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于瑜

作品数:4 被引量:57H指数:4
供职机构:青岛市市立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3篇髋关节
  • 3篇髋关节置换
  • 3篇关节
  • 3篇关节置换
  • 2篇置换术
  • 2篇入路
  • 2篇头坏死
  • 2篇全髋
  • 2篇全髋关节
  • 2篇全髋关节置换
  • 2篇全髋关节置换...
  • 2篇髋关节置换术
  • 2篇坏死
  • 2篇骨头
  • 2篇骨头坏死
  • 2篇股骨
  • 2篇股骨头
  • 2篇股骨头坏死
  • 1篇性关节炎
  • 1篇血性

机构

  • 4篇青岛市市立医...
  • 1篇大连医科大学

作者

  • 4篇于瑜
  • 3篇张其亮
  • 2篇周健
  • 1篇李云
  • 1篇滕学仁
  • 1篇李雁
  • 1篇薛慧

传媒

  • 1篇中国骨与关节...
  • 1篇中华关节外科...
  • 1篇中国医学创新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2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6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不同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被引量:7
2021年
目的评估直接前入路与后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头坏死患者的临床效果差异。方法选择符合全髋关节置换指征的初次单侧Ficat分期Ⅲ、Ⅳ期股骨头坏死患者160例为研究对象,排除双侧手术、术前有髋部疾病及既往外伤史的患者,随机分为直接前入路组(DAA)和后侧入路组(PA),每组80例患者。分别按照不同入路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术后1年、2年对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情况、假体位置、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评分)、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简式36项健康调查问卷(SF-36)及关节遗忘指数等进行观察和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有128例患者获得超过2年随访。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两组患者的髋臼外翻角和前倾角、股骨偏心距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34、0.883、1.733,均为P>0.05;Fisher精确检验P=1.000);两组患者术后1年、2年的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309、2.965,均为P>0.05);术后1年DAA组的WOMAC评分(F=4.699,P=0.034)、身体成分摘要(PCS)(F=4.525,P=0.037)和心理成分摘要(MCS)评分(F=8.906,P=0.004)均显著优于PA组;两组患者术后2年的WOMAC评分、MCS和PC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349、2.608、0.513,均为P>0.05)。两组患者术后1年、2年的关节遗忘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832,P=0.032),DAA组的关节遗忘指数显著高于PA。结论DAA入路与PA入路比较,在术后并发症以及假体位置方面无差异,但在改善患者术后1年内功能恢复,尤其是主观感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术后2年,DAA组在自我感觉方面仍有优势,更长期的效果差异还需要进一步观察和更全面的评估。
张其亮于瑜周健滕学仁任国清
关键词:手术伤口股骨头坏死
直接前入路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早期疗效比较被引量:7
2020年
目的比较直接前入路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纳入自2018-01—2019-01完成的106例初次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55例行侧卧位直接前入路手术(直接前入路组),51例行侧卧位外侧入路手术(外侧入路组)。比较2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第1天血红蛋白下降值、术后至开始下床时间、住院时间,术后1、3、7 d疼痛VAS评分,以及术后1、3、6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 106例均获得6个月以上随访。与外侧入路组比较,直接前入路组切口长度更短,术后至开始下床时间与住院时间更短,术后1、3 d疼痛VAS评分更低,术后1、3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第1天血红蛋白下降值、术后7 d疼痛VAS评分、术后6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外侧入路手术比较,直接前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具有切口显露创伤小、术后疼痛轻、下床活动时间早、术后早期髋关节功能恢复更快的优点,尤其是在患者自我感觉恢复方面更具有优势。
张其亮于瑜任国清周健李云
关键词:股骨头坏死髋关节骨性关节炎全髋关节置换术外侧入路侧卧位
体外冲击波与注射皮质激素治疗足底筋膜炎:足底压力及步态分析比较被引量:18
2021年
背景:体外冲击波与皮质类固醇激素注射均可用于治疗足底筋膜炎,但未见以足底压力和步态分析方法比较两者疗效的研究。目的:通过足底压力及步态分析比较体外冲击波治疗和皮质类固醇激素注射治疗足底筋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单侧足底筋膜炎患者随机分为体外冲击波组和皮质类固醇组,各26例。体外冲击波组给予体外冲击波治疗5次,每次冲击2000次,频率5-10 Hz,治疗压力120-250 kPa,能流密度0.12-0.16 mJ/mm~2。皮质类固醇组给予2%利多卡因+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局部注射治疗1次。试验于2018-12-03经青岛市市立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2018临审字第048号。结果与结论:①所有52例患者均完成治疗并得到有效随访;②治疗前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治疗前2组患者目测类比评分、足底压力分布及步态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③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1 d、1个月和3个月时2组患者目测类比评分、足底压力分布及步态均出现明显改善;④治疗后1 d,与体外冲击波组相比,皮质类固醇组目测类比评分明显降低,双足压力差明显缩小,患足单支撑相以及健足步长/身高明显加大;治疗后1个月,2组患者目测类比评分、足底压力分布及步态接近;治疗后3个月,体外冲击波组在目测类比评分改善程度、双足压力差减小程度、患足单支撑相延长程度及健足步长/身高增长程度均明显优于皮质类固醇组;⑤结果说明,体外冲击波与皮质类固醇激素注射治疗后均能缓解足底筋膜炎患者的疼痛、改善患足的功能;皮质类固醇激素注射治疗起效迅速、疗程较短,在治疗后3个月疗效减弱;体外冲击波治疗起效较慢、疗程较长,在治疗后3个月疗效优于皮质类固醇激素注射治疗。
江海于瑜刘志成张其亮
关键词:足底筋膜炎体外冲击波治疗皮质类固醇激素激素足底压力步态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老年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护理中的应用被引量:25
2016年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老年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并评估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5年2月期间本院骨科病房收治的120例老年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快速康复外科组,每组各60例,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及快速康复护理,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住院时间、髋关节功能、再住院率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快速康复外科组患者的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后髋关节功能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及再住院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老年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外科护理中应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满意度,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髋关节功能的恢复,值得推广应用。
李雁于瑜薛慧
关键词:快速康复老年髋关节置换护理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