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院秀娟

作品数:3 被引量:7H指数:2
供职机构:珠海市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内镜
  • 2篇病理
  • 1篇血管
  • 1篇血管瘤
  • 1篇血管瘤样
  • 1篇直肠
  • 1篇十二指肠
  • 1篇切除
  • 1篇切除率
  • 1篇切除术
  • 1篇染色
  • 1篇染色内镜
  • 1篇组织病理
  • 1篇组织病理学
  • 1篇组织化学
  • 1篇黏膜
  • 1篇黏膜切除
  • 1篇黏膜切除术
  • 1篇小汗腺
  • 1篇小汗腺血管瘤...

机构

  • 3篇珠海市人民医...

作者

  • 3篇杨根源
  • 3篇郭晓红
  • 3篇院秀娟
  • 2篇李楚滨
  • 1篇施茜
  • 1篇张洁
  • 1篇汪丽娟

传媒

  • 1篇中华病理学杂...
  • 1篇新乡医学院学...
  • 1篇胃肠病学和肝...

年份

  • 3篇2016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富士智能染色内镜与放大内镜模式下标准活检钳冷切除结直肠微小腺瘤的组织学完全切除率评估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探讨富士智能染色内镜(FICE)及放大内镜(ME)模式下标准活检钳冷切除(CFP)结直肠微小腺瘤的组织学完全切除率。方法选取珠海市人民医院2015年随访性、筛查性及症状性结肠镜检查的21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共发现结直肠微小息肉(DCP)274个,其中内镜诊断为结直肠微小腺瘤(DCA)164个。首先使用FICE+ME观察DCP的表面微结构,符合DCA诊断标准者使用CFP切除DCA,切除部位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直至渗血停止;之后使用FICE+ME详细观察切除部位,如果发现腺瘤组织残留,重复这一过程,直至腺瘤完全切除,之后以切除部位边缘外侧2~3 mm处为切割线进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并将CFP与EMR切除的标本同时送病理检查,评估CFP治疗DCA的组织学完全切除率。结果 DCA的总体组织学完全切除率为97.5%,直径≤3 mm DCA的组织学完全切除率为100.0%,3~5 mm DCA的组织学完全切除率为91.3%;直径≤3 mm的DCA组织学完全切除率高于直径3~5 mm的DCA(χ2=10.17,P=0.006)。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息肉的大小是影响CFP治疗DCA组织学完全切除率的唯一因素[OR 4.1;95%CI(2.53,15.42),P=0.009]。CFP术后均发生少量渗血,出血均可自行停止;所有患者均未发生迟发性出血及穿孔。结论 FICE+ME详细观察CFP术后创面可以提高CFP治疗DCA的组织学完全切除率。CFP联合FICE+ME适用于绝大多数DCA的治疗,尤其是直径≤3 mm的DCA。
郭晓红杨根源施茜院秀娟李楚滨
关键词:放大内镜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十二指肠粪类圆线虫病的临床、病理及内镜特征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粪类圆线虫病的临床、病理组织学及内镜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珠海市人民医院诊治的1例十二指肠粪类圆线虫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内镜检查、病理组织学检查及治疗、随访情况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40岁,右上腹阵发性疼痛、腹胀1年余,伴恶心、乏力及体质量减轻。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史30余年。血常规示: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及百分比升高。上消化道内镜检查示:十二指肠黏膜弥漫性充血水肿,皱襞肿胀,可见白色绒毛。组织病理学检查示:十二指肠黏膜慢性炎,伴嗜酸性粒细胞浸润,隐窝内及上皮内可见粪类圆线虫虫体及虫卵。最终诊断为十二指肠粪类圆线虫病。经阿苯达唑治疗后症状消失,随访10个月,无明显不适。结论粪类圆线虫病的早期正确诊断对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除粪便检查外,上消化道内镜检查并活检行组织学检查是一种准确的诊断方法。
郭晓红杨根源院秀娟叶峙良
关键词:粪类圆线虫病内镜检查组织病理学十二指肠慢性肝炎
小汗腺血管瘤样错构瘤临床病理观察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探讨小汗腺血管瘤样错构瘤的临床及病理组织学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应用光镜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4例小汗腺血管瘤样错构瘤进行临床、组织病理学和免疫表型观察,同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4例中男性3例,女性1例。年龄分别为4个月、3.5岁、5.5岁和14.0岁。左小指、右示指、腰背部和膝部各1例。临床上病变主要表现单发的丘疹、结节或斑块,皮色或紫红色,最大径0.4~6.0 cm。3例皮损随年龄增长而增大,局部多汗1例;组织学上,病变位于真皮中下部及皮下组织上部,主要由分化成熟的小汗腺及血管成分增生组成;免疫组织化学显示:血管成分CD31、CD34和第八因子相关抗原呈阳性表达,小汗腺腺体S-100蛋白、癌胚蛋白、上皮细胞膜蛋白、CAM5.2和GCDFP15呈阳性表达。4例均行外科单纯切除术,术后随访0.5~4.5年,均无复发。结论小汗腺血管瘤样错构瘤是一种罕见的良性错构瘤性病变,临床表现、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相结合有助于诊断与鉴别诊断。
郭晓红杨根源李楚滨汪丽娟张洁院秀娟
关键词:错构瘤免疫组织化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