思是:如果抄写或印刷外文作品已然错误百出,那么翻译,尽管有其各式各样的局限,却不能不说是一种提升。然而,品味一下字里行间的言外之意,我们还可以这样理解,杨绛提及文化大革命对中国民族印刷业造成的破坏,而她正是在那样的背景下完成所有翻译工作的。
罗鹏许淑芳
关键词:翻译观以言行事
“翻译与中国”
法国哲学家德里达在阿尔及利亚出生长大,不过他母语还是法语.他在《他者的单一语言》一书中描写他虽然自己讲法语有一定的口首,不过他还是讨厌这种南方口音,盼望一种“标准”法语.甚至當他年轻时,正是维希政府时期,身为犹太人的他就...
罗鹏
关键词:当代小说地域文学语言特征情感表达
韩松与现实之梦
2024年
“在我看来,火车越往东开就越不准时。那开到中国又如何呢?”——布莱姆·斯托克(Bram Stoker),《德古拉》(Dracula)20世纪80年代,正值中国改革开放高峰时期。当时,中国对于能否跻身世界强国之林,展开了广泛讨论——或如两个当代流行口号所表达的,中国能否最终“走向世界”并“与世界同轨”。“走向世界”意为走路或行军进入世界,“与世界同轨”可以被理解成与世界轨道的衡量标准相匹配。单就字面意思而言,两个短语中的隐喻呈现出一种具有反讽意味的对比:现代化快速发展的乐观梦想与较为原始的运输方式之间的对比。尤其,走向世界指的是一种只依靠人体本身(行走)的交通方式,不需要任何技术支持,而“与世界同轨”暗指一种基于轨道的运输技术,这种技术几乎与车轮一样古老。
罗鹏华媛媛
关键词:世界强国斯托克反讽意味
“中国制造”:董启章与文学史
<正>在《香港制造》一篇散文中,1967年出生于香港的董启章讨论什么是一个"香港作家"。他指出,虽然香港各类文学奖只看作者的身份证来决定他是否算是一位香港作家,香港文学选集却会考虑类似时间与地域一些更笼统的条件来决定什么...
罗鹏
文献传递
母亲和女儿:以孤儿作为方法
2018年
茹志鹃和王安忆的母女关系和孤儿身份与她们的文本创作有非常紧密的联系。茹志鹃的孤儿身份在其创作中有不少的反映,无论是《逝去的夜》还是自传体小说《她从那条路上来》,孤儿也宝的形象一直带有茹志鹃强烈的自传性质,投射着作家本身的孤儿情结。作为女儿的王安忆在她创作的《乌托邦诗篇》《小鲍庄》《叔叔的故事》等小说中,通过元文本的创作手法,在文本中表达对母亲孤儿身份与自身孤儿立场的想法,包括在与母亲参加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的日记中,隐性地表现出女儿对母亲的反抗。在茹志鹃逝世后,王安忆也成为孤儿,她对母亲文学遗产的整理和思考,使得她对母亲以及母女关系的理解有了很大的变化。
罗鹏蔡杨淇(译)
关键词:母女孤儿茹志鹃
外国学者眼中的中国当代文学被引量:1
2019年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剧和中国的全面崛起,中国文学的创作和研究进入了一个新时期,独特的“中国经验”和作品中的复杂性、多元性吸引了国外学者对中国当代文学的研究兴趣,促进了海外汉学的迅速发展,也促进了中国当代文学进一步走向国际。在外国学者眼中,中国当代文学有怎样的美学特征?又呈现何种的发展状态?本期“非常观察”栏目邀请青年学者王凯博士和郭一博士共同主持并对话来自美洲、欧洲、亚洲和澳洲汉学领域的专家学者,针对上述话题展开各自的观察和思考。
王凯郭一洪安瑞罗鹏奚密石峻山谈玉妮张松建贺麦晓白睿文
关键词:中国当代文学外国学者海外汉学中国文学
蝇眼、残墙和贾平凹固执的怀旧被引量:2
2016年
就像错视画(trompe l'oeil)一样,苍蝇专注于细节——不论是基督教的还是儒家的细节。苍蝇在墙缝和骨头的裂隙间游走,等待着宴会和不幸。长久以来,苍蝇一直被认为是自然生发出来的,不知从哪儿冒出来,在我们留下的东西上短暂地过活。它是肉体的余像。
罗鹏王浩
关键词:怀旧固执基督教苍蝇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