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郑云华

作品数:17 被引量:80H指数:5
供职机构:浙江衢化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医学会临床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卒中
  • 4篇缺血
  • 4篇脑卒中
  • 4篇急性
  • 4篇梗死
  • 3篇脑梗
  • 3篇脑梗死
  • 2篇心肌
  • 2篇血管
  • 2篇血性
  • 2篇影响因素
  • 2篇预后
  • 2篇溶栓
  • 2篇缺血性脑卒中
  • 2篇卒中患者
  • 2篇活血
  • 2篇急性脑梗死
  • 2篇TOAST分...
  • 2篇病变
  • 2篇痴呆

机构

  • 17篇浙江衢化医院

作者

  • 17篇郑云华
  • 7篇谈毅
  • 3篇姜腾波
  • 1篇朱斌
  • 1篇周翔
  • 1篇郑海明
  • 1篇徐静波

传媒

  • 2篇新中医
  • 2篇浙江实用医学
  • 2篇中国现代医生
  • 1篇中国乡村医药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浙江临床医学
  • 1篇中国地方病防...
  • 1篇浙江中医杂志
  • 1篇临床神经病学...
  • 1篇中华老年心脑...
  • 1篇中国预防医学...
  • 1篇浙江创伤外科
  • 1篇中医药管理杂...
  • 1篇医学信息(下...

年份

  • 1篇2023
  • 3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19
  • 2篇2018
  • 6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0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补气活血法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气虚血瘀证临床观察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观察补气活血法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冠心病心肌缺血气虚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舒血宁注射液合硝酸异山梨酯片治疗,观察组给予补气活血法治疗。观察2组心功能的改善情况及药物安全性。结果:治疗后,2组ST段压低次数均较治疗前减少(P<0.05),ST段压低持续时间均较治疗前缩短(P<0.05);观察组ST段压低次数少于对照组(P<0.05),ST段压低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心率(HR)、收缩压(SBP)及心肌耗氧量指数(RPP)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观察组的HR、SBP及RPP均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治疗后,2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和E峰与A峰比值(E/A)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观察组LVEF、LVFS及E/A的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10.00%,低于对照组的30.00%(P<0.05)。结论:补气活血法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气虚血瘀证,临床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用药安全性高。
詹根龙郑云华
关键词:冠心病心肌缺血气虚血瘀证补气活血法心功能
以意识障碍首发的非酮症性高血糖致偏侧舞蹈症1例并文献复习
2021年
舞蹈症是指各种病因所致的大脑锥体外系功能失调症状,主要表现为头面部、单侧或双侧肢体连续不自主、无目的舞蹈样动作。原发性舞蹈症主要和遗传、基因突变因素有关。继发性舞蹈症则与精神类药物使用、感染性、血管性、代谢性、免疫性等因素有关。我院收治以意识障碍首发的非酮症性高血糖引起的偏侧舞蹈症1例,临床上较少见,现综合文献分析如下.
章涛郑云华姜腾波徐庆刘烨雷修玲江桂珍
关键词:偏侧舞蹈症舞蹈样动作锥体外系精神类药物非酮症性高血糖
甲状腺病神经肌肉病变的病机与诊断研究被引量:3
2016年
根据我国《甲状腺疾病病调查》的结果显示,甲状腺疾病的患病率已达2亿,却只有6%患者接受治疗,94%的患者未被认知。作为内分泌科的一大疾病,其并发的神经肌肉病变得到的关注甚少,在临床上被漏诊和误诊的几率较大。现就本院接诊的62例甲状腺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一步研究分析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甲减症)、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症)的神经肌肉病变的发病机制、临床诊断,以提高该病的诊断水平。
郑云华
关键词:甲状腺病神经肌肉病变病因病机
血清CXCL16、VILIP-1及ACA水平对急性脑梗死预后的价值
2022年
目的 探讨血清CXC型趋化因子配体16(CXCL16)、视锥蛋白样蛋白1(VILIP-1)及抗心磷脂抗体(ACA)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TOAST分型及患者预后情况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9年3月-2021年6月浙江衢化医院收治的12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TOAST分型标准,将其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45例(LAA组)、小动脉闭塞型47例(SAA组)、心源性栓塞型12例(CE组)、其他原因性脑卒中型7例(SOE组)和原因不明型15例(SUE组);根据改良Rankin量表将患者的预后情况分为不良组52例和良好组74例。检测两组血清VILIP-1、CXCL16及ACA水平,并根据TOAST分型、改良Rankin量表进行分层分析,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对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绘制血清相关指标对于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结果 不同TOAST分型患者的血清CXCL16、VILIP-1、ACA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AA组血清CXCL16、VILIP-1、ACA水平明显高于SAA组、CE组、SOE组、SUE组(P<0.05);SAA组CXCL16、VILIP-1、ACA水平明显低于CE组、SOE组、SUE组(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预后良好组CXCL16、VILIP-1、ACA水平明显低于预后不良组(P<0.05),预后良好组吸烟情况、喝酒情况与预后不良组有显著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XCL16、VILIP-1、ACA均为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情况出现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CXCL16、VILIP-1、ACA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45、0.838、0.776。结论 CXCL16、VILIP-1、ACA不同水平与急性脑梗死TOAST分型情况有关,且CXCL16、VILIP-1、ACA均为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对于预测急性脑梗死预后具有一定的价值。
刘烨郑云华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TOAST分型CXCL16预后
缺血性脑卒中不同TOAST分型的临床特征、影响因素及预后分析
2023年
目的分析不同TOAST分型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患者的临床特征、影响因素及预后。方法选取浙江省医疗健康集团衢州医院2019年7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缺血性脑梗死患者50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分类标准分为心源性栓塞型(cardioembolism,CE)、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sis,LAA)、小动脉闭塞型(small-artery occlusion lacunar,SAO)、其他原因引发的缺血性卒中(strike of other determined etiology,SOE),原因不明的缺血性卒中型(stroke of other undetermined etiology,SUE);分析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病灶位置、病灶范围、基础合并症、不良嗜好、血清炎症因子、脂质代谢相关指标、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在不同TOAST分型IS患者中的差异;随访不同TOAST分型患者在出院6个月至1年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及Barthel指数,分析不同TOAST分型患者的预后。结果性别、年龄、病灶位置、病灶范围、是否合并心脏病、是否合并不良嗜好、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density lipoprotein,ox-LDL)、人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ipoprotein-associated phospholipase A2,Lp-PLA2)、EPCs比例、Hcy水平在不同TOAST分型IS患者中存在差异(P<0.05);EPCs、ox-LDL、Hcy、年龄、合并心脏病是影响IS患者TOAST分型的因素(P<0.05);SUE型IS患者的预后较其他类型IS患者差(P<0.05)。结论不同TOAST分型IS患者的临床特征、影响因素及预后均不同,应在治疗、预防上针对不同TOAST分型IS患者予以相应方案处理。
章涛郑云华刘烨詹根龙贝红霞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TOAST分型影响因素预后
轻度颅脑外伤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与特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特点比较被引量:8
2018年
目的比较轻度颅脑外伤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t-BPPV)与特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i-BPPV)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42例t-BPPV患者(t-BPPV组)与350例特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iBPPV)患者(i-BPPV组)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经Dix-Hallpike和/或Roll试验诊断,并采用耳石复位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转归。结果与i-BPPV组比较,t-BPPV组骨质疏松率、高血压比率、中度眩晕率、后半规管受累率降低,重度眩晕率、残余症状率、双侧半规管受累率及水平半规管、前半规管、多半规管受累率显著升高(P<0.05~0.01)。t-BPPV组(47.6%,52.4%)出现自发性眼震及半规管管轻瘫的比率显著高于i-BPPV组(4.7%,26.6%)(均P<0.01)。i-BPPV组治愈率(90.3%)显著高于t-BPPV组(57.1%)(χ~2=35.8,P<0.05)。t-BPPV组复发率(40.0%)显著高于i-BPPV组(16.6%)(χ~2=14.61,P<0.05)。结论 tBPPV患者有较为严重的眩晕症状,更多累及水平半规管、前半规管或多半规管,且常伴有自发性眼震或/和半规管轻瘫。t-BPPV组治疗成功率较低,复发率较高。
谈毅郑云华聂德新郑海明朱峰炉
关键词: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颅脑外伤半规管复位治疗
益气活血通脉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65例被引量:5
2017年
近年来,笔者采用自拟益气活血通脉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取效良好,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选择2015年1月~2016年7月我院DPN患者13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65例。治疗组男37例,女28例;年龄35~74岁,平均62.82±11.61岁;糖尿病病程5~18年,平均6.70±2.34年;伴周围神经病变病程1~10年,平均5.30±1.12年。
詹根龙郑云华
关键词:益气活血通脉汤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血液流变学
经桡动脉脑血管造影及术后血管封堵术对患者疗效分析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探究经桡动脉脑血管造影及术后血管封堵术对患者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在本院住院并行全脑血管造影术的患者260例的临床资料,对照组130例选择经股动脉途径,实验患者130例选择经桡动脉途径。观察手术相关指标,比较两组患者的穿刺成功率和选择性动脉造影技术成功率,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的比较,穿刺时间、手术时间、曝光时间和止血时间对照组均高于实验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穿刺成功率和选择性动脉造影技术成功率的比较,两组患者均100%穿刺成功。选择性动脉造影技术成功率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比较,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13.1%,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2.3%,对照组高于实验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脑血管造影及术后血管封堵术效果更为操作更为简便,同时术后发病率也较低,血管造影成功率更高,值得临床推荐使用。
郑云华刘烨章涛周翔朱斌
关键词:经桡动脉途径经股动脉途径全脑血管造影术
老年痴呆患者高危行为的影响因素与预防干预管理建议
2017年
目的:探讨老年痴呆患者高危行为的影响因素及预防干预管理措施。方法:选取2014年1~6月期间收治的老年痴呆患者177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基本资料进行统计,分析高危行为影响因素。另外选取2014年7月~2016年6月期间浙江衢化医院收治的老年痴呆患者604例随机分为两组,使其有可比性。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干预措施预防高危行为发生。结果:177例患者中72例出现高危行为,高危行为发生率为40.68%,不同年龄和病程的患者高危行为发生率并无明显差异(P>0.05),伴有合并者及服用两种以上药物者发生高危行为的概率明显高于无合并症者和服用单一药物者(P<0.05)。实施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高危行为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痴呆患者高危行为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采取适当干预管理措施可以有效降低高危行为的发生概率。
郑云华谈毅
关键词:老年痴呆高危因素预防干预
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情进展及出院结局的关系研究被引量:26
2017年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不同病情进展及出院结局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的动态变化。方法连续纳入浙江衢化医院住院治疗的AIS患者335例,比较进展性脑梗死(progressive ischemic stroke,PIS)和出院结局不良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的差异,并分析患者一般临床资料。采用SPSS 17.0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104例患者纳入PIS组,PIS的发生率为31.04%。发病初始(24h内),PIS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4.42±1.06)g/L和D-二聚体水平(1 376.9±416.6)μg/L高于非PIS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4.05±0.95)g/L和D-二聚体水平(820.0±324.5)μg/L(P<0.05),并在住院7d内呈进行性升高,然后逐渐降低;同一住院时间点比较,PIS患者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非PIS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6例患者纳入到结局不良组,结局不良发生率为22.69%。结局不良组患者入院时(24h)及住院过程中(3~14d)血浆纤维蛋白原(24h、3d、7d、10d、14d)和D-二聚体水平(24h、3d、7d、10d、14d)均高于结局良好组(P<0.05)。PIS组患者合并糖尿病和冠心病史的发病率高于非PIS组(χ~2=6.276、5.674,P<0.05),结局不良组患者的年龄及合并糖尿病、冠心病、房颤的发病率高于结局良好组(χ~2=6.769、5.132、4.800,P<0.05)。结论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入院时和住院期间维持较高水平可能预示着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情进展和出院不良结局,但可能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谈毅郑云华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病情进展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