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郑洋

作品数:5 被引量:79H指数:4
供职机构:武汉市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卒中
  • 4篇脑卒中
  • 2篇卒中后
  • 2篇疗法
  • 2篇脑卒中后
  • 2篇脑卒中后疲劳
  • 1篇抑郁
  • 1篇抑郁障碍
  • 1篇音乐疗法
  • 1篇运动疗法
  • 1篇治疗脑卒中
  • 1篇上肢
  • 1篇上肢功能
  • 1篇上肢功能恢复
  • 1篇生活质量
  • 1篇双侧上肢
  • 1篇体外冲击波
  • 1篇强制性运动疗...
  • 1篇重复经颅磁刺...
  • 1篇注意网络

机构

  • 5篇武汉市第一医...

作者

  • 5篇郑洋
  • 3篇孙瑞
  • 3篇周芳
  • 2篇李洁
  • 2篇马艳
  • 1篇熊键
  • 1篇章志超
  • 1篇李进华
  • 1篇乔娜

传媒

  • 2篇中华物理医学...
  • 2篇神经损伤与功...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6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一种矫正效果好的足外翻及足内翻用矫正鞋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矫正鞋领域的一种矫正效果好的足外翻及足内翻用矫正鞋,包括鞋面,所述鞋面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鞋底,所述鞋底的顶部设置有位于鞋面内部的鞋垫,所述鞋底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的数量为两个,所述固定块的正面...
郑洋王博李洁郭凯贺涛朱元霄徐志鹏
文献传递
头针配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卒中后疲劳的疗效观察被引量:6
2022年
目的:观察头针配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卒中后疲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脑卒中后疲劳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2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及头针治疗,治疗组另给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所有治疗均1次/天,6天/周,持续8周。观察2组干预前后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疲劳严重程度量表(FSS)评分和改良版Barthel指数(MBI)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各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52%,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78%,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的FSS评分低于治疗前(均P<0.05),且治疗组的F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2组MBI评分高于治疗前(均P<0.05),且治疗组M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0)。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同时结合头针和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可有效缓解卒中后疲劳患者的相关症状。
李洁周芳郑洋孙瑞
关键词:脑卒中后疲劳重复经颅磁刺激
双侧上肢运动联合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被引量:27
2020年
目的 观察双侧上肢运动(BAT)联合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对恢复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恢复期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BAT组及观察组,每组30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包括关节活动度训练、Bobath治疗、手功能训练等;BAT组在此基础上辅以上肢双侧运动训练,观察组则在BAT组干预基础上辅以CIMT治疗,同时限制健侧上肢活动。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分别采用简式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上肢FMA)和Carroll上肢功能测试量表(UEFT)评估3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水平,同时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评估患者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情况。结果 经治疗6周后3组患者上肢FMA评分、UEFT评分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并且BAT组上肢FMA评分[(42.55±11.04)分]和UEFT评分[(76.11±8.89)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观察组上肢FMA评分[(57.64±10.57)分]、UEFT评分[(89.72±9.07)分]及MBI评分[(86.73±12.21)分]均显著优于BAT组及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AT疗法与CIMT疗法联用能进一步改善恢复期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提高其ADL能力,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肖府庭宋翼龙周芳郑洋朱元霄章志超
关键词:脑卒中上肢功能
呼吸肌训练联合音乐疗法对脑卒中后疲劳患者生活质量及运动功能的影响被引量:33
2016年
目的探讨呼吸肌训练联合音乐疗法对脑卒中后疲劳(PSF)患者生活质量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PSF患者9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人选标准的PSF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对照组仅接受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呼吸肌训练联合音乐疗法。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治疗后),采用36项简明健康问卷调查(SF-36)量表和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MA)评分对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估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sF-36量表的各维度评分以及FMA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SF-36量表的生理功能(PF)、生理职能(RP)、躯体疼痛(BP)、总体健康(GH)、活力(VT)、社会功能(sF)、情感职能(RE)和精神健康(MH)八个维度方面的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上述各维度评分l(39.20±7.31)、(55.65±16.12)、(63.12±10.23)、(40.97±18.26)、(58.32±7.58)、(67.82±12.23)、(68.35±19.81)和(54.99±8.53)分]提高较对照组[(35.02±6.23)、(50.32±15.03)、(60.79±14.13)、(36.75±15.74)、(51.O1±6.67)、(61.32±11.31)、(63.36±20.15)和(49.65±10.39)]更为明显(P〈0.01)。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FMA评分[上肢为(35.5±3.0)分)、下肢为(26.8±2.9)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上肢为(30.7±2.5)分)、下肢为(22.5±1.7)分],且组间差异有统计掌意义(P〈0.01)。结论呼吸肌训练联合音乐疗法有利于进一步提高PSF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运动能力。
马艳熊键孙瑞乔娜李进华郑洋周芳
关键词:呼吸肌训练音乐疗法脑卒中后疲劳
体外冲击波联合肌内效贴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3
2021年
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波联合肌内效贴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后肩痛患者90例,随机分为体外冲击波组、肌内效贴贴组及与联合治疗组,每组30例。3组均给予常规内科治疗与常规康复训练,肌内效贴组另进行肌内效贴贴扎治疗,冲击波组运用放散式体外冲击波治疗仪治疗,联合治疗组采取体外冲击波与肌内效贴联合治疗,疗程均为4周,治疗4周后评估3组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上肢部分(FMA-UE)评分、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评分、肩关节被动关节活动度(PROM)和临床疗效。结果:3组治疗前VAS、FMA、MAS评分及肩关节PRO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的VAS、FMA、MAS评分均低于其治疗前(P<0.05),联合治疗组的VAS、MAS评分低于体外冲击波组和肌内效贴组,FMA评分高于体外冲击波组和肌内效贴组(P<0.05)。治疗后3组的肩关节PROM均低于其治疗前(P<0.05),其中联合治疗组的肩关节PROM高于体外冲击波组和肌内效贴组,肌内效贴组的肩关节PROM低于体外冲击波组(P<0.05)。联合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体外冲击波组和肌内效贴组。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采取与肌内效贴联合冲击波治疗能有效减轻脑卒中后肩痛患者的疼痛,缓解上肢痉挛,改善肩关节活动度及运动功能。
孙瑞刘金明郑洋马艳陈永进任祥顺
关键词:抑郁障碍注意网络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