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婷

作品数:11 被引量:93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2篇专利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 1篇社会学

主题

  • 5篇疫苗
  • 5篇脊髓灰质炎
  • 4篇抗体
  • 4篇脊髓灰质炎减...
  • 4篇减毒活疫苗
  • 3篇病毒
  • 2篇滴度
  • 2篇毒素
  • 2篇取材
  • 2篇追溯
  • 2篇细胞
  • 2篇免疫
  • 2篇口服
  • 2篇口服脊髓灰质...
  • 2篇脊灰
  • 2篇脊髓灰质炎灭...
  • 2篇肝炎
  • 2篇白喉
  • 2篇白喉杆菌
  • 2篇白喉类毒素

机构

  • 11篇中国医学科学...
  • 2篇广西壮族自治...
  • 2篇杭州市妇产科...
  • 1篇云南农业大学

作者

  • 11篇赵婷
  • 9篇杨净思
  • 6篇李菁
  • 4篇杨晓蕾
  • 3篇李国良
  • 3篇梁疆莉
  • 3篇赵志梅
  • 3篇刘小畅
  • 2篇温嘉纳
  • 2篇蔡路奎
  • 2篇蒋蕊鞠
  • 2篇莫兆军
  • 2篇顾琴
  • 2篇高娜
  • 2篇李琦涵
  • 2篇王丽春
  • 2篇刘龙丁
  • 2篇马艳
  • 2篇黄腾
  • 2篇姬光

传媒

  • 4篇中国生物制品...
  • 1篇微生物学免疫...
  • 1篇中华疾病控制...
  • 1篇昆明医科大学...
  • 1篇预防医学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5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白喉杆菌的培养基组合及白喉类毒素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白喉杆菌的培养基组合及白喉类毒素的制备方法,属于微生物培养技术领域,培养基组合包括复苏培养基、传代培养基、产毒培养基以及Ⅰ号生长液、Ⅱ号生长液;白喉类毒素的制备方法包括复苏培养、传二代培养、传三代培养、产毒...
温嘉纳杨净思王虓宇梁疆莉廖宏玮姬光高娜顾琴蔡路奎马艳胡文著赵婷
壮族人群ERAP基因多态性与脊灰疫苗序贯免疫诱导的抗体应答的相关性分析
2023年
目的 分析内质网氨肽酶(endoplasmic reticulum aminopeptidases,ERAP)基因多态性与脊髓灰质炎疫苗序贯免疫诱导的中和抗体应答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43名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并完成2剂灭活脊髓灰质炎疫苗和1剂二价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疫苗接种的壮族受试者,检测免前和基础免疫28 d血清中Ⅰ、Ⅱ、Ⅲ型脊髓灰质炎中和抗体水平,采用TaqMan探针基因分型法对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进行分型。共选择8个SNP位点,6个ERAP1基因(rs27037、rs27044、rs30187、rs26618、rs26653、rs3734016)和2个ERAP2基因(rs2549782、rs2248374),计算各SNPs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分析各SNPs与各型抗体应答的相关性。结果 在Ⅰ型脊髓灰质炎抗体应答中,携带rs2549782-G和rs2248374-A等位基因个体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eometric mean titer,GMT)低于携带rs2549782-T和rs2248374-G等位基因个体[均为(11.590±1.979) vs (11.950±1.895),P=0.031];rs2549782基因型GT和rs2248374基因型AG诱导的中和抗体低于rs2549782基因型TT和rs2248374基因型GG[均为(11.741±0.141) vs (12.378±0.157),P=0.045]。结论 ERAP2基因多态性可能影响脊髓灰质炎疫苗诱导的抗体水平。
师雨晗李菁刘舒媛赵婷杨净思史荔梁疆莉
关键词:脊髓灰质炎疫苗抗体几何平均滴度
乙型肝炎表面抗体不同检测方法的比较与评价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electrochemiluminescence immunoassay,ECLIA)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对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epatitis B surface antibody,HBsAb)进行检测,对比分析两种检测方法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955份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已按国家免疫规划要求按时接种乙型肝炎疫苗(hepatitis B vaccine,HepB)的血清样本,分别采用ECLIA法和ELISA法检测HBsAb水平,检测前先对两种方法进行精确度、正确度和可报告范围(线性评价)验证,比较两种方法检测结果的差异。结果两种检测方法的精确度、正确度和可报告范围(线性评价)的验证结果均在可接受范围内。对于血清样本,两种检测方法的定性检测结果具有较强的一致性(Kappa系数为0.7878),而定量检测结果一致性较差(P<0.001)。结论在HBsAb定性检测上,两种方法检测结果无明显差异,但定量检测上却存在明显差异,ELISA法对于低水平抗体检测灵敏度不足,易造成检测结果为假阴性,而ECLIA法灵敏度更高、假阴性率更低、检测结果更可靠。
陈诗怡赵钰萍赵婷李菁施红媛李颖杨净思
关键词:乙型肝炎表面抗体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酶联免疫吸附法
婴儿脊灰母传抗体对Sabin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不同序贯免疫接种程序效果的影响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探讨婴儿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母传抗体对Sabin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Sabin inactivated poliovirus vaccine,s IPV)与不同剂型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oral poliovirus vaccine,OPV)采用不同序贯免疫程序接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柳州市600名2月龄无脊髓灰质炎疫苗免疫史的常住健康婴儿,分为6个序贯免疫组,其中1剂s IPV+2剂b OPV 2组:s IPV+2b OPV(糖丸)组、s IPV+2b OPV(液体)组;2剂s IPV+1剂b OPV 2组:2s IPV+b OPV(糖丸)组、2s IPV+b OPV(液体)组;2剂s IPV+1剂t OPV 2组:2s IPV+t OPV(糖丸)组,2s IPV+t OPV(液体)组。每组100人。按照0、28、56 d程序,分别在婴儿2、3、4月龄时接种相应疫苗。检测免前、全程免后28 d血清中脊灰中和抗体滴度,计算阳转率及GMT。结果 6个序贯免疫组免前各项指标分布均匀,各型脊灰抗体阳性率、抗体水平及分布均无明显差异。共有518例免前和免后配对血清抗体检测结果的研究对象进入免疫原性分析。s IPV+2b OPV组与2s IPV+b OPV组Ⅱ型抗体、2s IPV+t OPV(糖丸)组Ⅲ型抗体免前阴性和免前阳性者接种疫苗后阳转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s IPV+2b OPV(糖丸)组Ⅲ型抗体,2s IPV+b OPV(糖丸)组与2s IPV+b OPV(液体)组Ⅱ型抗体,2s IPV+t OPV(糖丸)组Ⅰ、Ⅱ型抗体的免前阳性与免前阴性者接种疫苗后的GM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s IPV+t OPV(糖丸)Ⅰ型抗体组与2s IPV+t OPV(液体)Ⅱ型抗体组中,免前8~<32、≥32两种滴度水平的免后GM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脊灰疫苗序贯免疫效果受脊灰母传抗体干扰。
刘小畅黄腾车艳春杨晓蕾李国良叶慧赵志梅蒋蕊鞠赵婷李菁王俊荣何俊辉杨净思莫兆军
关键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母传抗体
Sabin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与不同剂型Ⅰ型Ⅲ型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序贯接种的抗体滴度比较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比较Sabin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Sabin strain-based inactivated poliovirus vaccine,sIPV)与不同剂型Ⅰ型Ⅲ型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bivalent typesⅠand Ⅲoral poliovirus vaccine,bOPV)序贯接种的抗体滴度。方法选择柳州400名2月龄婴儿,按1∶1∶1∶1随机分为sIPV+2bOPV糖丸、sIPV+2bOPV液体、2sIPV+bOPV糖丸、2sIPV+bOPV液体4组,按0 d、28d、56 d免疫程序接种疫苗。检测免前、免后28 d脊灰中和抗体滴度。结果序贯程序相同时,1剂sIPV糖丸组与液体组免后Ⅰ型抗体滴度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 589,P=0. 010),Ⅱ型(Z=-0. 331,P=0. 741)和Ⅲ型(Z=-1. 556,P=0. 12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有P> 0. 05); 2剂sIPV糖丸组与液体组免后Ⅰ型(Z=-1. 249,P=0. 212)、Ⅱ型(Z=-1. 658,P=0. 097)和Ⅲ型(Z=-1. 436,P=0. 151)抗体滴度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有P> 0. 05)。剂型相同时,2剂sIPV组与1剂sIPV组各型抗体滴度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 <0. 05)(1剂sIPV液体组与2剂sIPV液体组:Ⅰ型:Z=-2. 766,P=0. 006;Ⅱ型:Z=-9. 137,P <0. 001;Ⅲ型:Z=-5. 529,P <0. 001。1剂sIPV糖丸组与2剂sIPV糖丸组:Ⅰ型:Z=-3. 748,P <0. 001;Ⅱ型:Z=-7. 660,P <0. 001;Ⅲ型:Z=-6. 030,P <0. 001)。结论 bOPV糖丸和液体剂型免疫效果相似,各地接种部门应结合疫苗效果、接种对象特征和人口密度,选择适宜剂型接种;如sIPV供应充足,建议优先选择2剂sIPV序贯程序完成脊灰基础免疫接种。
赵志梅黄腾李国良杨晓蕾蒋蕊鞠叶慧赵婷李菁刘小畅傅宇婷施红媛周海军莫兆军车艳春杨净思
关键词:脊髓灰质炎减毒疫苗剂型
双歧杆菌对Ⅰ+Ⅲ型二价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黏膜免疫的影响
2021年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对Ⅰ+Ⅲ型二价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减毒活疫苗(bivalent oral poliovirus vaccine,bOPV)黏膜免疫的影响。方法给脊灰受体转基因小鼠接种2剂bOPV,间隔28 d,试验组小鼠在每剂bOPV接种前7 d灌胃双歧杆菌,同时对照组小鼠喂PBS。每剂疫苗接种后第3和第7天采集当天小鼠粪便样本,测定其中脊灰特异的IgA水平和排毒水平。在bOPV接种后检测小鼠细胞因子分泌水平和肠道淋巴结的淋巴细胞分群。结果第1剂和第2剂bOPV接种后的第3天,试验组小鼠脊灰特异的黏膜IgA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且第1剂接种第3天,试验组小鼠IgA阳转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小鼠接种第1剂bOPV后第3天,Ⅰ型脊灰病毒排毒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小鼠在bOPV免疫后能激活更多的B淋巴细胞(P<0.000 1)和Th1通路的细胞因子IL-1、TNF-α(P<0.05)。结论双歧杆菌用于bOPV接种前可提高脊灰特异的黏膜免疫IgA分泌水平,且具有一定的减缓排毒作用。
赵婷施红媛李菁陈诗怡赵钰萍杨晓蕾李国良杨净思
关键词:双歧杆菌黏膜免疫免疫球蛋白A
中国居民病毒性肝炎流行趋势分析被引量:81
2018年
目的了解中国2004—2016年病毒性肝炎流行情况,为预防和控制病毒性肝炎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4—2016年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的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资料,对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情况及流行趋势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04—2016年我国共报告病毒性肝炎1 918.7万例,年均发病率为110.4/10万;共报告甲肝61.6万例,乙肝1 541.0万例,丙肝202.1万例,戊肝30.7万例,未分型肝炎73.3万例,年均发病率分别为3.6/10万、88.7/10万、11.5/10万、1.8/10万和4.3/10万。我国居民病毒性肝炎发病率呈小幅下降后走平趋势,但仍然处于高位;甲肝、乙肝、未分型肝炎发病率均呈逐年下降趋势,年均下降12.1%、2.5%和11.5%;丙肝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年均增长14.4%;戊肝发病率在较低水平波动。病毒性肝炎年均死亡率为0.67/100万,总体呈下降趋势。结论我国居民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整体下降,丙肝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刘小畅赵婷赵志梅王竞冬刘镓玮易文杨净思
关键词:病毒性肝炎发病率死亡率
人二倍体细胞对不同病毒感染过程的生物学效应比较分析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分析人二倍体细胞对不同病毒感染的生物学反应差异性及相关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用人类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71)和人单纯疱疹病毒1型(herpes simplex virus type 1,HSV-1)感染人二倍体细胞,光镜和电镜下观察感染细胞形态学特征;比较两种病毒在人二倍体细胞上的增殖动力学及两种病毒感染后细胞酶谱的变化;采用基因芯片检测两种病毒感染后人二倍体细胞基因反应的差异。结果感染细胞的光镜或电镜的超微结构观察均表现出许多相同的特点,包括细胞变圆、肿胀、折光性增强,以及细胞细微结构的受损,大多数细胞器的破坏等。两种病毒在人二倍体细胞上具有不同滴度峰值的增殖动力学过程;对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动力学改变趋势有不同影响,但对乳酸脱氢酶和琥珀酸脱氢酶动力学变化趋势无明显影响;两种病毒感染引起人二倍体细胞出现不同的基因反应,其中与信号转导及与天然免疫反应有关的mRNA转录效率具有一定的差异。结论人二倍体细胞对EV71、HSV-1感染过程表现不同的生物学效应。
王辉张莹刘龙丁廖芸王建斌胡雅洁王丽春赵婷王艳翠李琦涵
关键词:二倍体细胞肠道病毒71型单纯疱疹病毒1型酶谱
EV71通过呼吸道内皮细胞入侵感染恒河猴婴猴
肠道病毒71 型(EV71)是儿童手足口病(HFMD)的主要病原之一,近年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广泛流行。随着公众关注的增加,EV71 流行病学、病原学得以较为全面的研究,这些研究结果提示,EV71 在儿童群体中的感染及其...
赵婷张志晓张莹冯敏王丽春刘龙丁李琦涵
关键词:肠道病毒71型内皮细胞DC细胞
脊髓灰质炎病毒受体转基因小鼠接种Ⅰ+Ⅲ型二价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后的排毒规律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通过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病毒受体转基因小鼠动物模型,探讨接种Ⅰ+Ⅲ型二价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bivalent oral poliovirus vaccine,bOPV)后的排毒规律。方法以灌胃方式给脊灰受体转基因小鼠接种3剂bOPV,间隔28 d。每剂bOPV接种后第1、3、5、7天采集当天小鼠粪便样本,实时定量PCR检测每剂bOPV接种后的排毒量,ELISA法检测脊灰特异的肠道黏膜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 A,IgA)抗体水平,分析排毒与接种剂次、黏膜IgA水平的关系。将接种了bOPV后检测到排毒量高和排毒量低的两组小鼠分别与洁净小鼠共居,观察洁净小鼠接触后的排毒反应。结果随着接种bOPV剂次的增加,疫苗所引发的排毒量逐渐减少。第1剂bOPV接种后排毒量较高的个体在接种下一剂bOPV后的排毒量显著低于首剂排毒量低的个体(P<0.05)。第1剂bOPV接种后IgA呈阳性的个体在第1剂接种后的排毒量高于IgA呈阴性组,但第2剂接种后排毒量低于IgA呈阴性组。与高排毒组小鼠共居后,洁净小鼠发生排毒的机率显著高于与低排毒的小鼠共居的洁净小鼠(P<0.05),且Ⅲ型脊灰疫苗株比Ⅰ型引起洁净小鼠的排毒反应持续性更长。结论在脊灰消灭的最后阶段,预防脊灰流行的一个关键仍在于激发人群对抗脊灰病毒复制的黏膜免疫,减少排毒。增加bOPV接种剂次可减少后续个体接触脊灰病毒后的排毒概率。在b OPV接种后,需加强排毒检测和个人卫生管理,特别是首剂bOPV接种后。
赵婷施红媛李菁陈诗怡傅宇婷赵钰萍杨晓蕾杨净思
关键词:脊髓灰质炎排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