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
- 作品数:43 被引量:106H指数:5
-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甘肃省卫生行业科研计划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电子电信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更多>>
- 双肝移植后移植物萎缩的动物实验探究
- 2020年
-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验证临床双肝移植后移植物萎缩的现象。方法清洁级雄性SD大鼠18只,8~10周龄,体质量230~250 g,术前禁食12 h。12只SD大鼠作为供体,6只作为受体。建立大鼠双肝移植模型,通过磁共振检查观测受体大鼠术后移植物体积变化。采用成组t检验比较受体大鼠左、右侧移植物体积和重量。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移植肝叶均为双右上叶。供肝重量和受体大鼠肝重量分别为(4.30±0.06)和(9.4±0.2)g,移植物与受体大鼠体质量、肝重量比分别为1.79%~1.88%、45.7%~46.8%。手术时间(70±4)min,冷缺血时间(30.0±1.5)min,热缺血时间(12.0±1.5)min,无肝期(20.0±2.5)min。6只受体大鼠双肝移植后1 d行磁共振检查,两侧移植物体积相同;术后15 d行磁共振检查,有3只发生单侧移植物萎缩。结论大鼠双肝移植后部分受体一侧移植物会发生萎缩。
- 王丹陈亚惊张凡马延龄刘小龙王博方汪学艳高磊陈昊
- 关键词:体积
- 小鼠肝移植后早期体内变化的基因芯片数据生物信息学分析
- 2019年
- 肝移植对多种终末期肝脏疾病都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本研究旨在探讨肝移植后小鼠受体肝脏发生变化的生物学过程,为早期的移植变化提供生物信息学基础.一、材料与方法材料生物信息学数据来源于NCBI的基因表达数据库,序列为GSE89340,基于平台GPL4134,种属为小鼠[1].肝移植以BR雄性小鼠为供体,D2雄性小鼠为受体,采用袖带技术进行原位肝移植,完成6只肝移植小鼠(小鼠来自日本静冈动物实验中心,动物饲养实验操作均符合动物伦理原则,许可号:2002-003),3只正常小鼠作为对照,取移植后5 d[1]标本提取RNA进行芯片分析.
- 王丹马延龄刘小龙陈昊
- 关键词:基因芯片移植后鼠肝原位肝移植雄性小鼠
- 能谱CT鉴别诊断囊性肾癌和复杂性肾囊肿
- 黄晓宇王丹
- 关键词:能谱CT囊性肾癌
- 胃肠道扩张小鼠模型的建立
- 2019年
- 胃肠道扩张是临床上常见的病症,具有多种病因。小鼠-γ疱疹病毒-68(MHV-68)是一种天然存在的啮齿动物病原体。本研究通过MHV-68感染干扰素7受体缺陷(INFγR^-/-)小鼠建立胃肠道扩张模型。
- 马延龄王丹刘小龙汪学艳王博方冯泽东陈昊
- 关键词:疱疹病毒胃肠道啮齿动物小鼠模型病原体病症
- 囊性少突胶质细胞瘤与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影像征象对比分析被引量:3
- 2017年
- 目的对比囊性少突胶质细胞瘤(cystic oligodendroglioma,COD)与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pleomorphic xanthoastrocytoma,PXA)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征象差异,以对二者做出鉴别诊断。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COD患者与9例PXA患者的术前MRI平扫、增强扫描及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检查的影像资料,对其12项MRI征象及年龄进行对比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结果 15例COD与9例PXA相比,肿瘤大小(t=4.824,P<0.01)、肿瘤形态(χ~2=13.211,P<0.01)、肿瘤实性结节的位置(χ~2=13.211,P<0.01)、实性结节强化的均匀性(χ~2=9.802,P<0.01)、囊壁的强化程度(χ~2=10.959,P<0.01)这5项影像学征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肿瘤位置(χ~2=3.8 9 8,P>0.0 5)、与软脑膜的关系(χ~2=0.059,P>0.05)、实性结节T2WI信号(χ~2=0.336,P>0.05)、实性结节DWI信号(χ~2=0.059,P>0.05)、囊壁光整性(χ~2=0.320,P>0.05)、与周围脑组织的关系(χ~2=0.800,P>0.05)、瘤周水肿程度(χ~2=0.572,P>0.05)这7项影像学征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717,P>0.05)。结论颅内COD与PXA在肿瘤大小、肿瘤形态、实性结节的位置及强化的均匀性、囊壁强化程度这5项MRI征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以作为二者鉴别诊断的影像学依据,肿瘤好发位置及好发年龄亦可作为鉴别诊断的辅助指标。
- 王丹张国晋张文娟张巧莹周俊林闫俊
- 关键词:少突神经胶质瘤星形细胞瘤
- 小肠淤血损伤小鼠模型的建立
- 2023年
- 目的通过建立小鼠肠淤血模型,观察不同淤血时间肠道的病理改变,探讨不同肠淤血长度对小鼠肠管损伤及生存的影响,以寻找最佳的建模肠道淤血时间和长度。方法将66只18~22 g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肠管淤血10 cm(Congestion 10 cm,C10组)、肠管淤血15 cm组(C15组)及肠管淤血20 cm组(C20组)。距回盲部5 cm开始向近端选取相应长度肠管,结扎其系膜缘侧静脉血管,完成手术后每组观察10只小鼠48 h,记录小鼠生存情况,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进行组间比较。每组12只小鼠分别留取淤血0.5、1.0、1.5、2.0 h各3只的肠管标本,石蜡包埋,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小肠组织病理学改变,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相关性。结果观察48 h后,各组48 h生存率分别为C20组0%,C15组50%,C10组80%;肠管淤血长度越长,小鼠存活率越低。各组的半数致死时间分别为C10组15.15 h、C15组4.931 h、C20组1.341 h。大体及镜下观察显示随着时间延长、淤血长度的延长,肠道损伤不断加重,且1 h时肠道损伤已十分显著,C10组、C15组、C20组在不同时间与回肠黏膜Chiu’s评分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18、0.806、0.602,P均<0.01;在0.5、1.0、1.5、2.0 h时不同长度与肠黏膜Chiu’s评分也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881、0.802、0.679、0.650,P均<0.01。结论通过建立小肠淤血损伤的小鼠模型,发现肠管淤血长度15 cm,淤血1 h是血管结扎回肠淤血损伤模型建立的最佳方式。
- 陈亚惊张凡俞阳王丹向琳谷保红赵成基陈昊
- 关键词:生存率组织病理
- 能谱CT成像对侵袭性胸腺瘤与纵隔淋巴瘤的鉴别诊断价值被引量:21
- 2016年
- 目的侵袭性胸腺瘤和纵隔淋巴瘤均为前纵隔常见肿瘤,两者临床表现相似,临床治疗方法截然不同,且影像学鉴别困难。本研究拟评价能谱CT成像对侵袭性胸腺瘤与纵隔淋巴瘤的鉴别诊断价值,以指导临床。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4例侵袭性胸腺瘤和10例纵隔淋巴瘤患者,术前均行平扫和双期能谱CT增强扫描,应用能谱分析软件,获得不同单能量下的CT值和碘(水)浓度,并定性分析其形态学表现。结果侵袭性胸腺瘤动脉期和静脉期40~80 keV单能量CT值及碘浓度均高于淋巴瘤,水浓度低于淋巴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静脉期碘浓度9.11(100μg/cm^3)为阈值,诊断侵袭性胸腺瘤的敏感度、特异度均达100%。侵袭性胸腺瘤多呈明显分叶状,密度不均匀,囊变坏死、钙化常见,邻近淋巴结肿大少见,容易浸润纵隔血管间隙,增强扫描表现为中度-显著强化。纵隔淋巴瘤多呈多个结节融合状,病变密度不均匀,囊变坏死多见,但钙化少见,多伴有邻近淋巴结肿大,邻近血管常呈推压移位,增强扫描呈轻-中度强化,除两者囊变坏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表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能谱CT成像对侵袭性胸腺瘤和纵隔淋巴瘤有一定的鉴别诊断价值。
- 韩引萍张玉婷王丹张学凌周俊林
- 关键词:胸腺瘤淋巴瘤纵隔肿瘤
- 胆管囊肿分型及诊治策略
- 2020年
- 胆管囊肿是一种由不同部位胆道扩张引起的疾病,既可在婴幼儿时期发病,也可发生于成年期。亚洲人最常见,尤其是女性多见,亚洲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1000[1]。其具体病因不明,胰胆管异常联合(anomalous pancreaticobiliary duct union,APBDU)可能是胆管囊肿形成原因之一[2-3]。K-ras基因和p53基因的异常可能是胆管囊肿癌变的分子机制之一[4-7]。由于胆管囊肿可能合并较多并发症,且有恶变潜能,因此必须早诊断、早治疗。本文通过文献复习,对胆管囊肿的诊断及治疗进行总结,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 胡继科马延龄王丹刘小龙赵成基李崇辉陈昊
- 关键词:胆管囊肿
- 他克莫司(Tacrolimus)在小体积肝移植术后免疫治疗研究
- 目的 监测Tacrolimus 在大鼠的小体积肝移植术后的血药浓度以及使用Tacrolimus 后大鼠生存时间,探索一个小体积肝移植术后免疫排斥治疗的准则。方法 我们建立了小体积和全肝正常体积大鼠肝脏移植模型,以Lewi...
- 刘小龙王丹马延龄王博方李雪梅胡继科李玉民陈昊
- 关键词:肝移植他克莫司免疫排斥
- 肝门部胆管癌的围手术期处理被引量:3
- 2018年
- 胆管癌是来源于胆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其中以肝门部胆管癌最为常见,占胆管癌的58%一70%。由于肝门部胆管癌发病不典型,解剖部位特殊,根治性切除率低,复发率高,预后较差,5年存活率仅为14.7%~33.8%。因此肝门部胆管癌的早期诊断和根治性切除是提高疗效的最有效的方法,良好的围手术期处理,对于提高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率以及改善患者的预后有积极的作用,本文就肝门部胆管癌的围手术期处理进行阐述。
- 丁天龙马延龄王丹刘小龙谷保红李雪梅陈亚惊李玉民陈昊
- 关键词:胆管肿瘤预后围手术期医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