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少阳

作品数:5 被引量:36H指数:4
供职机构: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篇减压术
  • 3篇骨瓣
  • 3篇骨瓣减压
  • 3篇骨瓣减压术
  • 2篇硬膜
  • 2篇硬膜下
  • 2篇硬膜下积液
  • 2篇术后
  • 2篇重型
  • 2篇膜下
  • 2篇脑损伤
  • 2篇积液
  • 2篇大骨瓣
  • 2篇大骨瓣减压
  • 2篇大骨瓣减压术
  • 1篇独立危险因素
  • 1篇醒脑
  • 1篇醒脑静
  • 1篇醒脑静注射液
  • 1篇血肿

机构

  • 5篇台州市第一人...

作者

  • 5篇李春茂
  • 5篇牟朝晖
  • 5篇李少阳
  • 4篇李兴
  • 4篇沈国良
  • 3篇吴剑
  • 2篇陈敏江
  • 1篇洪卫文
  • 1篇黄至澄

传媒

  • 2篇中华创伤杂志
  • 1篇中国乡村医药
  • 1篇现代实用医学
  • 1篇中国毕业后医...

年份

  • 1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7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颅脑三维可视化系统结合CBL教学在神经外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探讨被引量:7
2019年
目的探讨利用3D Slicer软件构建颅脑三维可视化系统结合CBL教学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作用及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8月在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轮转的50名住院医师,随机分为对照组(24人)和实验组(26人),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结合CBL教学法进行培训,实验组在传统教学结合CBL教学基础上增加颅脑三维可视化系统内容,轮转结束后对两组住院医师进行出科考核和教学评价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颅脑三维可视化系统结合CBL教学组住院医师的理论考试得分及满意度调查问卷得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脑三维可视化系统结合CBL教学可明显提升教学效果和满意度,值得在基层教学医院推广。
李春茂李少阳洪卫文张礼均沈国良陈敏江牟朝晖
关键词:三维可视化神经外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去大骨瓣减压术后并发对侧硬膜下积液的治疗被引量:5
2017年
去大骨瓣减压术是治疗颅高压特别是已发生脑疝的颅高压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而去大骨瓣减压术是硬膜下积液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易并发对侧硬膜下积液。若处置不当,严重影响患者预后。
沈国良牟朝晖李春茂吴剑李兴李少阳潘婉婉
关键词:去大骨瓣减压术硬膜下积液术后并发独立危险因素颅高压
醒脑静注射液联合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效果观察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观察醒脑静注射液联合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效果。方法 58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9例。对照组予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醒脑静注射液。术后1个月采用格拉斯哥评分(GCS)评价患者的昏迷指数和预后。结果观察组痊愈率65.5%高于对照组的4 5.5%,颅内压恢复时间、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术后1个月GC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预后不良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略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醒脑静注射液联合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效果显著,还可改善预后,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李春茂李少阳李兴牟朝晖
关键词:醒脑静注射液标准大骨瓣减压术重型颅脑损伤
内镜下基底节区血肿清除术后血肿腔积液一例及相关文献综述被引量:2
2020年
1病例患者,男,48岁,因“突发意识不清2h”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病史5年,长期不规则服用降压药,具体用药不详,血压未监测。入院查体:T 36.5℃,呼吸频率(RR)20次/min,心率(HR)78次/min,血压(BP)153/102mmHg(1mmHg≈0.133 kPa)。昏迷评分(GCS)8分,双侧瞳孔直径0.3 cm,对光反射迟钝,颈软,刺痛右上肢定位,右下肢回缩,左侧肢体无明显活动,病理征阳性。头颅CT示右基底节区脑内血肿,血肿量约60 ml,中线左移10 mm。头颅CTA未见明显血管畸形(封四彩图5~6)。予急诊行内镜下经额中回入路基底节区血肿清除术+右侧脑室外引流术+颅内压监护术,手术顺利,术后意识转清,复查头颅CT脑内血肿清除干净(封四彩图7),予改善脑循环等治疗。
沈国良牟朝晖李兴吴剑李春茂李少阳
关键词:血肿量左侧肢体
去骨瓣减压术联合同侧脑室外引流术治疗重型创伤性脑损伤的疗效被引量:16
2019年
目的探讨联合去骨瓣减压术(DC)和同侧脑室外引流术(iEVD)治疗重型创伤性脑损伤(sTBI)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5年1月—2018年3月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54例sTBI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6例,女18例:年龄18~72岁[(51.8±15.4)岁]。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3~8分。27例采用DC治疗(DC组),其中男18例,女9例;年龄(50.1±2.9)岁。27例采用DC联合iEVD治疗(DC-iEVD组),其中男18例,女9例;年龄(53.4±3.1)岁。比较两组术后颅内压、术后2周并发症,采用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估术后3个月患者预后。结果患者均获随访2.5~4个月[(3.0±0.8)个月]。术后12,24 h两组颅内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48,60,72 h DC-iEVD组颅内压值低于DC组(P<0.05)。术后2周DC-iEVD组脑积水发生率为15%(4/27),DC组发生率为7%(2/2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DC-iEVD组硬膜下积液发生率为19%(5/27),小于DC组的44%(12/27)(P<0.05)。根据mRS,术后3个月DC-iEVD组预后良好率为63%(17/27),而DC组为44%(12/27),DC-iEVD组预后略优于DC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sTBI患者,联合使用DC和iEVD,可更好地控制颅内压,减少硬膜下积液的发生。
李少阳牟朝晖陈敏江黄至澄李兴沈国良吴剑李春茂
关键词:脑损伤引流术硬膜下积液脑积水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