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电图
  • 5篇心电
  • 5篇心电图
  • 5篇心房
  • 5篇心房颤动
  • 5篇房颤
  • 3篇心室
  • 2篇动态心电图
  • 2篇心电图观察
  • 2篇心动过速
  • 2篇心房颤动患者
  • 2篇心律
  • 2篇心律失常
  • 2篇心室颤动
  • 2篇心血管
  • 2篇心血管病
  • 2篇心血管病学
  • 2篇血管
  • 2篇血管病
  • 2篇血管病学

机构

  • 10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北京市心肺血...

作者

  • 10篇徐霞
  • 5篇郭成军
  • 5篇张英川
  • 4篇马长生
  • 4篇刘冰
  • 3篇刘兴鹏
  • 3篇陈辉
  • 3篇刘小慧
  • 3篇裴莉
  • 2篇康俊萍
  • 2篇董建增
  • 2篇闫倩
  • 2篇郭晋萍
  • 2篇裴丽
  • 2篇杜昕
  • 1篇喻荣辉
  • 1篇陈晖
  • 1篇刘百球
  • 1篇梁翠
  • 1篇谢英

传媒

  • 3篇中国心脏起搏...
  • 2篇心肺血管病杂...
  • 1篇中华心律失常...
  • 1篇中华心血管病...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心血管病学进...
  • 1篇中华老年心脑...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7
  • 1篇2005
  • 2篇2004
  • 1篇2003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多层螺旋CT检查在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11年
多层螺旋CT检查在显示心脏结构方面具有显著的优越性,目前被广泛用于心脏病的诊断、随访及相关研究。在心房颤动的导管消融治疗方面,现阶段多层螺旋CT检查的作用主要包括:清晰显示左心房/肺静脉的三维解剖结构;术前探查有无左心耳血栓;左心房与食管空间解剖关系的评估;随访期肺静脉狭窄的诊断;以及探讨心房颤动的机制等。
徐霞刘兴鹏
关键词:心房颤动多层螺旋CT导管消融
早期他汀药物治疗与非缺血性扩张性心肌病患者病死率关系的研究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探讨早期脂溶性他汀药物(阿托伐他汀和辛伐他汀)治疗与非缺血性扩张性心肌病患者病死率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入选了2002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北京安贞医院住院治疗的非缺血性扩张性心肌病患者315例,比较患者初次入院期间应用他汀药物组(辛伐他汀20mg/d或阿托伐他汀10—20mg/d)和未应用他汀药物治疗组随访全因病死率,中位随访时间为45.1个月。结果他汀组58例,未用他汀组257例,单因素分析,应用他汀组随访病死率为17.2%,显著低于未应用他汀治疗组37.4%(P=0.003);心功能NYHACⅢ-Ⅳ患者中,他汀组的病死率为17.2%,非他汀组病死率高达47.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心功能NYHAⅠ-Ⅱ级患者中,两组随访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在校正了年龄、性别、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当前吸烟、血脂、左室射血分数、NYHA心功能分级及是否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其他利尿剂、地高辛和钙离子拮抗剂,总研究人群中他汀组的死亡相对危险度(RR)为0.352(95%CI 0.135~0.920,P=0.033),心功能NYHA Ⅲ~Ⅳ患者中他汀组的死亡RR为0.250(95%CI 0.081~0.778,P=0.017)。结论早期阿托伐他汀或辛伐他汀药物治疗与非缺血性扩张性心肌病患者的病死率降低密切相关,特别是中重度心功能不全患者的病死率降低,而这种相关是独立于他汀药物的降脂作用及ACEI、β受体阻滞剂等目前心衰治疗基石作用的。
黎旭刘兴鹏刘小慧杜昕康俊萍吕强王海云徐霞梁翠闫倩雷涛耿丽丽刘百球马长生
关键词:心肌病充血性充血性
心室颤动初始节律的动态心电图观察
2004年
  目的探讨心室颤动(简称室颤)初始心搏与室性早搏(简称室早)或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是否同源,为消融室颤提供基础数据.……
郭成军张英川刘冰郭晋萍徐霞裴莉陈辉
心室颤动初始节律的动态心电图观察被引量:24
2004年
目的 探讨心室颤动(室颤)初始心搏与室性早搏(室早)或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是否同源,为消融室颤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选择室颤高危患者记录动态心电图,比较室颤初始心搏与室早或室速各导联QTS形态的一致性,形态一致者起源点相同,作初步定位。结果 96例患者中,28例检出60例次室颤,55例次发作初始的3~53个心搏为有序的快速室速或扑动样节律,平均周长(185±36.4)ms。12例次自行终止,持续1.2-21.6(6±8.4)s;40例次电击终止;8例未终止死亡。1例次初先室颤,中转为室速,后又转为室颤。室颤自行终止与非自行终止者相比,初始节律的周长差异无显著性[(202±42.6)ms与(182±38.6)ms,P=0.066]。50例次室颤可见与其初始QRS形态一致的单发、成对室早或室速。48例次初始心搏为R-on-T。42例次初始QRS无伪差干扰,起源点呈聚集而非随机分布,18例次对应于右室前乳头肌区,6例次对应于右室流出道,11例次对应于左室前乳头肌区,7例次对应于左室后乳头肌区。9例多次室颤,7例有2-5种QRS形态。22例可见与室颤初始QRS态不同、未触发室颤的室早或室速。结论 室颤与某些室早或室速同源,起源点聚集分布,好发于乳头肌周围,以室早或室速起源为消融靶点有望消除室颤。自行终止的短阵室颤并不少见,及时识别有着生命攸关的临床意义。
郭成军张英川刘冰郭晋萍徐霞裴莉陈晖
关键词:心室颤动室速QRS室早乳头肌
美托洛尔对伴长RR间期的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的影响被引量:10
2012年
目的评价美托洛尔在伴长RR间期(RR间期>1.5 s)的持续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中应用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00例持续性房颤伴RR间期>1.5 s的患者,采用美托洛尔25 mg每日2次,治疗2周。观察治疗前后24 h和清醒状态时有RR间期≥2.5 s的患者比率,最长RR间期、平均心室率、最大心室率、最小心室率及心率变异性(HRV)的时域参数[24 h RR间期均值的标准差(SDNN)、相邻RR间期差值均方根(RMSSD)]和频域参数[高频(HF)、低频成分(LF)]。结果除3例自发转复为窦性心律,1例应用地高辛,1例失访外,最终入选95例。治疗后,最长RR间期从2 200±540(1 500~3 520)ms延长到2 400±490(1 510~3 560)ms(P<0.001);平均心室率、最大心室率、最小心室率均显著降低(79.78±13.31次/分vs 93.67±15.74次/分,151.82±25.08次/分vs 175.64±24.32次/分,40.78±9.79次/分vs 47.04±11.49次/分,P均<0.01);SDNN、RMSSD、HF和LF均显著增加(233.9±40.8 ms vs 209.7±54.2 ms,270.1±74.0 ms vs 240.2±40.8 ms,18 572.2±6 667.4 ms2 vs 13 997.0±5 491.3 ms2,11 373.7±4 486.6 ms2 vs 8 599.4±3 669.3 ms2,P均<0.01);全天有RR间期≥2.5s的患者,治疗前后无差异[36.8%(35/95)vs 28.4%(27/95),P>0.05];清醒状态有RR间期≥2.5 s的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无明显增多[8.4%(8/95)vs 6.3%(6/95),P>0.05]。无近似晕厥及晕厥等不良事件发生。结论对于有β受体阻滞剂适应证伴有长RR间期的持续性房颤患者,口服美托洛尔仍然是安全有效的。
崔晶董建增杜昕闫倩宁曼徐霞蒋晨曦康俊萍刘小慧马长生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持续性心房颤动长RR间期心室率控制美托洛尔
12导联动态心电图对室性心动过速起源点的定位分析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观察室性心动过速(VT)在自然状态下的发作情况,研究VT起源位点的分布规律。方法:对2934例心悸等不适症状患者行12导联动态心电图,连续记录24h或48h。对VT病例按其QRS波形态和持续时间进行分类,记录各部位发作例次和发作比例。对检出的VT病例依据体表心电图的VT起源点定位规律进行初步定位。结果:检出VT102例,总检出率3·74%。单形VT78例,占VT病例的76·4%,检出率2·65%,多形VT23例占22·55%,检出率0·78%,同一患者有2种或2种以上形态单形VT13例占12·6%,检出率0·44%,心室颤动1例占0·98%,检出率0·03%。单形VT初步定位右心室流出道1600例次占50·9%,前乳头肌50例次占1·6%,左心室流出道204例次占6·5%,前分支472例次占15·0%,中分支330例次占10·5%,后分支487例次占15·5%。结论:自然状态下的VT发作以单形为主,其次为多形VT,或同一患者有2种或2种以上形态的单形VT,较少检出心室颤动。VT起源部位为非随机分布,主要分布区域,依次为右心室流出道、左后分支、左前分支部位。对VT患者应用12导联动态心电图检查较3导联动态心电图检查可有效指导临床治疗。
刘冰张英川郭成军裴丽徐霞陈辉
关键词:心电描记术
Ebstein畸形伴宽QRS波心动过速的心电图分析被引量:2
2010年
宽QRS波心动过速常由室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伴束支传导阻滞或室内差异性传导,预激综合征伴心房颤动(房颤)、预激综合征逆向折返性心动过速等原因引起。体表心电图有时对诊断宽QRS心动过速较困难,必要时需要进一步做电生理检查方能诊断,
刘兰香王熙徐霞郭成军张英川
关键词:EBSTEIN畸形宽QRS波心电图分析心律失常
阵发性心房颤动发作前心律变化特点的分析被引量:1
2003年
王龙华谢英周玉杰徐霞裴莉
关键词:阵发性心房颤动动态心电图心律失常
左心房/肺静脉重构在孤立性心房颤动进展中的作用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 探讨孤立性心房颤动(房颤)进展过程中左心房/肺静脉重构的作用.方法 连续47例孤立性房颤患者在房颤心律下接受左心房/肺静脉CT检查,其中25例为阵发性房颤,22例为新发持续性房颤.通过对两组间有差异的CT指标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孤立性房颤进展的预测指标.结果 新发持续性房颤组的平均房颤持续时间为1~12(6.4±4.3)周.与阵发性房颤组比较,新发持续性房颤组呈现如下的左心房/肺静脉重构特征:(1)左心房非对称扩张;(2)左心房容积显著增大;(3)肺静脉开口扩张.经Logistic回归分析,左心房容积(P=0.003,OR=1.139,95%可信区间:1.046~1.240)是预测孤立性房颤进展最强的独立指标.左心房容积≥108 ml预测孤立性房颤由阵发性进展为持续性的敏感性为68.2%,特异性为88%.结论 孤立性房颤在由阵发性进展为持续性的过程中伴随有显著的左心房和肺静脉重构;左心房容积显著增加是该过程的独立预测指标.
徐霞刘兴鹏董建增喻荣辉汤日波龙德勇刘小慧马长生
关键词:心房颤动左心房肺静脉计算机断层显像
心房颤动患者RR长间期的分布规律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5
2007年
目的观察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时RR长间期的发作规律及射频消融术后的变化,探讨房颤RR长间期的临床意义。方法记录并分析持续性/永久性房颤患者动态心电图中RR长间期发生时间及次数,对因永久性房颤行环肺静脉电隔离(CPVA)术治疗者,观察其转复窦性心律后房室传导阻滞发生情况。结果205例患者中203例(99.02%)出现≥1.5s长间期,24:00时至凌晨04:00时出现次数最多,10:00时至12:00时次之。62例接受CPVA术的永久性房颤患者均伴长RR间期,全部成功终止房颤转复窦性心律,术后心电图示6例Ⅰ度房室传导阻滞(AVB)(9.7%),未发现Ⅱ度AVB,3例因窦房结功能障碍置入永久起搏器。结论持续性/永久性房颤患者常见≥1.5s的RR长间期,绝大多数并非病理性房室传导阻滞所致。
刘冰马长生郭成军徐霞裴丽陈辉张英川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心房颤动房室传导阻滞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