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一鸣
- 作品数:14 被引量:27H指数:3
-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教育厅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阿帕替尼联合替吉奥治疗口腔晚期恶性肿瘤初步报告
- 目的 :初步报告阿帕替尼联合替吉奥治疗15例口腔晚期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化疗方案为第1~14天口服40 mg/m2替吉奥胶囊(购自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早晚各1次,连用2周为1个周期。同时口服阿帕替...
- 谢卫红何巍韩新光李新明李文鹿李锐高宁董稳航赵军方孙明磊孙强刘一鸣方政
- 关键词:疗效
- 文献传递
- 血管吻合器用于游离组织瓣修复舌体缺损的回顾性研究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回顾性分析血管吻合器在游离组织瓣修复舌体缺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1~12月收治的88例游离皮瓣移植修复舌体缺损的病例,记录患者的临床信息、血管吻合情况与皮瓣移植并发症,应用口腔健康影响程度量表(OHIP-14)对患者术后6个月的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OHRQOL)进行评估。结果:88例中皮瓣动脉和静脉均采用吻合器吻合51例(57.95%),仅静脉采用吻合器吻合、动脉采用手工缝合37例(42.05%);吻合器的使用缩短了血管吻合时间;总体皮瓣移植成活率为100%;OHIP-14得分显示恢复较好的项目是社交障碍和残障,较差的是生理性疼痛和心理不适。结论:利用血管吻合器进行游离组织瓣修复舌体缺损的效果良好,能够提高患者的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
- 王玫月米洪燕刘孟哲刘一鸣孙晶晶李锐
- 关键词:吻合器游离皮瓣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
- 游离股前外侧皮瓣在口腔颌面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效果分析被引量:5
- 2016年
- 目的探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在口腔颌面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科2012年12月至2015年6月52例接受游离股前外侧皮瓣移植术的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对皮瓣移植成功率、移植方法及术后并发症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所有患者中舌/口底缺损最多,其次为上颌骨/腭部,颊部和皮肤。颈内静脉分支为最常使用的受区静脉,其次为颈外静脉和面静脉。受区吻合血管常用动脉选择为颌外动脉和甲状腺上动脉。皮瓣整体成功率为100%。3例发生了术后并发症(2例为术后静脉血栓,1例为术后术区出血),经过及时的处理,没有导致术后皮瓣完全坏死。所有患者术后基本恢复面部外形和口颌基本功能。结论应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移植修复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术后造成的组织缺损是一种理想的修复重建手段,值得推广应用。
- 李锐何巍刘一鸣李文鹿王茜付坤
- 关键词:游离股前外侧皮瓣口腔颌面部缺损
- 以咬合关系为导向的数字化种植导板在牙列缺损患者中的修复效果及对牙齿功能的影响
- 2024年
- 目的探讨以咬合关系为导向的数字化种植导板在牙列缺损患者中的修复效果及对牙齿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7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大学路口腔综合科收治的80例牙列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行传统种植修复治疗,观察组患者行以咬合关系为导向的数字化种植导板修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的修复效果、种植体位置偏差情况,以及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的牙齿功能、口腔健康状况(OHIP-14)评分、口腔种植满意度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修复总有效率为97.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的种植体根部偏差、顶部偏差、深度偏差、角度偏差分别为(0.55±0.16)mm、(0.50±0.13)mm、(0.45±0.11)mm、(0.14±0.05)mm,明显小于对照组的(0.73±0.20)mm、(0.68±0.17)mm、(0.60±0.14)mm、(0.20±0.07)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的牙齿咬合、咀嚼、吞咽、语言表达评分分别为(90.13±4.30)分、(85.21±3.81)分、(90.35±3.12)分、(86.30±4.46)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29±5.21)分、(76.34±4.70)分、(84.11±4.18)分、(80.17±5.0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的口腔疼痛、身体机能、心理状况、独立能力评分分别为(4.70±0.33)分、(3.65±0.31)分、(2.74±0.33)分、(6.46±0.31)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35±0.41)分、(4.12±0.49)分、(3.02±0.47)分、(6.97±0.4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自我评估修复效果、安全性满意度、生活质量满意度评分和总满意度评分分别为(4.51±0.21)分、(4.22±0.30)分、(4.34±0.27)分、(13.07±0.81)分,高于对照组的(3.96±0.43)分、(3.83±0.48)分、(3.79±0.50)分、(11.58±1.2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
- 李振强闭艳妲刘一鸣
- 关键词:咬合牙列缺损
- 颞下颌关节盘二期复位术
- 目的:探讨关节盘二期复位及核磁共振术中验证的意义。方法:2015.12-2017.10间,1例术后复发后再手术,7例均为手术失败再手术,其中5例采用磁共振手术室术中验证。7例二期术前开口度2.19cm较初次手术前2.80...
- 乔永明何巍刘一鸣李锐
- 文献传递
- 肿瘤坏死因子诱导基因-6对牙髓干细胞成牙分化的影响
- 2022年
-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诱导基因-6(TSG-6)对牙髓干细胞(DPSC)成牙能力的作用。方法:收集30颗无龋坏和炎症的完整智齿,取出牙冠部牙髓,使用改良组织块法对DPSC进行分离、培养。通过慢病毒感染对DPSC中TSG-6的表达进行增强(Ad-TSG-6-DPSC)和敲低(TSG-6-RNAi DPSC)。细胞分为正常组和增强组,炎症组和敲低组。正常组和增强组分别采用DPSC和Ad-TSG-6 DPSC,加入矿化诱导液培养。炎症组和敲低组分别采用DPSC和TSG-6-RNAi DPSC,加入含终浓度50μg/L TNF-α的矿化诱导液培养。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TSG-6、骨形态发生蛋白(BMP)-4、Smad1/5、牙本质基质蛋白(DMP)-1和牙本质涎磷蛋白(DSPP)蛋白的表达。将各组细胞分别与水凝胶组合,注射于裸鼠皮下进行异位成骨实验。取皮下异位组织行HE和MASSON染色,采用免疫组化检测组织中骨钙素(OCN)和骨桥蛋白(OPN)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增强组细胞BMP-4、Smad1/5、DSPP、DMP-1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与炎症组比较,敲低组细胞BMP-4、Smad1/5、DSPP、DMP-1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正常组和增强组裸鼠有皮下异位组织形成,正常组形成的皮下异位组织富含胶原纤维,增强组形成的皮下异位组织细胞十分密集,且胶原纤维含量较少;与正常组比较,增强组皮下异位组织中OCN和OPN蛋白的表达降低(P<0.05)。结论:TSG-6是DPSC成牙分化过程中的下调蛋白,降低TSG-6的表达可能提高DPSC在炎症环境中的成牙分化能力。
- 李锐王颖孙晶晶刘一鸣康鹏何巍
- 关键词:牙髓干细胞
- 198例老年颌面部骨折患者临床分析被引量:12
- 2018年
- 目的了解老年颌面部骨折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对2010年7月—2017年10月收治的198例老年颌面部骨折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创伤原因、骨折部位、合并伤、系统性疾病、治疗方法等临床特征。结果 198例老年颌面部骨折患者,男女比3.95︰1,平均年龄66.15岁;交通事故伤(78例,39.39%)、摔伤(49例,24.75%)、高坠伤(33例,16.67%)是老年人颌面部骨折的主要原因;下颌骨是最常见的骨折部位(120例);60例患者同时伴发颌面部以外的创伤,四肢损伤最多(28例);66例患有系统性疾病,最常见的是心血管疾病(50例)。198例患者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小型或微型接骨板切开复位坚强内固定。结论坠跌伤和交通事故伤是老年颌面部骨折的主要原因,应采取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措施。
- 龚玉萍李锐王颖康鹏蔡菁华刘一鸣甘抗
- 关键词:老年患者颌面部骨折
- EPO通过EphrinB2/EphB4信号通路对创伤性SD大鼠颞颌关节骨关节炎的治疗作用研究
- 研究目的:研究EPO能否通过EphrinB2/EphB4信号通路对SD大鼠创伤性骨关节炎具有一定治疗作用,并探讨其机制。研究方法:本试验采用SD大鼠建造颞颌关节骨关节炎模型,并分离、培养关节软骨细胞、软骨下骨成骨细胞和破...
- 刘一鸣何巍
- 关键词:骨关节炎
- 文献传递
- 狼疮肾炎合并肾脏血栓性微血管病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
- 2022年
- 目的探讨狼疮肾炎(lupus nephritis,LN)合并肾脏血栓性微血管病(thrombotic microangiopathy,TMA)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治疗措施及预后,为认识及诊治该类疾病提供更多临床数据。方法回顾性收集和分析2012年1月1日至2019年5月31日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肾活检确诊为LN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肾组织病理检查是否合并肾脏TMA分为肾脏TMA组和非肾脏TMA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肾病理检查、治疗措施及预后的差异。随访终点事件定义为复合终点,包括患者全因死亡、进入终末期肾病、估算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基线值的50%。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生存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方程法分析LN患者发生终点事件的危险因素。结果共1133例LN患者入选本研究,其中肾脏TMA组48例,非肾脏TMA组1085例。与非肾脏TMA组比较,肾脏TMA组患者合并高血压比例(χ^(2)=16.310,P<0.001)、基线血肌酐(Z=-6.918,P<0.001)、24 h尿蛋白量(Z=-2.232,P=0.026)较高;肾脏病理活动性指数(AI,Z=1.957,P=0.001)评分及慢性化指数(CI,Z=1.836,P=0.002)评分均较高;治疗上多采用激素冲击(P<0.001)、血浆置换(P<0.001)等治疗方案;平均治疗(12±2)个月后,患者完全缓解率较低(χ^(2)=10.455,P=0.001),治疗无反应率较高(χ^(2)=6.047,P=0.014),表现为更差的生存预后(Log-rank检验χ^(2)=26.490,P<0.001),且肾脏TMA是LN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HR=2.347,95%CI 1.210~4.553,P=0.012)。结论相比未合并肾脏TMA的LN患者,合并肾脏TMA的LN患者高血压比例、血肌酐、24 h尿蛋白量、AI及CI值较高,治疗反应性及肾脏预后较差。合并肾脏TMA是LN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 任晶晶黄博王旭童谢敏华朱雨泽郭浩楠王淑蕾王培恒刘一鸣刘迎春张军军
- 关键词:血栓性微血管病狼疮肾炎临床病理特点
- miR-126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3
- 2021年
- 目的:检测miR-126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中的表达,分析其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探讨其过表达对Tca8113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手术治疗的62例OSCC患者的癌及癌旁组织标本,以及人舌鳞癌细胞株Tca8113和人口腔角质细胞株HOK,用qPCR法检测癌组织及细胞中miR-126的表达,分析miR-126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利用脂质体转染技术,将miR-126 mimics、miR-NC质粒分别转染进Tca8113细胞,分别采用MTT法、流式细胞术及Trasnwell小室法检测细胞增殖、凋亡、迁移及侵袭能力,WB法检测凋亡、迁移和侵袭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miR-126在OSCC组织和Tca8113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癌旁组织和HOK细胞(均P<0.01)。miR-126表达与OSCC患者的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相关联(均P<0.05),miR-126高表达患者的总生存率显著高于低表达组(P<0.05)。转染miR-126 mimics后,Tca8113细胞的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明显降低(P<0.05或P<0.01),凋亡率明显升高(P<0.01);细胞中Bcl-2、N-cadherin和vimentin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均P<0.01),Bax和E-cadherin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均P<0.01)。结论:miR-126在OSCC组织及Tca8113细胞中低表达,上调miR-126可抑制Tca8113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并促进细胞凋亡。
- 高永强施鹏伟刘晓晓师文楷刘一鸣
- 关键词:口腔鳞状细胞癌TCA8113细胞增殖凋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