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胡梅

作品数:4 被引量:14H指数:2
供职机构:湖北文理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预后
  • 2篇梗死
  • 1篇蛋白
  • 1篇蛋白治疗
  • 1篇丁苯
  • 1篇丁苯酞
  • 1篇丁苯酞软胶囊
  • 1篇毒性
  • 1篇依达拉奉
  • 1篇治疗恶性肿瘤
  • 1篇人血
  • 1篇人血白蛋白
  • 1篇溶栓
  • 1篇软胶囊
  • 1篇缺血
  • 1篇缺血半暗带
  • 1篇肿瘤
  • 1篇重症病毒性
  • 1篇重症病毒性脑...
  • 1篇卒中

机构

  • 4篇湖北文理学院

作者

  • 4篇胡梅
  • 2篇周宏斌
  • 1篇朱华云
  • 1篇尚芙蓉
  • 1篇邓文彬
  • 1篇郭艳华
  • 1篇肖娟
  • 1篇刘璇
  • 1篇常丽英
  • 1篇毛春
  • 1篇何小明

传媒

  • 1篇实用心脑肺血...
  • 1篇卒中与神经疾...
  • 1篇湖南中医药大...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17
  • 2篇2016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Th2细胞和细胞因子IL‑4作为脑卒中标志物的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Th2细胞和细胞因子IL‑4作为脑卒中标志物的应用,涉及生物技术领域。本发明研究结果表明Th2细胞百分比及其细胞因子IL‑4与脑卒中尤其是缺血性脑卒中具有明显的相关性,Th2细胞及其细胞因子IL‑4可以作为脑...
肖娟毛春王启荣何小明吕丹胡梅朱华云刘璇尚芙蓉郭艳华邓文彬钟银生
文献传递
甲泼尼龙联合人血白蛋白治疗重症病毒性脑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被引量:10
2016年
目的探讨甲泼尼龙联合人血白蛋白治疗重症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09年6月—2015年6月湖北文理学院附属襄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重症病毒性脑炎患者86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46例与对照组40例。两组患者均予以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予以地塞米松治疗,观察组患者予以甲泼尼龙联合人血白蛋白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发热、抽搐、意识障碍)消失时间、住院时间、精神好转时间、Barthel指数、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退热时间、抽搐消失时间、意识障碍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精神好转时间短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甲泼尼龙联合人血白蛋白可有效改善重症病毒性脑炎患者临床症状,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且安全性较高。
胡梅周宏斌
关键词:甲泼尼龙人血白蛋白
丁苯酞软胶囊联合依达拉奉改善后循环梗死缺血半暗带及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的疗效观察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探讨丁苯酞软胶囊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后循环梗死老年患者,对缺血半暗带以及临床神经功能改善的疗效观察.方法选择急性后循环梗死患者128 例(平均年龄〉60岁),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4例,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同时给予丁苯酞软胶囊及依达拉奉针治疗,通过磁共振技术比较两组14天后脑组织缺血半暗带的转归情况.同时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7天、14天 NIHSS和Barthel指数评分,观察两组临床神经功能有无统计学意义.纳入研究的患者自纳入后进行1 年随访评估并记录两组患者的主要脑血管事件. 结果治疗14天后观察组患者的缺血半暗带的转归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14天后观察组NIHSS评分较对照组有所下降, BI评分较对照组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软胶囊联合依达拉奉针治疗能显著促进后循环梗死老年患者缺血半暗带的转归,改善患者临床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胡梅周宏斌
关键词:丁苯酞软胶囊依达拉奉后循环梗死缺血半暗带
rt-PA静脉溶栓治疗恶性肿瘤合并脑梗死患者的临床预后及安全性研究
2024年
目的 观察rt-PA静脉溶栓治疗恶性肿瘤合并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预后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襄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rt-PA)静脉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54例;既往有恶性肿瘤史并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为A组;既往无恶性肿瘤并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为B组;记录2组患者溶栓后不同时间段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改良Rankin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DL)评分,并统计2组患者溶栓后7 d内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溶栓后第1、3、7 d A组与B组的NIHS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溶栓前、溶栓后第1、7 d A组与B组的改良Rankin评分、ADL评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A组与B组患者溶栓后7天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但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略高于B组。结论 与普通脑梗死患者比较,恶性肿瘤合并脑梗死患者的rt-PA静脉溶栓治疗具有相同的临床疗效和良好预后,虽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但出血风险增高。
王启荣常丽英魏玲莉胡梅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恶性肿瘤RT-PA静脉溶栓预后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