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汪玲

作品数:11 被引量:50H指数:5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苏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动脉
  • 4篇右锁骨
  • 4篇右锁骨下
  • 4篇锁骨
  • 4篇锁骨下动脉
  • 3篇动脉粥样硬化
  • 3篇造影术
  • 3篇冠状
  • 3篇冠状动脉
  • 3篇冠状动脉粥样...
  • 2篇低辐射
  • 2篇碘对比剂
  • 2篇动脉超声
  • 2篇影像
  • 2篇影像学
  • 2篇右锁骨下动脉
  • 2篇体层摄影
  • 2篇体层摄影术
  • 2篇团注法
  • 2篇内中膜

机构

  • 11篇苏州大学
  • 5篇宁波大学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作者

  • 11篇汪玲
  • 9篇胡春洪
  • 7篇李强
  • 4篇胡粟
  • 4篇包婕
  • 4篇俞明明
  • 3篇仲伟
  • 2篇李盛
  • 2篇郝光宇
  • 1篇许轶群
  • 1篇黄周
  • 1篇李建斌
  • 1篇李强
  • 1篇王海波
  • 1篇陈孟达

传媒

  • 4篇医学影像学杂...
  • 2篇中华放射医学...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年份

  • 8篇2017
  • 3篇2016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右锁骨下动脉内中膜厚度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以颈动脉球部内膜厚度为对照,评估右锁骨下动脉内膜厚度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sis disease,CAD)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临床确诊为CAD患者的冠脉CT血管造影(coronary artery CT angiography,CCTA)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的图像资料。CCTA病变程度使用Gensini积分法评估,颈部血管病变使用超声下血管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评估(测量点为双侧颈动脉球部和右锁骨下动脉起始部)。分析CAD患者颈动脉内膜增厚的发生率,并以颈动脉球部IMT值(取双侧平均值)为对照,评估右侧锁骨下动脉起始部IMT值与冠状动脉Genisini积分的相关性。结果所有患者均出现颈动脉球部IMT增厚,其中发生在右侧颈动脉球部43例,左侧40例,双侧40例。37例患者右侧锁骨下动脉起始端IMT增厚,IMT增厚的发生率颈动脉球部>右锁骨下动脉起端(分别为100%和90.70%),但IMT值与冠脉Gensini积分右锁骨下动脉>双侧颈动脉球部(r分别为0.83和0.67)。结论CAD患者的右锁骨下动脉IMT增厚发生率低于颈动脉球部,但其与冠脉Genisini积分有较高的相关性,高于颈动脉球部,右锁骨下动脉IMT是CAD较好的参考指标。
孙玲麟李强汪玲俞明明胡春洪
关键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右锁骨下动脉内中膜厚度
右锁骨下动脉超声联合血脂水平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分析右锁骨下动脉超声改变、血脂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CA)的相关性,探讨其联合应用预测CA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行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和右锁骨下-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的患者。以Gensini积分法计算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根据CCTA结果将患者分为冠状动脉正常组、轻度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冠状动脉重度狭窄组;以右锁骨下动脉起始部和颈总动脉分叉处超声下内-中膜厚度(IMT)评估颈部血管病变。对比右锁骨下动脉起始部、颈总动脉分叉处IMT与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的相关性,分析3组的血脂水平,评估右锁骨下动脉、颈动脉超声和血脂预测CA的效能。结果(1)右锁骨下动脉起始部IMT、颈总动脉分叉处IMT均与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前者相关性更高(r=0.636,P<0.01;r=0.462,P<0.01);右锁骨下动脉IMT预测CA的效能略高于颈总动脉分叉处IMT(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8.3%、64.5%;77.5%、60.0%);(2)轻度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冠状动脉重度狭窄组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和总胆固醇均高于冠状动脉正常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于冠状动脉正常组,且冠状动脉重度狭窄组与正常组的差异更明显,3组血浆指标中三酰甘油的差异相对较显著,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的相关性更显著(r=-0.151);(3)右锁骨下动脉起始部IMT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联合应用预测CA的效能显著高于单独预测(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1.0%,66.7%;78.3%,64.5%;64.5%,55.5%)。结论右锁骨下动脉IMT较颈总动脉分叉处IMT更有利于预测CA,右锁骨下动脉IMT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联合应用可提高预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
汪玲仲伟李强包婕胡粟胡春洪
关键词:锁骨下动脉颈总动脉冠状血管造影术
右锁骨下动脉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预测价值分析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评估右锁骨下动脉病变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coronary atherosclerosis,CA)的临床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9例行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oronary artery CT angiography,CCTA)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右锁骨下动脉、颈动脉超声检查资料。以Gensini积分法计算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以超声下右锁骨下动脉起始段及颈动脉分叉处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评估颈部血管病变。分析右锁骨下动脉起始段及双侧颈动脉分叉处IMT与冠状动脉Genisini积分的相关性,计算两者ROC曲线下面积,评估右锁骨下动脉病变预测CA的临床价值。结果 1)右锁骨下动脉起始段,颈动脉分叉处IMT积分与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呈正性相关,且前者高于后者(分别为r=0.627,P<0.01;r=0.439,P<0.01);2)右锁骨下动脉起始段IMT预测CA的效能高于颈总动脉分叉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9.2%、63.5%;77.3%、61.4%)。结论右锁骨下动脉的IMT程度对CA有重要预测价值。
汪玲李强仲伟仲伟胡粟
关键词:右锁骨下动脉内中膜厚度冠脉粥样硬化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双源CT低电压迭代重建联合分次注射法低辐射泌尿系造影的可行性研究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评估双源CT(DSCT)低电压迭代重建联合分次注射法(SBI)行CT泌尿系造影(CTU)的辐射剂量、图像质量和影像诊断准确率。方法连续80例临床初诊为泌尿道疾病而准备行CTU检查的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组。对照组40例采用常规注射,常规电压(120kV),滤波反投影法(filtered back—project,FBP)重建,试验组40例采用分次注射法,低电压扫描(80kV),正弦迭代重建(sinogram affirmed iterative reconstruction,SAFIRE),评估两组的有效剂量E、图像质量及影像诊断准确率。结果共77例患者顺利完成检查和图像评估,其中对照组39例,试验组38例。试验组的平均有效剂量E为(3.93±0.85)mSv,低于对照组的(26.68±4.07)rosy(t=-33.78,P〈0.05)。两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分别为(4.49±0.79)分和(4.39±1.53)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信噪比(SNR)为127.3±15.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09.6±1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9,P〈0.05),但对比噪声比(CNR)分别为100.84±12.92和108.96±14.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最终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4.62%和81.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源CT低电压扫描迭代重建联合分次注射法CTU检查可大幅度降低辐射剂量,但图像质量主观评分、CNR值和影像诊断准确率未受明显影响。
李强孙玲麟汪玲俞明明包婕郝光宇胡春洪
关键词:尿路造影术
血脂水平与右锁骨下动脉超声联合预测冠脉粥样硬化的临床价值
目的 观察血脂水平、右锁骨下动脉超声改变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探讨两者联合应用预测冠脉粥样硬化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5例同时行冠脉CTA及颈部血管(包括右锁骨下动脉)超声患者的临床影像资料.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将患...
汪玲胡春洪
关键词:血脂锁骨下动脉冠脉粥样硬化
四肢易复发性韧带样纤维瘤的MRI征象分析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分析四肢易复发性韧带样纤维瘤的MRI影像特征,提高对该病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18例四肢韧带样纤维瘤依据术后复发与否分为对照组(A组)和实验组(B组),A组11例术后未复发,B组7例术后复发,分析两组韧带样纤维瘤的术前MRI特征。分析指标包括:形态、最大横径、边界清晰度、瘤周水肿、信号均匀度、强化方式和周围侵润情况。结果 A、B两组平均横径分别为(3.9±0.70)cm和(5.7±0.99)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7;P=0.00)。A组中T2WI边界清晰8例(72.72%),边界模糊3例(27.28%),B组7例均显示边界模糊(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16,P=0.00)。瘤周水肿A组出现2例(18.18%),B组5例(7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10,P=0.02)。内部信号,A组不均匀4例(36.36%),B组6例(8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2,P=0.04)。强化方式:不均匀渐进性强化A组9例(81.82%),B组6例(85.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7,P=0.7)。周围组织侵润A组2例(18.18%),B组6例(8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9,P=0.00)。结论四肢易复发性韧带样纤维瘤的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最大横径超过5cm,边界模糊、瘤周出现水肿、周围组织浸润等MRI征象提示DTF术后易复发,临床上需特别重视。
兰朋训李强汪玲黄周李建斌俞明明王海波李盛
关键词:韧带样纤维瘤四肢复发磁共振成像
双源CT分次注射法低辐射CT泌尿道造影的可行性研究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探讨双源CT分次注射法联合迭代算法CT泌尿道造影的辐射剂量、图像质量。方法对58例初诊为泌尿道疾病而准备行CTU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扫描方式(120k V电压,平扫、皮质期、髓质期和排泄期扫描),滤波反投影法重建,B组为实验组,采用分次注射法,低电压扫描迭代算法重建,分析两组的辐射剂量、图像质量。结果共55例患者顺利完成检查(A组27例、B组28例),两组的平均总辐射剂量分为(27.18±5.26)m Sv和(3.85±0.91)m Sv,差别有明显统计学意义(t=-27.30;P=0.00),B组辐射剂量下降85.84%;A、B两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分别为(4.62±0.71)分和(4.35±1.15)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Z=-0.75;P=0.52);图像质量客观评分SNR和CNR分别为(115.33±18.12,123.25±21.03)和(105.45±19.25,109.96±21.55),差别无统计学意义(t=1.38,P=0.17;t=2.10,P=0.10)。结论双源CT分次注射法联合低电压扫描迭代重建CTU检查可大幅度降低该检查的辐射剂量,但图像质量未受明显影响。
孙玲麟李强汪玲许轶群俞明明李盛兰朋训陈孟达童竑章
关键词:迭代算法尿路造影术
CT检查中碘对比剂对DNA损伤的初步分析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 评估CT检查中碘对比剂对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DNA双链的影响。方法 采集2016年2至5月期间36名健康志愿者的外周静脉血(16 ml/人),将其平均分成4组8管,每组其中1管加入25 μl对比剂作为对照管。4组样本随机标记为A-D组,其中B、C、D组在相同CT辐射条件下辐射1、2、3次。实验室离心获取外周血淋巴细胞,荧光显微镜下计数每个淋巴细胞中γH2AX焦点数量。结果 A组中单纯加入碘对比剂后γH2AX焦点比基础焦点数量增加约82.9%[(0.064±0.025)和(0.035±0.010 )焦点/细胞)];随着CT辐射剂量增加,B-D组焦点损伤数量亦增加,且同组中加入对比剂的样本比单纯辐射损伤更多[B组:(1.217±0.158)和(0.774±0.258)焦点/细胞;C组:(2.128±0.185)和(1.569±0.201)焦点/细胞;D组:(3.812±0.490)和(2.938±0.480)焦点/细胞];在一定范围内,CT辐射剂量越大,碘对比剂放大辐射损伤效应越明显[B-D组两管焦点差值分别为(0.489±0.323)、(0.549±0.278)、(0.692±0.462)焦点/细胞]。结论 碘对比剂本身可能引起DNA双链断裂,在CT检查中碘对比剂的存在能够放大DNA损伤。
汪玲李强仲伟胡粟胡春洪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X线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影像学诊断与病理对照研究被引量:13
2016年
目的分析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的影像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IMT患者的临床、影像和病理资料,分析其影像表现特点及其与病理特征的联系。11例中9例行CT扫描(6例增强扫描),1例行CT增强扫描和MRI平扫,1例仅行MRI增强检查。结果 11例肿瘤均为单发,其中颈部2例,肺部2例,脾3例,肾、胃体、睾丸和下肢各1例;CT平扫表现为囊实性肿块3例,实性肿块7例。7例增强扫描呈均匀或不均匀轻中度到明显强化,3例呈环形渐进性强化,2例呈斑片状强化,1例均匀强化,1例无明确肿块,增强扫描见多发条形血管影;MRI T1WI以低信号为主混杂信号,T2WI为混杂略高信号;边界清晰。其中4例内见条形、结节状钙化,2例病灶周围见渗出。结论 IMT临床和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诊断困难,但肿瘤内钙化、瘤周渗出和环形渐进性强化方式可提示该病的诊断。
包婕李强胡粟汪玲胡春洪
关键词: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影像学病理学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管末端影像学定位标志及个体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 :评估不同人群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管末端位置的解剖定位及影响因素,提高置管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PICC置入患者的胸部CT资料,分别测量并记录上腔静脉-右心房连接点(CAJ)与右锁骨胸骨端、气管隆突的垂直距离(分别为A1、A2值)及其与胸椎椎体高度的比值(V1、V2),分析性别、年龄、身高和BMI等个体因素对上述各值的影响。结果:A1为(94.93±20.33)mm,V1为4.10±0.78。A2为(38.71±14.9)mm,V1为4.10±0.78,V2为1.70±0.60;性别间A1、A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年龄、身高对A1有显著影响,BMI对A1、A2值无显著影响,V1仅受年龄影响,而V2不受性别、年龄、身高、BMI等因素影响。结论:气管隆突可作为CAJ定位的可靠解剖标志,气管隆突下1.7个胸椎椎体位置为PICC管末端的合理位置。
包婕Syed Adnan Syed Mussaddique汪玲郝光宇胡春洪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