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静

作品数:33 被引量:136H指数:6
供职机构: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6篇医药卫生
  • 2篇文化科学

主题

  • 7篇狼疮
  • 6篇红斑
  • 6篇红斑狼疮
  • 5篇系统性红斑
  • 5篇系统性红斑狼...
  • 4篇细胞
  • 4篇耐药
  • 4篇关节
  • 4篇红斑狼疮患者
  • 4篇病毒
  • 3篇药性分析
  • 3篇外周
  • 3篇系统性红斑狼...
  • 3篇耐药性
  • 3篇耐药性分析
  • 3篇骨代谢
  • 3篇关节炎
  • 3篇风湿
  • 3篇肝炎
  • 2篇代谢

机构

  • 28篇西安交通大学...
  • 4篇西安交通大学
  • 3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作者

  • 28篇王静
  • 10篇何岚
  • 7篇罗静
  • 5篇莫凌菲
  • 5篇吕晓虹
  • 5篇蒲丹
  • 4篇王妍华
  • 4篇曾晓艳
  • 4篇李芳
  • 4篇何英利
  • 4篇冯秀媛
  • 4篇张竞
  • 3篇张祎
  • 3篇刘哲
  • 3篇袁晶
  • 3篇李汉超
  • 3篇李雯
  • 3篇朱丽
  • 2篇陈天艳
  • 2篇刘锦锋

传媒

  • 7篇中华风湿病学...
  • 3篇西北药学杂志
  • 1篇中国骨质疏松...
  • 1篇河北医学
  • 1篇临床肝胆病杂...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中华传染病杂...
  • 1篇中国医学伦理...
  • 1篇华西医学
  • 1篇基础医学与临...
  • 1篇继续医学教育
  • 1篇山西医科大学...
  • 1篇实用心脑肺血...
  • 1篇中华肝脏病杂...
  • 1篇中国循证医学...
  • 1篇中国医学装备
  • 1篇教育教学论坛
  • 1篇实用妇科内分...
  • 1篇临床医学研究...
  • 1篇陆军军医大学...

年份

  • 2篇2025
  • 6篇2024
  • 4篇2023
  • 4篇2022
  • 3篇2021
  • 3篇2020
  • 3篇2019
  • 3篇2018
3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比例悬浮红细胞及新鲜冰冻血浆对急性创伤大量输血患者凝血纤溶功能、预后的影响
2024年
目的探讨不同比例悬浮红细胞(SRBC)及新鲜冰冻血浆(FFP)对急性创伤大量输血患者凝血纤溶功能、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我科收治的100例急性创伤大量输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输入SRBC及FFP的比例不同将其分为A组和B组,各50例。A组SRBC∶FFP为1∶1,B组SRBC∶FFP为2∶1。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输血后,A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短于B组,纤维蛋白原(FIB)水平高于B组(P<0.05)。输血后,A组的蛋白C(PC)、D-二聚体(D-D)水平高于B组(P<0.05);输血后,两组的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的输血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A组的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OFA)评分低于B组(P<0.05);两组的住院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SRBC∶FFP按1∶1的比例输注可更好地维持急性创伤大量输血患者的凝血纤溶功能,改善预后,且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王静宋进进
关键词:急性创伤悬浮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凝血纤溶功能预后
类风湿关节炎外周血中记忆B细胞比例与骨侵蚀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索RA患者外周血记忆B细胞分布特征及其分布和骨侵蚀的关系,进一步了解B细胞在RA发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200例RA患者和50名健康对照外周血的B细胞亚群分布,根据表面标记将B细胞分为CD19+CD27+IgD-转换后记忆B细胞、CD19+CD27+IgD+转换前记忆B细胞、CD19+CD27-lgD-双阴记忆B细胞和CD19+CD27-IgD+幼稚B细胞,分析RA中B细胞亚群的分布特征,以及不同疾病活动度、病程及治疗下B细胞亚群分布的改变。根据关节超声结果将RA患者分为无骨侵蚀、手骨侵蚀、膝骨侵蚀及手和膝均骨侵蚀4组,分析B细胞各亚群分布、自身抗体和RA骨侵蚀的关系。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及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多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检验,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①RA患者外周血中转换前记忆B细胞[(9.5±6.7)%]的比例低于健康对照[(12.1±4.7)%](t=2.46,P=0.015),而双阴记忆B细胞[(3.8±2.5)%]的比例高于健康对照[(2.7±1.3)%](t=-4.74,P<0.001)。②相比于疾病缓解组RA患者,中度活动组[(8.4±4.7)%与(12.4±7.5)%,t=3.13,P=0.001]和重度活动组[(7.8±7.6)%与(12.4±7.5)%,t=3.00,P=0.003]RA患者转化前记忆B细胞均降低,而重度活动组RA患者幼稚B细胞比例升高[(70.3±15.0)%与(63.9±14.6)%,t=-2.15,P=0.034]。不同病程的RA患者B细胞亚群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接受激素治疗的RA患者总B细胞[(4.8±2.9)%与(7.2±4.1)%,t=-3.24,P=0.001]、转化前记忆B细胞[(7.6±4.3)%与(10.0±7.1)%,t=-2.63,P=0.010]显著低于未接受激素治疗患者,而双阴记忆B细胞[(4.9±3.0)%与(3.6±2.3)%,t=-2.79,P=0.006]显著高于未接受激素治疗患者。④相比于无骨侵蚀组RA患者,手和膝均骨侵蚀组的RA患者外周血中转换前记忆B细胞[6.8%(2.5%,9.5%)与9.7%(5.5%,17.5%),Z=-2.12,P=0.034]比例显著降低。相比于无骨侵蚀组RA患者,双阴记忆B细胞在膝骨侵蚀组RA
朱丽胡楠王静冯秀媛罗静王妍华吕晓红蒲丹何岚
关键词:骨侵蚀
SLE患者疾病应对方式对遵医行为、抑郁的影响及人文关怀策略被引量:4
2020年
为了明确SLE患者疾病应对方式对遵医行为及抑郁的影响及采取干预措施,对患者的疾病应对方式、遵医行为、抑郁情绪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SLE患者与一般住院患者比较更倾向于采取回避和屈服的方式来应对疾病,女性SLE患者较男性患者更易向疾病屈服;44.50%的SLE患者中存在抑郁情绪;疾病应对方式能影响SLE患者的遵医行为和抑郁情绪,积极面对疾病能提升患者遵医行为,减少抑郁情绪。因此,建议临床医护人员关注SLE患者疾病应对方式,采取积极的人文关怀措施,引导和鼓励患者以积极方式应对疾病,以良好的情绪配合治疗和护理,提高患者遵医行为,减少抑郁情绪,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李欣王静张乐李娜
关键词:SLE遵医行为抑郁
炙甘草汤联合黄连温胆汤加味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后遗症期患者的临床疗效被引量:14
2018年
目的观察炙甘草汤联合黄连温胆汤加味治疗病毒性心肌炎(VMC)后遗症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4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VMC后遗症期患者8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曲美他嗪和辅酶Q10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炙甘草汤联合黄连温胆汤加味治疗;4周为1个疗程,两组患者均治疗2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治疗1个疗程及2个疗程后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清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主症总评分、次症总评分及中医证候总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主症总评分、次症总评分及中医证候总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1个疗程及2个疗程后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LDH、CK、CK-M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LDH、CK、CK-MB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炙甘草汤联合黄连温胆汤加味治疗能有效改善VMC后遗症期患者中医证候,减轻心肌损伤,且安全性较高。
马侗王静冯永刚田会萍
关键词:病毒性心肌炎后遗症期炙甘草汤黄连温胆汤
近5年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被引量:14
2019年
目的探讨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现状,为医院感染控制和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2013~2017年门诊及住院患者送检标本中的病原菌进行培养、分离及鉴定,采用纸片扩散法、E-test法或全自动细菌分析仪测定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共分离出3930株铜绿假单胞菌,占所有病原菌的7.59%,占革兰阴性菌的12.93%;铜绿假单胞菌主要分离自痰液(52.72%)、引流液(10.59%)、分泌物(10.46%)、尿液(7.43%)、胆汁(7.40%)及全血(6.18%)。标本来源科室前3位为肝胆外科(22.19%)、中心ICU(12.26%)和神经外科(11.02%)。11种常用抗菌药物耐药性监测结果显示耐药率为: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和氨曲南高于30%;哌拉西林和头孢他啶高于20%;庆大霉素、头孢吡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低于20%;阿米卡星低于10%。结论铜绿假单胞菌仍为医院感染的主要非发酵革兰阴性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率与全国最高水平相近,应加强抗菌药物规范化管理,减少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使用,降低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率。
李芳张祎王静李雅丽雷金娥陈葳王军阳曾晓艳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抗生素耐药性
系统性红斑狼疮首年髋关节骨流失率与股骨头坏死关系研究
2024年
目的探索继发股骨头坏死(ONFH)的SLE患者初诊时、1年后复诊及末次就诊时骨密度减少的变化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的107例SLE患者,其中23例发生ONFH的患者纳入坏死组,84例未发生ONFH患者纳入非坏死组。收集2组患者初次诊断SLE时腰椎、髋部的骨密度数据,运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SM)法对坏死组和非坏死组患者进行1∶2匹配(20例和40例),使组间一般人口学特征、BMI、SLEDAI、初始激素用量和初始腰椎及髋部骨密度均衡。收集2组患者1年后复诊及末次就诊复查的腰椎/髋部骨密度(BMD)数据,比较初诊第1年的腰椎/髋部骨密度减低值、减低比例;比较全观察期腰椎/髋部骨密度减低值、减低速率。对107例SLE患者以logistic回归分析验证上述骨密度参数与ONFH的相关性,通过ROC曲线确定参数对ONFH判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ONFH组的SLE患者髋部BMD在SLE确诊第1年降低了6.83%,高于非坏死组[(-6.828±6.212)%和(0.753±2.058)%,t=5.31,P<0.001];logistics回归分析提示第1年髋部BMD下降率增加了ONFH的发生风险[OR(95%CI)=12.346(3.106,47.619),χ^(2)=12.76,P<0.001];1年期髋部骨密度下降率用于预测ONFH的曲线下面积(AUC)最大,最佳预测界值0.92%,对应的灵敏度为92.9%,特异度为91.3%。结论SLE患者初诊后第1年髋部骨流失率与ONFH风险正相关,流失率大于0.92%提示ONFH风险升高。
王沛罗静宁琼琼黄婧王静
关键词:股骨头坏死骨密度
2017~2018年我院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病原谱及药敏性分析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了解我院2017~2019年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病原谱及药敏情况,为临床真菌感染提供病原学诊断和合理应用抗真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对门诊及住院患者送检标本进行真菌培养、分离及鉴定,采用微量稀释法(ATB Fungus 3)进行药敏试验,检测假丝酵母菌属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共分离出2862株真菌,包括假丝酵母菌属2440株(85.3%),曲霉菌属346株(12.1%),酵母属40株(1.4%),隐球菌属19株(0.7%)和毛霉菌科4株(0.1%)。侵袭性真菌感染以假丝酵母菌属为主,其中白色假丝酵母菌比例最高,占比为56.6%(1619/2862)。送检标本最多为痰液,其他依次为尿液、引流液、粪便、分泌物、胆汁和全血。真菌感染科室分布以肝胆外科、呼吸内科、感染科和重症医学科为主,占47.3%。真菌感染男性和女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年龄的增长,真菌感染的概率逐渐增加。药敏结果显示,假丝酵母菌属对抗真菌药物敏感性均较高,对两性霉素B最为敏感,敏感率为100%,对伊曲康唑的敏感性最低,平均敏感率为77.9%。结论近3年来我院真菌感染主要为假丝酵母菌属,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最多的感染部位为呼吸系统;年龄越大,真菌感染的概率越大。假丝酵母菌属对抗真菌药物敏感性均较高,对两性霉素B最为敏感。
李芳王静李雯袁晶刘哲张祎曾晓艳
关键词:侵袭性真菌病原谱药敏试验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态分析
2022年
目的探讨SLE对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状态的影响,为明确自身免疫与感染的关系提供数据。方法连续筛选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SLE患者,调查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及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HBcAb)阳性率。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按1∶4纳入与HBsAg阳性SLE患者性别、年龄匹配的一般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用χ^(2)检验比较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阳性率的差异,配对t检验或秩和检验比较HBV-DNA载量及HBsAg滴度的差异。结果SLE患者的HBsAg阳性率为2.2%(27/1227),低于2006年我国第二次全国流调中一般人群HBsAg流行率7.2%,但HBcAb阳性率与我国一般人群差异不大[33.9%(416/1227)和34.1%]。SLE患者与匹配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相比,HBeAg阳性率[37.0%(10/27)和58.3%(63/108),χ^(2)=3.94,P=0.047]、HBV-DNA载量[0(0,3.7)lg U/ml和4.8(2.2,3.7)lg U/ml,Z=-5.37,P<0.001]及HBsAg滴度[(2.0±1.5)lg U/ml和(3.3±1.1)lg U/ml,t=-4.26,P<0.001]均更低。结论SLE患者的HBV感染状态不同一般慢乙型肝炎患者,更倾向于HBV的控制。
张靖婧贾悦莫凌菲王妍华罗静胡楠何岚王静
关键词:红斑狼疮乙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乙型肝炎抗体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唾液胱抑素D水平与唾液腺损伤的相关性分析
2024年
目的探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 gren syndrome,pSS)患者唾液胱抑素D水平与唾液腺损伤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22年9月1日至2023年6月30日就诊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pSS组患者51例及年龄、性别匹配的来院健康体检对照组人员51例。检测唾液中胱抑素D水平,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评估两组胱抑素D水平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评估pSS组胱抑素D与临床指标的关系。结果pSS组唾液中胱抑素D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206.55±108.11 vs 374.32±172.24 pg/mL,P<0.01)。pSS患者胱抑素D水平与其静态唾液流率(r=0.433,P=0.002)及动态唾液流率(r=0.363,P=0.009)呈正相关。高唾液腺超声检查评分的pSS患者唾液胱抑素D水平明显低于低评分患者(腮腺:160.75±85.56 vs 290.53±95.17 pg/mL,P<0.01;颌下腺:157.76±87.59 vs 276.25±97.06 pg/mL,P<0.01)。pSS患者胱抑素D水平与外周血IL-6水平(r=-0.453,P=0.001)及CD4+T细胞计数(r=-0.396,P=0.005)呈负相关。结论pSS患者唾液胱抑素D水平可作为反映唾液腺损伤的指标。
王静李飞黄毅莫凌菲李汉超潘盈冯秀媛刘新毅李园园
关键词:原发性干燥综合征
三七皂苷R1对小鼠颞下颌关节疼痛和肠道菌群的影响
2025年
目的 探讨三七皂苷R1(NGR1)对小鼠颞下颌关节疼痛(TMJP)的缓解作用及机制,分析NGR1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将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5组(n=12):假手术组、TMJP组、12.5NGR1组、25NGR1组和50NGR1组。假手术组小鼠双侧颞下颌关节(TMJ)腔内注射10μL生理盐水,其他组小鼠双侧TMJ腔内注射完全弗氏佐剂(5 mg/mL)诱导TMJP小鼠模型。注射完成后1 h,12.5NGR1组、25NGR1组和50NGR1组小鼠分别腹腔注射12.5,25,50 mg/kg的NGR1,其他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每天注射1次,连续4 d。给药结束后24 h,测定小鼠面部机械刺激疼痛阈值。HE染色观察颞下颌关节软骨组织形态,甲苯胺蓝(TB)染色检测颞下颌关节软骨组织蛋白聚糖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颞下颌关节软骨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和白细胞介素(IL)-1β的表达。ELISA法检测血清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IL-6水平。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脑组织Iba-1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RT-q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脑组织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IL-1β、TNF-α、IL-10和精氨酸酶-1(Arg-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RT-qPCR分析粪便样本中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毛螺菌科(Lachnospiraceae)细菌含量。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TMJP组小鼠的面部机械刺激疼痛阈值降低(P<0.05),颞下颌关节出现明显病变,颞下颌关节软骨组织蛋白聚糖含量降低(P<0.05),MMP13和IL-1β水平升高(P<0.05),血清TNF-α、IL-1β和IL-6水平升高(P<0.05),脑组织中Iba-1相对荧光强度升高(P<0.05),脑组织中iNOS、IL-1β和TNF-α的mRNA和蛋白水平升高(P<0.05),拟杆菌门和毛螺菌科菌群的含量降低(P<0.05)。与TMJP组相比,12.5NGR1组、25NGR1组和50NGR1组小鼠的面部机械刺激疼痛阈值升高(P<0.05),颞下颌关节病变减轻,颞下颌关节软骨组织蛋白聚糖含量升高(P<0.05),MMP13和IL-1β水平降低(P<0.05),血清TNF-α、IL-1β和IL-6水平降低(P<0.05),脑组织中Iba-1相对荧光�
王沛王静何岚宁琼琼李汉超
关键词:颞下颌关节疼痛三七皂苷R1小胶质细胞肠道菌群表型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