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佩

作品数:6 被引量:35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3篇丹红杨
  • 3篇杂交子代
  • 3篇子代
  • 2篇杨树
  • 2篇基因
  • 1篇滇杨
  • 1篇电泳
  • 1篇遗传变异分析
  • 1篇荧光
  • 1篇荧光定量
  • 1篇致敏蛋白
  • 1篇生长量
  • 1篇实时荧光
  • 1篇实时荧光定量
  • 1篇实时荧光定量...
  • 1篇双向电泳
  • 1篇欧洲黑杨
  • 1篇种群
  • 1篇种群遗传
  • 1篇种群遗传多样...

机构

  • 6篇中国林业科学...
  • 1篇南京林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植...
  • 1篇焦作市农林科...

作者

  • 6篇胡建军
  • 6篇孙佩
  • 5篇贾会霞
  • 3篇卢孟柱
  • 2篇李建波
  • 1篇张进

传媒

  • 2篇分子植物育种
  • 1篇林业科学
  • 1篇生物多样性
  • 1篇林业科学研究
  • 1篇植物遗传资源...

年份

  • 3篇2019
  • 3篇2017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滇杨种群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被引量:5
2019年
滇杨(Populus yunnanensis)是我国西南地区的特有树种,具有速生、易无性繁殖、适应性强等优良特性,是典型的南方型杨属树种。研究滇杨遗传多样性及种群结构对其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从我国滇杨主要分布区云南和四川共采集了6个种群,包括云南的昭通(ZT)、会泽(HZ)、嵩明(SM)、洱源(EY)、拉市海(LS)以及四川的美姑(MG),共64个个体,利用34对SSR分子标记和3对cp DNA叶绿体标记开展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研究。SSR引物共检测到154个等位基因,平均等位基因数为4.529,观测杂合度(Ho)与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0.552和0.472,遗传分化系数(Fst)平均值为0.238,多态性信息含量指数(PIC)平均值为0.421,基因流(Nm)为0.806。滇杨的遗传结构分析(DAPC)与遗传距离的主坐标分析(PCo A)、UPGMA聚类分析均将6个种群划分为3个亚类:第?亚类包括昭通种群、会泽种群和嵩明种群的4个个体,第??亚类包括嵩明种群的6个个体以及洱源种群和拉市海种群,第III亚类为美姑种群;嵩明种群包含第?和第??两个亚类的混合遗传成分。3个cp DNA联合序列中共检测到35个变异位点,分为13个单倍型,其中单倍型H5在种群中分布最为广泛,其余的单倍型均为种群特有的单倍型。分子方差分析(AMOVA)表明种群内的遗传变异大于种群间变异。研究表明滇杨不同种群的遗传分化具有地域性,可选择就地保护;昭通种群遗传多样性最高,且包含7种叶绿体单倍型,单倍型类型最多,应优先保护。
张亚红贾会霞王志彬孙佩曹德美胡建军
关键词:滇杨分子标记SSRCPDNA
丹红杨×通辽1号杨杂交子代叶形性状的遗传变异分析被引量:10
2019年
[目的]对丹红杨(美洲黑杨)×通辽1号杨(小叶杨)422个F_1代无性系叶的形态学指标进行分析,揭示杨树派间杂交群体叶形性状的遗传变异规律,为进一步解析其叶形性状的遗传机制奠定基础。[方法]使用Yaxin-1241便携式叶面积仪结合手工测量的方式,对杂交子代当年扦插材料的叶面积、叶长、叶宽、叶周长、叶柄长、侧脉夹角和最大叶宽距叶尖长度等7个指标进行测量,计算叶长宽比、叶柄相对长、最大叶宽位置和叶缘因子,利用SPSS软件完成相关、通径、遗传以及主成分分析。[结果]丹红杨和通辽1号杨两亲本叶面积、叶长、叶宽、叶周长、叶柄长、侧脉夹角、叶长宽比、叶柄相对长以及最大叶宽位置等9个指标差异显著,子代变异丰富且呈连续的正态分布。在10个叶形指标间45对相关关系中,36对呈显著或极显著水平。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叶长和叶宽是决定叶面积的主要因素。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到2个主因子,累计解释80.19%的叶形变异,子代第一主成分的标准化值全部介于两亲本之间,并有64.69%与父本分布在同侧,第二主成分则均匀分布在中亲值两侧。对于表征叶片大小的2个指标叶面积和叶柄长,多数子代小于中亲值且其均值更接近父本,而表征叶片形状的叶柄相对长和最大叶宽位置与之相反,其余指标接近中亲值。除叶长宽比、侧脉夹角以及叶缘因子外,子代叶形指标大多介于两亲本之间。[结论]丹红杨和通辽1号杨叶形性状差异显著,杂交子代叶形性状存在丰富的连续性变异,且性状间关联紧密,叶长和叶宽是决定叶面积的主要因素。叶面积、叶柄长以及最大叶宽位置等性状存在明显的遗传偏向性,杂交子代叶片形状与丹红杨更为接近,呈较强的母本效应,而叶片大小则表现出偏向父本小叶杨的遗传效应。30.09%子代的综合叶形指标具有超亲现象,选择潜力较大,在今后
成星奇贾会霞孙佩张亚红胡建军
关键词:杨树子代
丹红杨×通辽1号杨杂交子代苗期抗旱性初步评价被引量:4
2019年
杨树是重要的用材林和防护林树种,土壤干旱不仅影响杨树正常生长发育,甚至降低木材产量与品质。评价杨树全同胞家系抗旱性,筛选抗旱指标,对培育抗旱新品种、干旱土地的利用及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123个丹红杨×通辽1号杨杂交子代无性系为材料,采用盆栽控水试验,在中度干旱胁迫下,测定植株的生长、光合、叶形和水分生理等12个指标;建立田间试验林,测定一年生田间生长量。结果表明,干旱胁迫对杂交子代各指标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其中气孔导度(Ga)变异系数最大。相关性分析发现,各抗旱性状之间呈现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和隶属函数法进行苗期抗旱性综合评价,将杂交群体划分为干旱敏感型、中等抗旱型和高抗旱型3种类型,分别包含30个、73个和22个无性系,DX-27、DX-4、DX-3等10个无性系抗旱性强于父本通辽1号杨,其中无性系DX-55和DX-81抗旱性D值(均为0.60)最大,抗旱能力最强。逐步线性回归分析和相关性分析表明基径(D)、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a)和蒸腾速率(Tr)对抗旱性影响显著,可作为苗期抗旱性评价指标,其中Ga对抗旱性直接效应最大。采用布雷金多性状综合评价法对杂交子代田间生长性状综合评价,将杂交群体划分为4级,亲本丹红杨和通辽1号杨分别隶属优级和差级,6个抗旱性强于父本通辽1号杨的无性系(DX-76、DX-78、DX-53、DX-55、DX-3、DX-20)隶属优级和良级,初步筛选为抗旱速生材料。本研究为杨树抗旱遗传改良及苗期抗旱性鉴定提供理论依据。
孙佩姬慧娟张亚红贾会霞胡建军
关键词:杂交子代抗旱性抗旱指标综合评价
胡杨CBF基因家族的鉴定及表达特性分析被引量:12
2017年
CBF(C-repeat binding factor)基因家族是AP2转录因子家族的一类成员,在植物抵御低温胁迫与提高抗寒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探究胡杨CBF基因家族的特性,本研究在胡杨基因组水平上共搜索到8个PeuCBFs成员,分布于6条scaffolds上,其中PeuCBF1和PeuCBF5的氨基酸和编码序列相同。对PeuCBFs在胡杨8个组织和5种非生物胁迫下的表达特性进行分析,发现PeuCBFs主要在幼叶或雌雄花序中表达;PeuCBFs的表达受低温胁迫的显著诱导,同时受盐、干旱和ABA胁迫诱导,但是受高温胁迫抑制。研究结果概括了胡杨CBF基因家族的基本特性,为进一步解析PeuCBFs的功能提供了参考。
贾会霞李建波孙佩李开花胡建军卢孟柱
关键词:CBF基因家族系统进化分析基因表达
丹红杨×转BtCry1Ac欧洲黑杨杂交子代抗虫性及生长量测定被引量:2
2017年
杨树是重要的速生丰产用材树种,其高产无性系人工林已经获得大规模营造。随着人工林集约化经营,舞毒蛾、杨尺蠖和天牛等高危森林害虫蔓延肆虐,造成巨大的经济和生态效益损失。因此,培育抗虫速生杨树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以美洲黑杨速生良种丹红杨为母本、转Bt Cry1Ac基因欧洲黑杨为父本,利用人工控制授粉杂交手段获取的17株PCR检测呈阳性杂交子代为材料,进行舞毒蛾饲虫试验以及连续4年田间生长量测定。饲虫试验表明,相比于丹红杨和未转基因的欧洲黑杨,杂交子代的抗虫性明显提高,其中系号B3-8、B3-44、B3-45和B3-100的抗虫性最为显著,舞毒蛾死亡率高于90%。田间生长量测定显示,杂交子代系号B3-44、B3-102、B3-132和B3-153在树高和地径上表现出一定优势。研究证实了通过传统的杂交育种手段可将目的 Bt Cry1Ac基因导入优良品种中,并筛选出兼具抗虫和速生特性的杂交子代B3-44,为杨树生产应用以及种质创新提供理想的杨树资源。
贾会霞孙佩李建波李喜林苏雪辉赵自成郑海宏卢孟柱胡建军
关键词:抗虫性生长量
杨树不同种质花粉萌发和致敏蛋白的差异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研究6份杨树种质(36号杨、南杨、110杨、森海2号杨、小叶杨和钻天杨)成熟花粉的萌发特性以及致敏蛋白差异,为低致敏杨树品种选育及植物过敏性疾病控制等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5年3月,在北京、河北和河南采集6份不同杨树种质的花枝,经水培后收集花粉,采用液体培养法进行杨树花粉萌发试验,并通过双向电泳、实时荧光定量PCR等研究不同杨树种质的花粉致敏蛋白差异。【结果】1)在6份杨树种质花粉中,36号杨、南杨和钻天杨花粉活力较高,其次为110杨和小叶杨,森海2号杨活力最差;24 h时花粉萌发率最大的种质是36号杨,高达74.42%(±2.36%),而三倍体森海2号杨花粉萌发率为0;钻天杨花粉管平均长度为456.00μm(±2.05μm),小叶杨花粉管最短,为276.44μm(±11.08μm),且不同种质的花粉萌发率和花粉管萌发长度差异极显著(P<0.01),表明不同种质的花粉活力存在很大差异。2)利用Imagemaster 2D platinum 6.0软件分析南杨、110杨、森海2号杨、小叶杨和钻天杨的2-DE图谱,共发现有408个蛋白点相匹配,以36号杨鉴定的28个潜在致敏蛋白为参照,在5份种质花粉中有6个致敏蛋白均缺失表达,南杨和森海2号杨花粉有21个致敏蛋白,110杨次之,有19个,而小叶杨和钻天杨的致敏蛋白数量最少,为18个。对其余22个致敏蛋白进行差异表达量分析发现,其中有12个致敏蛋白在5份杨树种质中均低于36号杨,其相对表达量范围为-3.99^-0.02,尤其是森海2号杨和小叶杨分别有10个和8个致敏蛋白表达量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低于36号杨;南杨和钻天杨降低趋势最小。有3个致敏蛋白在5份种质中表达均高于36号杨,其中南杨最高,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其次为钻天杨、森海2号杨和110杨、小叶杨。组间差异方差分析发现南杨和钻天杨的17个致敏蛋白表达量显著或极显著大于小叶杨和森海2号杨。3)qRT-PCR分析
章小铃王留强孙佩吴立栓樊玮张进卢孟柱胡建军
关键词:杨树致敏蛋白双向电泳实时荧光定量PCR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