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青
- 作品数:5 被引量:21H指数:3
- 供职机构:苏州市吴江区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特点分析
- 2006年
- 杨小旺厉青薛寿儒陆耀军
-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中脑脑血管造影术
- 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及临床意义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 检测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并分析其与脑出血量、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56例急性脑出血患者根据脑出血量分为A组(脑出血量<20 ml,23例)、B组(脑出血量20~30 ml,18例)、C组(脑出血量>30 ml,15例);根据入院24 h内中国卒中量表(CSS)评分分为轻度组(1~15分,22例)、中度组(16~30分,20例)、重度组(31~45分,14例),分别于发病后24 h、48 h、72 h、7 d、14 d采血检测VEGF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C组血清VEGF水平在发病后24 h、48 h、72 h、7 d、14 d时均明显高于A组(P<0.01),在发病后24 h、48 h、72h、7 d时高于B组(P<0.01),而在发病后14 d时C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血清VEGF水平在发病后48 h、72 h、7 d、14 d时高于A组(P<0.05),而在发病后24 h时B组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血清VEGF水平在发病后24 h、48 h、72 h、7 d、14d时明显高于轻度组(P<0.01),在发病后24 h、48 h、72 h、7 d时高于中度组(P<0.01),而在发病后14 d时重度组与中度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组血清VEGF水平在发病后48 h、72 h、7 d、14 d时高于轻度组(P<0.05),而在发病后24 h时中度组与轻度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表明,脑出血量与入院时CSS评分呈正相关(r=0.916,P<0.05).结论 血清VEGF水平与脑出血量及病情严重程度有一定的关系.
- 徐元厉青徐志宏胡兰
- 关键词:脑出血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 颈部血管彩超联合头颅磁共振血管造影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诊断价值被引量:10
- 2014年
- 目的探讨颈部血管彩超联合头颅磁共振造影(MRA)对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脑血栓形成患者92例(A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37例(B组)及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C组),分别采用颈部血管彩超诊断;92例脑血栓形成患者中80例同时行头颅MRA检查。比较不同人群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及病变特点,比较两种诊断方法对颈内动脉闭塞诊断的吻合程度。结果颈部血管彩超检查结果表明,A、B组间粥样斑块形成、IMT厚度及软斑形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颈动脉粥样斑块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部血管彩超与头颅MRA对颈内动脉闭塞诊断的吻合率87.50%,对椎动脉闭塞诊断的吻合率75.00%,对轻度狭窄、中度狭窄及重度狭窄诊断的吻合率分别92.86%、94.12%及85.71%。结论颈部血管彩超可为ICVD病变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部位、管腔狭窄程度提供诊断依据,头颅MRA可进一步对颅内血管病变进行诊断,两者联合可更全面评价ICVD病变情况,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 厉青倪健强
-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颈部血管彩超颈动脉粥样硬化
- 一氧化氮在脑损伤中的作用被引量:6
- 2007年
- 厉青张正春
- 急性小脑梗死40例分析被引量:4
- 2009年
- 目的:探讨急性小脑梗死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小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0-70岁为该病的高发年龄段,主要表现为眩晕、共济失调。本组中18例经头颅CT确诊,另22例头颅MRI+DWI检查确诊。34例内科治疗,4例手术治疗后好转,2例死亡。结论:中老年患者表现为眩晕、共济失调要怀疑小脑梗死的可能,头颅MRI+DWI确诊该病优于CT,病情严重者应尽早外科治疗。
- 厉青徐元张正春
- 关键词: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