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德胜
- 作品数:141 被引量:701H指数:17
-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政治法律社会学更多>>
- 羞耻教育:可为与不可为被引量:15
- 2018年
- 羞耻产生于暴露。在羞耻结构中,三个要素缺一不可,即自我意识,不足、缺陷、错误的暴露,他人的注视。羞耻是一种本能性的情感,本身不是德性,但却有胜于德性之处。羞耻与教育密切相关,羞耻是教育的一种动力,教育也是克服羞耻的一种方式。在羞耻情感的培育上,教育有诸多不可为之处,包括借羞耻之名行羞辱之实、因行废人、过度暴露于丑恶之中、做可耻之事等;教育也有诸多可为之处,包括以何为耻的引导、羞耻反应方式的指导、想象力的培养、重要他人的树立、以羞耻作为教育的武器等。
- 高德胜
- 关键词:羞耻教育德性
- 家庭作业并没有那么天经地义
- 2023年
- 从伦理关系来看,家庭、学校、社区(社会)是不同的伦理实体,各有功能,不能互相替代。研究家庭作业最重要的是看家庭作业施行的伦理后果。家庭作业的普遍、长久施行,使家庭变成了“附属学校”;使家长变成了“助教”;使学生变成了没有下班时间的“上班族”;使学校没有边界、责任没有尽头;使社区变成了“学区”。家庭作业所带来的问题不容回避,需要理性地面对,寻找解决之道。
- 高德胜李佳易
- 关键词:家庭作业伦理审视
- 学校的冷漠是对被欺凌者的二次伤害——校园欺凌系列谈(三)
- 2017年
- 现代教育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同龄人的大量聚集。当同龄人不自然地大量聚集在一起,加上他们处在身心不成熟阶段,冲突、欺凌的发生不可避免。实际上,有欺凌现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欺凌发生后教师和学校的态度。欺凌的特征是以强凌弱,也就是说,在一个欺凌结构中总是存在强势一极和弱势一极。被欺凌者处在弱势一极,往往没有反抗能力,被困于这一痛苦的结构之中。如果有反抗能力,欺凌就不会发生。欺凌的发生,是以被欺凌者的无从反抗为条件的。
- 高德胜
- 关键词:班级生活道德义务小概率事件生活处境在场者
- 在生活世界中构筑儿童与自然的道德关系——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人与自然教育被引量:12
- 2023年
- 建设生态文明,需要重塑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将“人类与自然”的抽象关系转化为“儿童与其生活世界中的自然”的具体关系,期待在生活世界中建构儿童与自然的“审美关系”“共生关系”“改善与被改善”的关系。人与自然主题的教学应培养儿童的自然敏感性,培养儿童对自己所属自然环境的归属感以及改善环境的行动能力。
- 俞晓婷高德胜
- 以学习活动为核心建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
- 教材问题归根结底是一个教育问题,教材归根结底是"学材",德育归根结底是"学德",这是对《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理论定位.根据这一定位,以学习活动为核心进行教材建构.单元是学习活动指向的"问题域",课文的正文是学习活动的有机构...
- 高德胜
- 关键词:小学教育教材编写
- 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学术成就被引量:2
- 2024年
- 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取得的成功基于其学术底蕴。教材学术性的标准在于教材编写基于研究、教材体现理论自觉、教材对学术问题有所突破。本套教材以研究为基本编写方式,在伦理观、德育观、教材观和教学观上都有学术理论的指导。本套教材探明了儿童经验进教材的路径,厘清了道德教育与法律教育的关系,摸索出了在传统文化教育中体现儿童立场的方法,突破了一些学术难题。“内容至上”的倾向,“应试”化的教学氛围以及对“副科”的轻视,是发扬本套教材学术成就的主要挑战。弘扬教材的学术性,将教材的学术成就转化为实践进步,需要各方面教育主体的共同努力。
- 吴松伟高德胜
- 关键词:德育
- 新冠肺炎疫情与环境伦理反思——基于小学统编《道德与法治》教科书的文本分析被引量:1
- 2021年
- 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对全世界都产生了影响。病毒是自然的,却也反映出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背后的环境伦理观会呈现在学校教科书中,并对学生的环境素养产生重要影响。本研究以人与自然互动框架以及环境伦理框架为理论指导,采用文本分析法对小学统编《道德与法治》教科书中的人与自然关系以及环境伦理观展开分析。研究表明,教科书呈现了温和的人类中心主义与整体的生态伦理意识,同时强调了人类对自然的道德责任。后续教科书可以从生命共同体角度加强自然内在价值教育,从道德责任角度提升学生对自然的理性自觉,并从文化审美角度培养学生与自然的交往关系。
- 张悦高德胜
- 关键词:环境伦理教科书
- 向教学生活要德育被引量:3
- 2019年
- 经过20多年德育课程改革的洗礼,再加上理论工作者和广大教育实践者的持续探索,道德教育回归生活或者说生活德育,即便不是'校喻班晓',也可以说是当今学校德育的一个基本共识。有共识并不意味着没有误解和偏差。比如,有些老师将生活理解为课外、校外生活;有些老师虽然承认学校也是儿童生活的一个构成,却将学校生活界定为教学之外的生活。
- 高德胜
- 关键词:教学生活
- 道德想象力与道德教育被引量:30
- 2019年
- 传统伦理学多是排斥想象的,但实际上即使是排斥想象的伦理学也是无法离开想象的。道德想象力不是想象力与道德的简单结合,而是想象力带有道德意蕴与道德功能的运用,是一种特殊的想象力。道德想象力的道德意义在于发现道德问题,探索解决道德问题的多种可能性,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矫正。教育和道德教育在培育道德想象力上首先需要做的,是排除限制、堵塞、挤压道德想象力的教育因素,使道德想象力从重重束缚中解放出来。同时,道德隐喻、道德教育隐喻的转换、发挥文学叙事的独有功能、直面痛苦、沉思练习等教育方法对道德想象力的培育有直接的作用。
- 高德胜
- 关键词:道德道德教育
- 直言:在表扬与批评之间被引量:1
- 2017年
- 表扬与批评作为主导性的教育话语,处在教育话语之两极。在这两极之间还有其他教育话语的存在空间,直言就是其中之一。直言就是说真话,以说话者的品性为担保,不顾风险,目的在于提醒说话对象关心自己的生活和灵魂。以直言为镜,可以发现表扬和批评资格的获得不是靠自身心性,而是靠社会身份;表扬和批评以师生之间的垂直关系为依托,表现出教师对学生的一种"从上至下"的控制;表扬的夸张化就走向了奉承,批评的失控则滑向愤怒与惩罚。在教育话语中增添直言,或者表扬和批评向直言靠拢,可以提升教育的话语品质,提升师生关系,提高教育的道德品质与境界。
- 高德胜
- 关键词:直言教育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