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雪梅

作品数:26 被引量:74H指数:4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6篇医药卫生
  • 1篇理学

主题

  • 5篇胆管
  • 5篇术后
  • 5篇细胞
  • 4篇肝移植
  • 3篇排斥
  • 3篇切除
  • 3篇肿瘤
  • 3篇小鼠
  • 3篇内镜
  • 3篇结石
  • 3篇肝细胞
  • 2篇胆管癌
  • 2篇胆管造影
  • 2篇胆囊
  • 2篇胆囊切除
  • 2篇胆囊切除术
  • 2篇动脉
  • 2篇动脉炎
  • 2篇胰胆管
  • 2篇胰胆管造影

机构

  • 26篇兰州大学第二...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清华大学
  • 1篇绵阳市中心医...

作者

  • 26篇李雪梅
  • 21篇陈昊
  • 13篇张凡
  • 9篇李玉民
  • 7篇王登峰
  • 6篇冯泽东
  • 5篇王丹
  • 4篇马臻
  • 1篇刘钧
  • 1篇董家鸿
  • 1篇彭正奎
  • 1篇韩志坚
  • 1篇张爱群
  • 1篇王琛
  • 1篇宋天亮
  • 1篇李崇辉
  • 1篇崔鸿斌
  • 1篇王芙蓉
  • 1篇鲁娟娟
  • 1篇魏育才

传媒

  • 6篇中华肝胆外科...
  • 2篇中国普外基础...
  • 2篇中华肝脏外科...
  • 1篇中华消化内镜...
  • 1篇肿瘤防治研究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中国实用外科...
  • 1篇中南大学学报...
  • 1篇兰州大学学报...
  • 1篇国际外科学杂...
  • 1篇器官移植
  • 1篇湖北医药学院...
  • 1篇医院与医学
  • 1篇肿瘤代谢与营...

年份

  • 2篇2021
  • 3篇2020
  • 6篇2019
  • 7篇2018
  • 8篇2017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BGC-823细胞脾脏注射法建立胃癌肝转移模型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建立一种符合临床特征的、稳定的胃癌肝转移模型。方法:选用人胃癌细胞BGC-823,转染荧光素酶后通过脾脏注射入CB-17 SCID雄性小鼠,然后切除脾脏。分别在7、14、30和60 d观察小鼠状态以及使用小动物活体成像仪观察肿瘤大小,随后在第30天和第60天分别处死3只小鼠,取肝、胃、肾、肺,HE染色镜下观察这4种脏器的病理学变化。结果:6只小鼠肝脏全部成瘤,成瘤率达到100%,小鼠逐渐出现行动迟缓、摄食量减少、消瘦、精神差、腹部隆起等表现。HE染色可见肝脏转移灶出现坏死。结论:本研究成功建立了人胃癌细胞的肝转移小鼠模型,为后续研究肿瘤行为及抗肿瘤药物奠定基础。
刘小龙陈亚惊王丹谷保红李雪梅王博方冯泽东马延龄陈昊
关键词:胃癌肝转移胃癌细胞
小鼠供肾选择性缺失Ndst1对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2018年
目的探讨小鼠供肾选择性缺失N-脱乙酰基酶-N-磺基转移酶(Ndst)1对肾移植术后受体小鼠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建立小鼠肾移植模型。根据品系和处理方式不同,将小鼠分为3组:野生型(WT)组(n=10)、Ndst1-/-组(n=9)、黏液瘤病毒T7蛋白(M-T7)治疗组(n=7)。术后第10日对各组小鼠实施安乐死,对各组小鼠移植肾分别进行病理学检查和糖胺聚糖(GAGs)中的双糖[硫酸乙酰肝素(HS)和硫酸软骨素(CS)]含量分析。分析病理学评分与双糖含量变化的相关性。结果与WT组比较,Ndst1-/-组和M-T7治疗组小鼠移植肾组织的早期排斥反应的总体病理学评分显著降低(均为P<0.05)。与WT组比较,Ndst1-/-组小鼠移植肾组织中HS的6-O硫酸化比例、D0S6含量显著增加(均为P<0.05),CS的D0A4和D2A4含量显著下降(均为P<0.05)。与WT组比较,M-T7治疗组小鼠移植肾组织中HS的6-O硫酸化比例、CS的6-O硫酸化和2-O硫酸化比例、HS的D0S6和D2S6含量均显著增加(均为P<0.05),HS的D2A0含量、CS的D0A4和D2A4含量明显降低(均为P<0.05)。小鼠移植肾组织中双糖含量变化与急性排斥反应相关病理学评分均具有相关性(均为P<0.05)。结论供肾选择性缺失Ndst1可减轻肾移植术后的急性排斥反应,其机制可能与移植肾组织中双糖HS的6-O硫酸化比例增加有关。
李雪梅谷保红胡继科马延龄王博方冯泽东张凡陈昊
关键词:急性排斥反应糖胺聚糖硫酸乙酰肝素硫酸软骨素
“灌溉”法防治小体积肝移植后门静脉高压
目的:探索通过降低小体积肝移植后门静脉高压和门静脉高灌注以改善肝细胞微循环的有效方法.方法:构建两组小体积肝脏移植大鼠模型(n=62),分别为小体积肝移植对照组(SFS组,n=31)和经门静脉肝内门体多孔锥形管分流组(T...
谷保红李雪梅胡继科张凡陈亚惊王登峰李玉民陈昊
“脱衣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应用
2021年
目的探讨“脱衣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8年12月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行“脱衣法”LC的372例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其中男131例,女241例;平均年龄(48±13)岁。其中胆囊结石合并慢性胆囊炎336例,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22例,急性化脓性胆囊炎12例,急性坏疽性胆囊炎2例。患者采用创新设计的“脱衣法”行LC,将胆囊三角分离点偏向胆囊颈部,逐层剥离前后胆囊三角内结构,确定左右肝管、胆总管、胆囊管、胆囊动脉、前哨淋巴结等解剖部位,然后离断胆囊管及胆囊动脉等。观察患者围手术期情况。结果患者均采用“脱衣法”顺利完成LC,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中位数为35(20~50)min,术中出血量15(5~55)ml,术后住院时间5(3~7)d。围手术期无发生死亡,术后无发生胆漏、胆道狭窄等相关并发症。结论“脱衣法”LC是一种安全、有效、简单易学的手术方法,可有效预防胆漏、胆道狭窄等并发症。
丁天龙谷保红李雪梅胡继科张凡冯泽东马斌王琛陈昊
关键词:胆囊炎胆结石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患者肝移植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8年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作为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肝脏疾病,其治疗方式的多样性广受各国学者关注。而肝移植(LT)作为其终末期治疗的最佳方法,由于患者伴发疾病、术后并发症等原因大大限制了其在临床的广泛应用。若能于移植早期行相关评估、干预,则可极大降低伴发疾病风险,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本文主要对PSC患者LT指征、时机及相关伴发疾病处理、术后并发症等方面的研究现状予以综述。
马臻陶鹏先谷保红李雪梅王登峰陈亚惊陈昊
关键词: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肝移植伴发疾病术后并发症
小鼠肾脏移植中输尿管内插管技术在尿路重建中的应用
目的 通过输尿管插管技术行尿道重建,减少尿路重建的并发症,为临床肾移植中尿路重建提供诊疗思路。方法 取55只10到12周龄的同源C57Bl/6小鼠,实验组30只采用输尿管内插管技术、对照组25只采用“膀胱—膀胱吻合”的方...
胡继科张凡李雪梅陈亚惊王登峰谷保红李玉民陈昊
小鼠巨细胞动脉炎异种移植模型的建立
2018年
目的建立小鼠巨细胞动脉炎(GCA)异种移植模型,以模拟GCA所致的血管炎性损伤过程。方法雄性NOD-scid小鼠32只,随机分为两组:颞动脉移植物+生理盐水组,颞动脉移植物+人外周m单核细胞(PBMC)+生理盐水组,每组16只。将疑似GCA患者颞动脉活检组织(阳性3份,阴性7份)移植到小鼠的腹主动脉前壁,随后尾静脉注射人PBMC。通过对移植后组织切片苏木素-伊红(HE)染色,测量GCA阳性和阴性组织的内膜及中膜厚度并计算其内膜/中膜厚度比率(I/M比率),计数浸润的单核细胞数量。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定位移植物中的人PBMC细胞。结果在颞动脉移植物+生理盐水组中,GCA阳性移植样本较阴性者I/M比值显著升高(P=0.048);输注了PBMC的GCA阳性移植样本较未输注者发现大量单核细胞浸润(P=0.041)。结论小鼠GCA异种移植模型能较好的反映血管炎性损伤的过程及程度,且该模型操作简便、易于推广。
谷保红李雪梅马臻王登峰陈亚惊陈昊
关键词:巨细胞动脉炎异种移植模型
Ndst1缺乏的移植肾可以显著降低早期移植排斥反应
目的:探讨N-脱乙酰酶-N-磺基转移酶-1(N-deacetylase-N-sulfotransferase-1,Ndst1-/-)缺乏的肾移植模型能否有效降低术后早期排斥反应。方法:运用大动脉移植模型来研究迟发性移植血...
张凡李雪梅陈亚惊王登峰谷保红胡继科李玉民陈昊
复发肝癌的诊断与治疗被引量:4
2020年
肝细胞癌(肝癌)是最常见的原发肝脏肿瘤,是第3位的癌症致死病因[1]。早期肝癌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射频消融(RFA)、肝切除和肝移植(liver transplantation,LT)治疗。手术治疗是目前提高患者生存率最有效的方法,但复发率仍高达80%~90%,且大多在术后1~2年复发[2]。肝癌复发最常见的形式是肝内多发转移,复发后再次切除率高达10.4%~31%,但再切除后的3年生存率仅52.6%[3]。术后复发和转移是影响患者生存与预后的主要影响因素。
李雪梅王博方马延龄冯泽东谷保红胡继科张凡李玉民陈昊
关键词:复发
营养不良与肿瘤转移的关系及潜在机制被引量:7
2020年
肿瘤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生率很高,营养不良降低患者临床疗效和生存率并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引起临床医师的关注。营养不良与肿瘤转移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肿瘤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越高,肿瘤浸润和转移率越高,营养不良程度越重,浸润和转移程度越重,同时随着肿瘤的转移,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生率也增大,最终使患者病死率增加。肿瘤患者营养不良根本原因是营养摄入减少和消耗增加。瘤体本身导致的各种并发症,肿瘤造成的代谢紊乱,瘤细胞分泌的多种炎症因子,在治疗过程中会发生各种不良反应和手术并发症及患者焦虑、抑郁的心理因素都与患者营养不良有关。而营养不良促进肿瘤转移,其具体机制可能与肿瘤患者存在的免疫功能受损、炎性反应、瘦素水平下降、血管生成素样蛋白、肿瘤细胞自噬等有关。对患者营养不良的治疗可降低肿瘤转移的风险,防止肿瘤转移可提高患者的营养状态,而对肿瘤患者营养不良和浸润转移相关机制的研究,可为肿瘤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刘乾尹振宇屈才浩李雪梅李晓梅齐文博刘乐白玉萍陈昊
关键词:肿瘤营养不良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