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艳杰

作品数:6 被引量:55H指数:5
供职机构:河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5篇小麦
  • 3篇有机肥
  • 3篇耕作
  • 2篇土壤
  • 2篇小麦冠层
  • 2篇麦田
  • 2篇麦田土壤
  • 2篇耕作方式
  • 2篇冠层
  • 2篇不同耕作
  • 1篇氮素
  • 1篇氮素吸收
  • 1篇氮素吸收效率
  • 1篇倒伏
  • 1篇冬小麦
  • 1篇冬小麦冠层
  • 1篇叶片
  • 1篇叶片水势
  • 1篇有机碳
  • 1篇有机碳库

机构

  • 6篇河南师范大学

作者

  • 6篇张黛静
  • 6篇李春喜
  • 6篇王艳杰
  • 4篇刘雪晴
  • 3篇马建辉
  • 3篇张艳艳
  • 3篇刘安琪
  • 1篇杨逗逗
  • 1篇郭雪妮

传媒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河南师范大学...
  • 1篇麦类作物学报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灌溉排水学报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年份

  • 1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耕层调控与有机肥处理下麦田土壤和小麦冠层结构特性及其相互关系被引量:15
2018年
本研究基于5年的耕作定位试验,设置深耕(DT)、深耕有机肥(DTF)、浅耕(ST)、浅耕有机肥(STF)、免耕(NT)和免耕有机肥(NTF)处理,以期通过改良耕层土壤结构,优化小麦冠层结构特性.结果表明:同一耕作处理下,增施有机肥可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孔隙度,提高20~40 cm土层2~5和0.25~2 mm粒级土壤团聚体含量,降低>5 mm粒级团聚体含量、>0.25 mm粒级团聚体的平均质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与其他处理相比,NTF处理改善了0~20 cm土层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DTF处理降低了40~60 cm土壤容重和>0.25 mm粒级机械团聚体的稳定性,增加了土壤透气性.花后各时期,有机肥处理的叶片角度指数降低,叶面积指数(LAI)和旗叶净光合速率(P _n)提高.STF处理的角度指数最低,DTF处理的P _n最高,显著大于其他处理.通径分析表明,自变量容重、孔隙度、>0.25 mm粒级团聚体的数量(R_0.25)和MWD对因变量角度指数、LAI和P _n的直接通径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0~20 cm土层,MWD值增大有利于P _n和LAI的提高;20~40 cm土层,土壤容重在一定范围内的增加可优化叶夹角,提高冠层透光率;40~60 cm土层,高的土壤容重和低的孔隙度限制了LAI和P _n的增加.综上,豫中补灌区增施有机肥下的深耕或浅耕处理有利于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通透性,优化冠层结构,提高冠层受光率、叶面积指数和光合速率.
张黛静张艳艳王艳杰陈倩青杨惠荔马建辉李春喜
关键词:有机肥小麦耕层结构冠层结构
微喷对冬小麦冠层微环境日变化及叶片水势的影响被引量:4
2017年
采用裂区试验,以矮抗58为试验材料,在前期滴灌控水处理下,探究了不同的微喷处理对冬小麦冠层微环境、叶片水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冬小麦灌浆后期微喷10 mm能显著降低冠层温度、二氧化碳摩尔分数,提高相对湿度、旗叶叶片水势。MW2处理(滴灌底墒水、拔节水和开花水,并在灌浆后期微喷10 mm)的产量、千粒质量最高,分别为6 952.39 kg/hm^2、45.44 g,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相关分析显示,产量与冠层温度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旗叶叶片水势极显著正相关、与冠层相对湿度显著正相关。可见,滴灌底墒水、拔节水和开花水,并在灌浆后期微喷10 mm,能够改善冬小麦冠层微环境,缓解空气高温对小麦的胁迫,显著提高千粒质量,增加产量。
杨逗逗张黛静王艳杰刘雪晴刘安琪陈倩青李春喜
关键词:冬小麦叶片水势
轻度干旱胁迫下黄淮麦区不同基因型小麦的响应分析被引量:15
2016年
黄淮麦区是我国小麦的主要生产区,而此地区小麦生长季降雨稀少,深受干旱的影响。为了解黄淮麦区不同基因型小麦的抗旱性差异,采用盆栽控水营造干旱胁迫环境,选取河南省大面积种植的23个小麦品种进行苗期试验。通过测定小麦的叶片脯氨酸含量、叶片相对含水量、净光合速率、根系长度、根系体积、根系表面积、根系活力、株高增长率等14项生理及形态指标,并运用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和聚类分析等多种统计方法对参试小麦品种的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在测定的14项指标中,株高、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及脯氨酸含量受干旱影响程度较大,其中脯氨酸含量的抗旱指数均大于1,且发现部分指标间存在一定的相关联性,不同指标对小麦的抗旱性反映存在差异。利用主成分分析,可将14个指标转化为6个相互独立的综合指标,其累计贡献率达到87.234%。依据抗旱性综合评价值(D)进行聚类分析,可将23个小麦品种分为3类:第1类,强抗旱型,包括豫麦49-198、浚晓9706、百农160、中麦895、鹤麦801等5个品种;第2类,中等抗旱型,包括众麦998、丰德存1号、矮抗58、周麦22等11个品种;第3类,弱抗旱型,包括华成3366、偃展4110、许科168、04中36等7个品种。
李春喜郭雪妮张黛静刘雪晴刘安琪王艳杰
关键词:小麦抗旱指标
不同耕作与培肥对小麦氮吸收效率、根效率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7
2018年
为了解不同耕作与培肥措施对小麦氮素吸收效率、根效率及产量的影响,在前5年定位试验基础上,以百农207为试验材料,采用二因素区组设计,设置深耕(DTF_0)、浅耕(STF_0)、免耕(NTF_0)、深耕有机肥(DTF_1)、浅耕有机肥(STF_1)和免耕有机肥(NTF_1)等6个处理.结果表明,0~20cm土层,浅耕有机肥处理下,全氮含量高于其他处理;40~60cm土层,免耕有机肥处理下,全氮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浅耕有机肥处理下叶片和穗部氮素积累量及植株氮素吸收效率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与其他处理相比,深耕有机肥处理下旗叶净光合速率和根效率最高,根系呼吸速率最低.浅耕有机肥处理下小麦产量最高.
张黛静王艳杰陈倩青张艳艳刘雪晴马建辉李春喜
关键词:小麦氮素吸收效率
不同耕作方式与增施有机肥对麦田土壤有机碳库及小麦产量的影响被引量:9
2019年
为了解不同耕作方式与增施有机肥对麦田土壤有机碳库及小麦产量的影响,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小麦产量,特设置本试验。在前6年定位试验基础上,以百农207为试验材料,采用二因素区组设计,设置深耕(DTF0)、浅耕(STF0)、免耕(NTF0)、深耕有机肥(DTF1)、浅耕有机肥(STF1)和免耕有机肥(NTF1)6个处理。结果表明,0~5cm土层,与其他处理相比,NTF1处理下土壤有机碳和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含量较高;5~20cm土层,STF1处理下土壤有机碳和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含量高于其他处理;40~60cm土层,NTF1处理下土壤有机碳和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均显著高于STF1与DTF1处理(P<0.05)。就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而言,DTF1处理下穗粒数、千粒质量和产量均最高。
张黛静王艳杰陈倩青杨雪倩宗洁静李春喜
关键词:耕作方式有机肥土壤有机碳库浅耕
耕作方式和有机肥对灌浆中后期小麦茎秆抗倒特性的影响被引量:6
2017年
为了解玉米秸秆还田下耕作方式与增施有机肥对小麦茎秆抗倒特性的调节作用,在前期定位试验的基础上,于2014-2015和2015-2016小麦生长季,选用百农207为材料,分析玉米秸秆全量粉碎还田条件下,不同耕作方式(深耕、浅耕、免耕)与增施有机肥相结合后小麦茎秆主要物理特性、抗倒性及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增施有机肥后小麦灌浆中后期的茎秆重心高度降低,茎秆鲜重、基部第二节间的茎壁粗度及茎壁厚度增加,抗折力增强,倒伏指数降低,抗倒性提高。两个年度的数据显示,小麦茎秆抗倒性均以深耕+有机肥处理效果最好,浅耕+有机肥处理次之;同时,深耕+有机肥处理(2014-2015)与浅耕+有机肥处理(2015-2016)产量较高。
张黛静张艳艳王艳杰刘雪晴刘安琪陈倩青马建辉李春喜
关键词:小麦耕作方式有机肥抗倒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