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倩
- 作品数:18 被引量:51H指数:5
- 供职机构:武汉市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武汉市卫生局临床医学科研项目武汉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在常见黑素细胞性皮肤肿瘤中的应用专家共识(2024版)
- 2024年
- 黑素细胞性皮肤肿瘤发病率高,早期诊疗对于预后影响重大。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RCM)在黑素细胞性皮肤肿瘤的诊疗中已有应用,但一直缺少适用于皮肤肿瘤领域的统一诊疗指南或专家共识。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相关领域的多位专家,结合临床经验、国内外相关文献及研究结果共同制订本共识。本共识阐述了正常皮肤的RCM特征、常用术语、成像规范及常见黑素细胞性皮肤肿瘤RCM表现及应用场景,供皮肤科医师在诊疗工作中参考。
-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陈柳青邹先彪姜倩魏思睿
- 关键词:皮肤肿瘤
- 非生殖器部位硬化性苔藓57例皮肤镜与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影像特征分析
- 2024年
- 目的分析非生殖器部位硬化性苔藓皮肤镜与反射式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RCM)的影像特征及与组织病理表现的关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24年4月于武汉市第一医院皮肤科门诊经组织病理学确诊的硬化性苔藓患者,选取非生殖器部位典型皮损,分别采集皮肤镜、RCM图像,对比两者图像特征与组织病理学特征的一致性。结果57例非生殖器部位硬化性苔藓患者,男15例,女42例,年龄5~60岁,病变持续时间5~28个月,皮损主要位于面颈部(23例,40.4%)和背部(11例,19.3%)。组织病理特征为角化过度,伴毛囊角栓,基底细胞空泡变性,真皮乳头及浅层水肿,伴胶原均质化改变;真皮浅层不等量噬黑素细胞及淋巴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浸润。皮肤镜下可见黄白色无结构区57例(100%),黄白色圆圈状结构55例(毛囊角栓,96.5%),特征性血管结构54例(94.7%),灰褐色点状色素沉着56例(98.3%),黄棕色斑片状色素沉着20例(35.1%),白色鳞屑54例(94.7%),白色瘢痕样色素减退43例(75.4%),出血性瘀斑2例(3.5%)。RCM下可见毛囊漏斗部扩张,其内包裹高折光角化性物质,即毛囊角栓44例(77.2%);基底细胞环液化变性57例(100%),基底细胞环缺失,真表皮界面模糊,真皮浅层可见不等量噬黑素细胞及炎症细胞浸润;真皮浅层血管扩张46例(80.7%);经测量表皮厚度较周围正常皮肤减少,表皮萎缩变薄,皮突变平57例(100%);角化过度57例(100%);真皮浅层纤维增粗增厚,折光增高39例(68.4%)。皮肤镜下毛囊角栓、斑片状色素沉着和白色瘢痕样色素减退的检出率与组织病理检查存在差异(均P<0.05),RCM下真皮浅层胶原增厚和血管扩张的检出率也与组织病理检查存在差异(均P<0.05)。结论非生殖器部位硬化性苔藓皮肤镜与RCM影像均具有特征性改变,并与组织病理表现具有高度一致性,两者可对非生殖器部位硬化性苔藓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有力支持。
- 何兰马玲姜倩陈柳青陈红英
- 关键词:硬化性苔藓
- 14例儿童色素减退型蕈样肉芽肿诊疗分析
- 2023年
- 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20年7月在武汉市第一医院皮肤科经临床和病理确诊的14例儿童色素减退型蕈样肉芽肿(HMF)临床、影像、病理、治疗及随访资料。14例患儿中男5例,女9例。诊断年龄4~13岁,发病年龄3~12岁,病程9个月~7年。皮损表现为大小不等、不规则形或类圆形,边界欠清晰的色素减退斑,局部融合。皮肤镜下见色素减退呈波点状、斑马样和网格状模式,血管呈点状、精子样、短细线状和星状血管结构模式。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RCM)下色素减退斑均表现为基底层色素轻度减退,未见明显色素缺失,真表皮交界处及真皮浅层可见较多高折光异形细胞。皮损组织病理示棘层下部和基底层可见异形淋巴细胞浸润,核深染,部分扭曲呈脑回状,部分聚集呈Pautrier微脓疡。免疫组化:CD3均阳性,CD20均阴性,4例仅CD8阳性,10例CD8、CD4均阳性。12例患儿采用NB-UVB照射治疗,8例完全消退,4例部分消退,3例复发再次照射后完全消退。2例分别给予糠酸莫米松和他克莫司治疗,6个月和8个月后消退面积>80%。本研究显示皮肤影像有一定辅助诊断价值,NB-UVB治疗HMF安全有效,HMF预后一般良好,但仍需警惕治愈后有疾病复发及进展可能,需进行长期随访。
- 夏云胡枫姜倩蒋芮理陈柳青
- 关键词:儿童皮肤病理窄谱中波紫外线
- 毛发上皮瘤的皮肤影像学特征分析
- 2020年
- 目的比较毛发上皮瘤的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RCM)和皮肤镜特征与组织病理学特征。方法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武汉市第一医院皮肤科门诊收集经组织病理学确诊的毛发上皮瘤患者23例,采集RCM、皮肤镜图像,对比其与组织病理学特征的一致性。结果23例中,男5例,女18例,年龄(39.5±22.1)岁。组织病理特征:肿瘤界限清楚,周围有丰富的纤维基质;肿瘤团块为多数基底样细胞集合或相互交织的基底样细胞索,周边细胞呈栅栏样排列;肿瘤细胞不同程度地向毛乳头分化;可见不等数量的角囊肿。RCM特征:23例患者中8例可见真表皮交界处芽蕾样下延的条索状细胞,有栅栏样排列趋势;18例可见真皮层散在分布结节状似有分叶的瘤团,与周围组织无收缩间隙,呈扩大的低回声结构;16例瘤团周围有中高折光的无定形基质包绕;16例患者可见特征性的疑似原始分化毛乳头结构;20例可见清晰的角囊肿。皮肤镜特征:20例可清晰观察到珍珠白色、均质状结构,10例线状毛细血管扩张。结论毛发上皮瘤的RCM特征与组织病理具有较高一致性,可作为辅助诊断及鉴别诊断的有效方法。
- 姜倩陈红英马玲黄萌夏云陈金波陈柳青
- 关键词:毛发上皮瘤组织病理
- 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在幼年黄色肉芽肿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8
- 2019年
- 目的:探讨幼年黄色肉芽肿在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RCM)下的特征,并分析其与组织病理检查诊断的一致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6年12月皮肤科门诊临床拟诊为幼年黄色肉芽肿的患者,采集RCM图像后,行常规组织病理检查。结果:所有RCM拟诊为幼年黄色肉芽肿的疑似患者,经组织病理检查均证实为幼年黄色肉芽肿。该病皮损在RCM下的特征为表皮突消失或增宽,真皮浅层可见大量较大体积、中高折光及不规则形态细胞浸润;部分细胞簇集融合,形成散在分布的、明亮的高折光环状结构。结论:幼年黄色肉芽肿在RCM下具有特征性表现,可作为早期辅助诊断及鉴别诊断的有效方法。
- 姜倩陈红英马玲黄萌夏云陈柳青
- 关键词:幼年黄色肉芽肿
- 维生素D衍生物卡泊三醇对小鼠斑秃治疗有效性及相关炎症因子的影响
- 2024年
- 目的 研究维生素D衍生物卡泊三醇对小鼠斑秃的缓解情况及对相关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构建小鼠斑秃模型,将维生素D衍生物卡泊三醇均匀涂抹在小鼠斑秃区域后,观察小鼠斑秃缓解情况;同时,通过免疫荧光染色技术检测斑秃区域皮肤组织CD4^(+)、CD8^(+) T细胞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等细胞因子情况。结果 卡泊三醇处理后小鼠斑秃完全消失,治疗有效率达100%;小鼠毛囊细胞周围与炎症反应相关的CD4^(+)和CD8^(+)T细胞数量降低,TNF-α、IL-6等炎症细胞因子分泌水平下降(P<0.05)。结论 卡泊三醇可通过抑制小鼠毛囊细胞周围与炎症反应相关的CD4^(+)和CD8^(+)T细胞数量以及TNF-α、IL-6等炎症细胞因子分泌而改善小鼠斑秃。
- 赵芬贺美林田黎明胡枫姜倩陈龙田庆均
- 关键词:卡泊三醇维生素D受体
- 儿童头癣66例皮肤镜特征与临床类型及致病菌相关性分析被引量:8
- 2021年
- 目的探讨儿童头癣的特异性皮肤镜征象与其临床类型、真菌镜检和真菌培养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武汉市第一医院皮肤科2019年1月-2020年10月初诊的儿童头癣患者66例,分别对其进行真菌镜检、真菌培养和皮肤镜检查,将观察到的皮肤镜征象与其临床分型、镜下特征和培养菌种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最常见的临床类型为黑点癣(43.94%),其次为白癣(30.30%),其主要致病菌分别为紫色毛癣菌和犬小孢子菌。皮肤镜征象发生率最高的为断发(89.39%)和黑点征(75.76%);逗号状发(96.55%)和螺旋状发(82.76%)发生率在黑点癣中较白癣和脓癣高(P<0.001),毛周管鞘(90.00%)、条码样发(80.00%)和Z型发(75.00%)发生率在白癣中比黑点癣和脓癣高(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尽管脓癣皮肤镜下可兼有黑点癣和白癣特征,但不同来源皮肤癣菌所致脓癣的皮肤镜征象存在一定差异。结论皮肤镜镜下征象对儿童头癣的临床类型和病原菌来源分析有一定的提示性作用。
- 陈瑶姜倩董碧麟
- 关键词:儿童头癣皮肤镜
- 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在界面皮炎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 2023年
- 界面皮炎是指炎症主要影响表真皮交界面的一类皮肤疾病,包括扁平苔藓、红斑狼疮、皮肌炎、硬化性苔藓、光泽苔藓、线状苔藓、多形红斑、大疱性类天疱疮、Riehl黑变病、皮肤异色病、大斑块副银屑病/蕈样肉芽肿等,其界面改变在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下有特征性表现,本文综述界面皮炎成像特点及其用于常见界面皮炎辅助诊断的研究进展。
- 万立陈金波姜倩陈红英胡彬陈柳青
- 关键词:显微镜检查共焦红斑狼疮皮肤扁平苔藓
- 不同临床亚型基底细胞癌皮肤镜特征差异分析被引量:12
- 2019年
- 目的比较不同临床亚型基底细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BCC)皮肤镜下的模式特征,为应用皮肤镜鉴别不同亚型BCC提供依据,提高临床诊断准确性。方法收集2016年3月-2018年7月在武汉市第一医院就诊的59例经组织病理确诊的BCC患者皮肤镜影像资料,比较不同亚型BCC在血管模式、色素相关模式、非血管和色素相关模式等方面的差异。结果结节溃疡型BCC中最常见的指征为溃疡(84.21%)、大的蓝灰色卵圆形巢(84.21%)、粗大分支状血管(73.68%);色素型BCC常见的皮肤镜表现为溃疡(86.67%)、大的蓝灰色卵圆形巢(100%)、粗大分支状血管(60.00%)、亮白无结构区(66.67%);而浅表型BCC最常见的表现为多发性小溃疡(80.00%)、轮辐状区域(90.00%)、浅表短细血管(80.00%)、红白背景无结构区(80.00%)。三型BCC皮肤镜指征差异主要是大的蓝灰色巢、轮辐状结构、粗大分支状血管、浅表短细血管、红白背景无结构区和亮白无结构区(P<0.05)。结论不同类型BCC具有不同的皮肤镜模式特征。多发性小溃疡、轮辐状区域、浅表短细血管、红白背景无结构区等在浅表型BCC中较常见,而大溃疡、大的蓝灰色卵圆形巢、粗大分支状血管在结节型和色素型BCC中出现频率较高。通过识别这些皮肤镜特征性的结构,有助于提高诊断BCC的准确性。
- 陈立勇陈红英姜倩马玲戚喜萍陈柳青
- 关键词:皮肤镜基底细胞癌
- 结节性类天疱疮七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回顾分析结节性类天疱疮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7例结节性类天疱疮患者的性别、发病年龄、临床表现及治疗和随访情况。结果7例结节性类天疱疮患者中,女4例、男3例,发病年龄中位值59岁。临床表现以痒疹样皮损、结节为主,伴或不伴水疱,瘙痒症状明显,确诊前均误诊为结节性痒疹、湿疹。所有患者病理表现均有表皮增生肥厚,可见表皮下裂隙,真皮乳头胶原增生,浅层血管周围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直接免疫荧光检查基底膜带IgG和C3呈线状阳性,间接免疫荧光有2例阳性。7例联合使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结论结节性类天疱疮临床易误诊,免疫病理检查有利于诊断,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
- 陈柳青黄萌陈金波夏云陈红英马玲姜倩
- 关键词:痒疹结节性类天疱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