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左大镒

作品数:12 被引量:41H指数:4
供职机构:解放军第169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病理
  • 5篇病理学
  • 4篇肿瘤
  • 4篇慢性
  • 3篇临床病理
  • 3篇慢性末端回肠...
  • 3篇免疫
  • 3篇末端回肠
  • 3篇末端回肠炎
  • 3篇回肠炎
  • 3篇反流
  • 2篇叶状
  • 2篇叶状囊肉瘤
  • 2篇肉瘤
  • 2篇乳腺
  • 2篇乳腺叶状囊肉...
  • 2篇乳腺肿
  • 2篇乳腺肿瘤
  • 2篇组织化学
  • 2篇黏膜

机构

  • 7篇解放军169...
  • 3篇解放军第16...
  • 2篇北京大学
  • 2篇南华大学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解放军第15...

作者

  • 12篇左大镒
  • 7篇周国华
  • 5篇冷明芳
  • 4篇周红宇
  • 3篇戈立东
  • 2篇赵景涛
  • 2篇肖宝芝
  • 2篇李平
  • 2篇王宗保
  • 2篇龙远志
  • 1篇周红梅
  • 1篇陈叶青
  • 1篇戈立东
  • 1篇杨东山
  • 1篇王晟宏
  • 1篇吴端生
  • 1篇朱德为

传媒

  • 3篇中国内镜杂志
  • 2篇诊断病理学杂...
  • 2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肿瘤研究与临...
  • 1篇肿瘤学杂志
  • 1篇南华大学学报...
  • 1篇美国中华临床...
  • 1篇中南医学科学...

年份

  • 1篇2005
  • 2篇2004
  • 3篇2003
  • 2篇2001
  • 1篇2000
  • 1篇1998
  • 1篇1997
  • 1篇1989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异位胰的分型、诊断与治疗(附15例报告)
1989年
异位胰也称付胰或速走胰,是少见的先天性异常。我院从1978年初到1986年底收治6例,加外院送病检确诊9例,共15例,予以报告。临床资料本组15例异位胰,男9例,女6例。最小12岁,最大67岁,平均36.7岁,其中21~50岁12例,60岁以上2例。15例中5例临床症状为异位胰引起,其中2例胃窦胰以间歇性、发作性餐后腹痛伴呕吐就诊。1例、十二指肠异位胰表现为上消化道溃疡症状。
杨东山左大镒
关键词:上消化道溃疡先天性异常胃镜诊断胃次全切除术幽门梗阻溃疡型
乳腺叶状囊肉瘤22例临床病理分析
2003年
肖宝芝左大镒
关键词:乳腺肿瘤叶状囊肉瘤临床病理
回肠末端炎神经内分泌与免疫活性细胞的变化及其意义被引量:16
2000年
周国华左大镒周辉周红梅
关键词:神经内分泌免疫活性细胞
结肠回肠反流与末端回肠黏膜结肠化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4
2004年
目的探讨结肠回肠反流与末端回肠黏膜结肠化之关系。方法将慢性末端回肠炎30例,回盲部手术回肠结肠吻合32例,对照组35例三组进行内镜、病理学等方面的对比观察,分析两者的相关性。结果回盲瓣功能学观察:手术组、肠炎组、对照组回盲瓣功能异常分别为30,28和5例。内镜下改变:手术组和回肠炎组末端回肠黏膜变薄、绒毛结构不清、绒毛萎缩等,对照组变化不明显。病理学改变:手术组和回肠炎组末端回肠黏膜变薄、绒毛萎缩、绒毛间距增宽、微绒毛稀少、杯状细胞增多等变化,对照组变化不明显。随访时间:时间越长回肠末端黏膜结肠化越显著。结论结肠-回肠反流与末端回肠结肠化的相关,它可能是慢性末端回肠炎的发病基础。
周国华左大镒李平冷明芳周红宇
关键词:慢性末端回肠炎
大肠息肉、大肠癌的肠微生态变化及其意义探讨
1998年
多数学者认为,大肠癌大多数是由腺瘤演变而来的,腺瘤应视为癌前病变。但是,腺瘤是如何演变为癌的?目前仍不能确定,我院消化内科通过3年对大肠腺瘤性息肉、大肠癌及其正常组肠微生态变化对比分析,旨在探讨肠微生态变化在大肠息肉及大肠癌演变过程中的作用[1~3]...
周国华左大镒陈奉条陆秀荣
关键词:息肉大肠癌大肠肿瘤
慢性阑尾炎的临床内镜病理学特点及病因学探讨被引量:7
2003年
目的 探讨慢性阑尾炎的临床内镜病理学的特点及病因学。方法 :全部病例均进行临床内镜或手术及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 内镜组 1 5 2例和手术组 1 1 7例。 ( 1 )手术组发热、右下腹痛、单指性右下腹压痛较多见 ,而内镜组腹泻、便秘较多见。两组均有右下腹压痛 ,但内镜组单指压痛占34.87% ,手术组占 95 .73%。 ( 2 )内镜下慢性阑尾炎的特点为阑尾开口扩大且该处黏膜炎症及腔内有排泄物。 ( 3)慢性阑尾炎病理改变主要为炎症性变化。 ( 4 )治疗 :内镜下治疗优于口服法和静脉法 ,手术组疗效最好。结论 慢性阑尾炎有一定的临床内镜及病理学特征 ,它的发生可能与阑尾开口过大、阑尾的收缩功能减退、回盲部鞭虫寄生等有关。
周国华左大镒冷明芳周红宇戈立东陈叶青
关键词:慢性阑尾炎内镜病理学病因学
SD大鼠的回盲部抗反流机制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2003年
目的 探讨回盲部抗反流的机制。方法 取SD大鼠50只,均为雄性,体重250~300g,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进行末端回肠.盲肠侧侧吻合术和回肠末端手术缝线,2月后处死动物并取组织进行观察。结果 (1)实验组术后一般状况良好。(2)实验组细菌学检测:可见末端回肠管扩张、浆膜颜色灰暗、粘膜光滑、结构不清。(3)实验组病理组织学表现为粘膜糜烂、溃疡出血、炎性细胞浸润尤其是上皮间淋巴细胞浸润具有特征性。(4)电镜下观察:实验组可见绒毛变小、变短或脱落;微绒毛变短、分布不均匀;杯状细胞数目在非坏死区增多。结论 回盲部抗反流作用主要是回盲瓣的功能和回肠末端的清除功能。
周国华周红宇龙远志冷明芳左大镒戈立东吴端生王宗保赵景涛
关键词:回盲部抗反流SD大鼠回肠末端溃疡出血
结肠回肠反流与回肠黏膜结肠化相关性的实验研究被引量:4
2004年
目的探讨结肠回肠反流后回肠末端黏膜结肠化的机制.方法取SD大鼠60只,均为雄性,体重25¨3∞g,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进行末端回肠-盲肠侧侧吻合术或回肠末端手术缝线,2个月后处死动物并取组织进行观察.结果实验组术后一般状况良好.大体形态学观察:实验组回肠末端黏膜表现为绒毛萎缩、间距增宽、沟变浅、光滑性增强.病理组织学:实验组表现为黏膜绒毛萎缩、间距增宽、沟变浅、上皮细胞变短、杯状细胞增多.电镜观察:实验组可见绒毛变小、变短或脱落;微绒毛变短、分布不均匀;杯状细胞数目在非坏死区增多.结论结肠-回肠反流后可导致回肠末端黏膜结肠化的变化,它可能是慢性末端回肠炎的发病基础或前期表现.
周国华周红宇龙远志冷明芳左大镒戈立东赵景涛王宗保
关键词:慢性末端回肠炎
慢性末端回肠炎的免疫组织化学分析被引量:14
2001年
目的 :探讨慢性末端回肠炎 (CTI)发病时的神经、免疫、内分泌的变化。方法 :经临床、内镜、病理学确诊的CTI 32例 (男 19例 ,女 13例 )与同期检查末端粘膜正常者 30例 (男 19例 ,女 13例 )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对比分析。本研究选用NSE、嗜铬素A、S - 10 0蛋白等几种单抗。结果 :病理学检查 ,CTI有较多的淋巴滤泡 ,炎性细胞明显增多 ;CTI的NSE、嗜铬素A、S - 10 0蛋白明显增多 ;5 -羟色胺阳性细胞增多 ;CTI中IgG、IgM阳性细胞增多 ,IAG阳性细胞减少 ,CD4 5、CD2 0 阳性细胞增多。结论 :神经、免疫、内分泌在CTI发病时均有变化。
周国华左大镒李平冷明芳
关键词:慢性末端回肠炎免疫组织化学病理学内镜
子宫孤立性粒细胞肉瘤1例
2005年
王晟宏戈立东左大镒朱德为
关键词:病例报告病理学诊断急性髓系白血病化学治疗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