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脑胶质瘤
  • 2篇胶质
  • 2篇胶质瘤
  • 2篇白细胞介素
  • 2篇白细胞介素-...
  • 1篇蛋白
  • 1篇凋亡
  • 1篇豆状核
  • 1篇豆状核变性
  • 1篇血清
  • 1篇异甘草素
  • 1篇鱼鳞癣
  • 1篇增殖
  • 1篇人脑
  • 1篇人脑胶质瘤
  • 1篇溶血性
  • 1篇溶血性贫血
  • 1篇首发
  • 1篇首发表现
  • 1篇髓鞘

机构

  • 6篇滨州医学院附...

作者

  • 6篇朱淑霞
  • 6篇王行健
  • 5篇孙瑞丽
  • 5篇张燕燕
  • 2篇武艺飞
  • 1篇王翠翠

传媒

  • 1篇中国当代儿科...
  • 1篇临床儿科杂志
  • 1篇滨州医学院学...
  • 1篇国际免疫学杂...
  • 1篇中国妇幼健康...
  • 1篇中国当代医药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4篇2016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孟鲁司特佐治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疗效及对炎症因子的影响被引量:18
2016年
目的 探讨孟鲁司特辅佐治疗过敏性紫癜的临床效果及对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7、IL-9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取3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60例过敏性紫癜患儿作为实验组.实验组随机分为A、B组,各30例,A组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口服孟鲁司特治疗,B组仅给予常规治疗.比较A、B两组患儿疗效,并采用ELISA检测实验组治疗前后及健康对照组中患儿IL-17 、IL-9水平的表达.结果 A组皮疹消退、消化道、关节及肾脏症状缓解时间明显短于B组,复发率低于B组,总有效率高于B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具有统计学意义(t=1.843、2.432、2.063、1.976,x2=4.356,x2 =7.521,均P<0.05).实验组A、B两组外周血IL-17 、IL-9表达水平均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7.241、16.981,6.023、9.986,均P<0.05);实验组A、B两组外周血IL-17、IL-9表达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A组降低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6.747、10.618,5.836、4、646,均P<0.05).结论 IL-17、IL-9参与了过敏性紫癜(HSP)的发生发展;口服孟鲁司特较单纯常规治疗可明显降低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缩短症状消失的时间,减少复发率,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孙瑞丽朱淑霞张燕燕武艺飞王行健
关键词:孟鲁司特过敏性紫癜临床疗效白细胞介素-17白细胞介素-9
发育期大鼠惊厥后血清丙二醛、促红细胞生成素及髓鞘碱性蛋白的变化及意义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讨发育期大鼠惊厥发作后血清丙二醛(MDA)、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及髓鞘碱性蛋白(MBP)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发育期大鼠64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15)和高热组(n=49)。高热组又随机分为3个亚组:高热未惊厥组(惊厥次数<1,n=15)、一般惊厥组(1≤惊厥次数≤5,n=17)、反复惊厥组(惊厥次数>5次,n=17)。采用热水浴法反复诱导发育期大鼠惊厥,记录每组惊厥潜伏期、惊厥开始发作时肛温、惊厥持续时间及惊厥发作级别;采用ELISA分别测定各组大鼠丙二醛、促红细胞生成素、髓鞘碱性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一般惊厥组发育期大鼠惊厥后24h血清MDA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及高热未惊厥组(P<0.05);一般惊厥组发育期大鼠惊厥后12h、24h、48h、72h血清EPO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及高热未惊厥组(P<0.05);反复惊厥组发育期大鼠惊厥后12h、24h、48h、72h血清MDA、EPO水平均高于一般惊厥组(P<0.05);髓鞘碱性蛋白表达水平变化各组之间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血清丙二醛、促红细胞生成素是发育期惊厥脑损伤的敏感指标,反复惊厥更容易造成脑损伤,可通过其观察生化指标的动态变化来了解发育期脑损伤情况。
朱淑霞孙瑞丽张燕燕王行健
关键词:惊厥丙二醛促红细胞生成素髓鞘碱性蛋白
以溶血性贫血为首发表现的肝豆状核变性伴鱼鳞癣1例报告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讨以溶血性贫血为首发表现的肝豆状核变性(HLD)的临床特点及HLD与鱼鳞癣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1例以溶血性贫血为首发表现的肝豆状核变性伴鱼鳞癣患儿的临床表现、发病经过及诊断和治疗过程。结果患儿,女,10岁,临床以乏力、黄疸为首发症状,入院5 d后出现腹胀,进行性加重。网织红细胞8.5%,Coombs试验阴性,角膜出现K-F环,全腹CT平扫示胸腔及腹腔积液,肝脏异常物质沉积,脾大。ATP 7 B及TGM 1基因突变,均位于第14对染色体上。确诊肝豆状核变性合并鱼鳞癣。给予驱铜、阻止铜吸收及口服维A酸等对症支持治疗,病情缓解。结论以溶血性贫血首发的HLD,且合并鱼鳞癣极其少见。
孙瑞丽朱淑霞张燕燕王翠翠王行健
关键词:肝豆状核变性溶血性贫血鱼鳞癣
异甘草素对小儿脑胶质瘤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及相关机制研究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研究异甘草素对脑胶质瘤U251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相关分子机制。方法取对数生长期人脑胶质瘤U251细胞,用不同浓度(0、10、20、40、60、80μmol/L)异甘草素处理,每个浓度设5个复孔。异甘草素处理24h、48h、72h后,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的变化,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FoxM1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U251细胞经过浓度为0、10、20、40、60、80μmol/L的异甘草素处理24h、48h及72h后,细胞增殖均不同程度地受到抑制。在相同作用时间,不同浓度之间细胞增殖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38.5、98.9、108.1,均P<0.05);在相同异甘草素浓度,不同作用时间(24h、48h、72h)细胞增殖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1.4、20.8、43.1、53.9、30.4,均P<0.05)。不同浓度异甘草素作用于U251细胞24h后,随着异甘草素浓度的增加,细胞凋亡率增加(F=120.3,P<0.05)。不同浓度异甘草素处理U251细胞48h后,FoxM1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71.2±5.1)%、(54.6±3.3)%、(35.4±4.1)%、(20.8±4.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3.5,P<0.05)。结论异甘草素体外可有效抑制U251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其分子机制可能与下FoxM1基因的表达有关。
孙瑞丽朱淑霞张燕燕王行健
关键词:异甘草素脑胶质瘤增殖凋亡FOXM1
长链非编码RNA与人脑胶质瘤关联性的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18年
长链非编码RNA(LncRNA)是一种必需表观遗传调节因子,在脑组织肿瘤的产生和恶性进展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特别是参与了脑胶质瘤的发生与发展。为了解LncRNA在脑胶质瘤中的潜在功能,该文章重点讨论几种特殊的LncRNA的作用机制和临床意义,进一步探讨LncRNA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诊断与治疗前景。
王行健朱淑霞
关键词:脑胶质瘤RNARNAH19RNARNARNAXIST
川崎病患儿急性期外周血Th9细胞与细胞因子IL-9的变化及临床意义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探讨辅助性T细胞9(Th9)及其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9(IL-9)在川崎病(KD)患儿急性期外周血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4月至2015年7月45例急性期川崎病患儿进行研究,并且对其进行恢复期随访;另取健康体检儿童45例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h9水平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IL-9水平。结果 KD患儿急性期Th9及IL-9水平明显高于恢复期和对照组(P<0.05);而恢复期患儿与对照组的Th9、IL-9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期的Th9与CRP、PCT、ESR、PLT及球蛋白水平呈正相关(r=0.324、0.402、0.382、0.467、0.386,均P<0.05),与血清白蛋白呈负相关(r=-0.306;P<0.05);IL-9水平与CRP、PCT、ESR、PLT、球蛋白水平呈正相关(r=0.365、0.456、0.403、0.423、0.453,均P<0.05),与血清白蛋白呈负相关(r=-0.343;P<0.05)。结论 KD患儿急性期外周血Th9细胞及其细胞因子IL-9水平明显升高,恢复期降至正常;且Th9表达及IL-9水平与急性期指标密切相关。推测Th9细胞与IL-9在KD的发病及转归过程起重要作用。
孙瑞丽朱淑霞张燕燕武艺飞王行健
关键词:川崎病白细胞介素-9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