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顾永泉

作品数:7 被引量:11H指数:2
供职机构:苏州市立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急性
  • 4篇脑梗
  • 4篇脑梗死
  • 4篇脑梗死患者
  • 4篇急性脑梗死
  • 4篇急性脑梗死患...
  • 4篇梗死
  • 3篇外周
  • 3篇外周血
  • 3篇表达及意义
  • 2篇转归
  • 2篇祖细胞
  • 2篇细胞
  • 2篇流式细胞
  • 2篇流式细胞仪
  • 2篇内皮
  • 2篇内皮祖细胞
  • 1篇电图
  • 1篇多模式
  • 1篇血管

机构

  • 5篇苏州市立医院
  • 4篇苏州大学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四川大学华西...

作者

  • 7篇顾永泉
  • 3篇裴少芳
  • 3篇董万利
  • 2篇刘毅
  • 2篇金雪红
  • 1篇张红
  • 1篇肖其华
  • 1篇周华

传媒

  • 1篇吉林医学
  • 1篇中国血液流变...
  • 1篇中华脑血管病...
  • 1篇癫痫与神经电...

年份

  • 2篇2021
  • 1篇2017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脑电图检查在海绵状血管瘤所致癫癎定位评估中的应用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探讨脑海绵状血管瘤所致癫癎在术前脑电图(EEG)检查对于致癎灶定位的价值。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11年1月治疗的以癫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脑海绵状血管瘤患者资料20例。术前进行1至2周头皮视频脑电图(VEEG)监测,捕捉至少3次临床发作与其脑异常放电后进行手术,术中行皮层脑电图(ECoG)监测,严格根据癫癎手术要求进行定位评估,切除致癎灶,对EEG结果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癫癎发作完全消失(满意)12例,癫癎发作减少50%以上(良好)6例,效果差2例,无l例出现手术并发症。结论:对于以癫癎为主要表现的脑海绵状血管瘤手术切除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细致的EEG定位评估有利于提高疗效。
顾永泉肖其华刘毅董万利黄思庆
关键词:脑海绵状血管瘤手术
外周血CD133+细胞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研究外周静脉血CD133阳性(CD133+)细胞在急性脑梗死的表达情况,探讨CD133表达与脑梗死患者临床信息的相关性,评估CD133+在预测脑卒中高危因素中的价值。  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方法测定发病72h以内的急...
顾永泉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流式细胞仪内皮祖细胞
文献传递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栓负荷的影响因素及其与临床转归的相关性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回顾性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血栓负荷的影响因素,并评价血栓负荷与临床转归的关系。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收住于苏州市立医院北区神经内科的88例AIS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根据血栓负荷评分(CBS)将患者分为高血栓负荷组(0~6分)和低血栓负荷组(7~10分),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CBS的影响因素,记录患者的区域软脑膜侧支评分(rLMC)、影像学特征、临床结局,通过χ^(2)检验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血栓负荷和临床转归的关系及其预测价值。结果88例患者中高血栓负荷组36例(40.9%),低血栓负荷组52例(59.1%),单因素分析显示心房颤动史(33.3%vs 13.5%)、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11.0(6.5,17.5)分vs 9.5(5.5,14.0)分]、发病至CT血管造影和CT灌注成像检查时间[380(190,525)min vs 408(180,610)min]、核心梗死区体积[21.62(15.71,42.26)ml vs 11.18(6.18,14.30)ml]、rLMC[(8.36±2.90)分vs(16.85±1.46)分]在2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926,P=0.026;Z=3.682,P=0.031;Z=3.508,P=0.044;Z=3.115,P=0.039;t=-16.192,P<0.001),多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心房颤动史[优势比(OR)=1.944,95%可信区间(CI):1.101~2.431;P=0.022]、基线NIHSS评分高(OR=1.326,95%CI:1.036~1.696;P=0.025)、核心梗死区体积大(OR=1.120,95%CI:1.011~1.367;P=0.034)是高血栓负荷的独立危险因素,而rLMC高(OR=0.571,95%CI:0.372~0.801;P=0.016)是高血栓负荷的抑制性因素。低血栓负荷组的90 d恢复良好率明显高于高血栓负荷组(42.3%vs 16.7%,χ^(2)=4.947,P=0.026),脑出血转化率明显低于高血栓负荷组(1.9%vs 13.9%,χ^(2)=4.794,P=0.029),但2组的全因死亡率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CBS预测临床转归的曲线下面积为0.784(95%CI:0.606~0.862;P<0.001),最佳截断值为6.5分,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8.1%和69.4%。结论心房颤动史、基线NIHSS评分高、核心梗死区体积大是AIS高血栓负�
金雪红裴少芳张红姚潇涵顾永泉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栓负荷影响因素转归
银杏二萜内酯葡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和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研究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观察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diterpene ginkgolides meglumine injection,DGMI)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和认知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市立医院北区发病神经内科的16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n=111)为常规阿司匹林治疗,治疗组(n=57)在此基础上联合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治疗7 d,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7 d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评估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发生率,记录90 d时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评分,评估临床转归和认知功能。结果:治疗组END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90 d时两组临床转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oCA评分提示治疗组认知障碍率显著低于治疗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视空间/执行功能和延迟回忆能力优于对照组,MMSE子项评分显示治疗组的回忆能力优于对照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能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END发生率,并能改善患者的视空间/执行功能和回忆能力。
金雪红裴少芳顾永泉
关键词:早期神经功能恶化转归
急性脑梗死患者联合抗栓治疗与多模式头CT检查相关性
顾永泉
外周血CD133+细胞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
<正>目的研究外周静脉血CD133阳性(CD133+)细胞在急性脑梗死的表达,探讨CD133+表达与患者临床信息的相关性,评估CD133+在预测脑卒中高危因素中的价值。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发病72h以内的急性期脑梗死患...
董万利顾永泉
文献传递
外周血CD133+细胞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静脉血CD133+细胞的表达情况及其与神经功能缺损和梗死体积的相关性;评估CD133+在预测脑卒中高危因素中的价值。方法总检测90例样本,其中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脑梗死组),有脑血管危险因素但无脑梗死发生的住院患者30例(对照组)。以CD133+细胞作为内皮组细胞(EPC)标记,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发病72 h以内的EPC数量,并分别记录脑梗死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梗死病灶体积。根据TOAST病因分型将患者分为5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心源性栓塞型(CE)、小动脉闭塞型(SAA)、其他明确病因型(SOE)、不明原因型(SUE)。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患者外周血CD133+细胞百分比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脑梗死组患者外周CD133+细胞百分比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呈明显负相关(r=-0.787,P<0.01);与梗死病灶体积呈负相关(r=-0.746,P<0.01),脑梗死各病因分型的外周血CD133+细胞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SAA型中外周血CD133+细胞水平高于LAA型、CE型(P<0.01),LAA型与CE型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缺血急性期,患者外周血CD133+细胞水平明显降低,且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CD133+细胞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梗死灶体积有关。CD133+水平具有预测缺血性脑卒中神经功能损伤程度的价值。
顾永泉董万利周华刘毅裴少芳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流式细胞仪内皮祖细胞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