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敏 作品数:10 被引量:41 H指数:4 供职机构: 云南省寄生虫病防治所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西藏自治区蚤目分类与区系研究Ⅱ.新蚤属3物种在西藏自治区首次发现 2020年 目的调查和了解西藏自治区(西藏)东南部蚤类区系与分布的状况,为进一步开展该地区蚤类区系的研究提供基础依据。方法以藏东南林芝市为调查研究的空间范围,不同海拔高度农耕区的小型兽类及其寄生蚤作为研究对象,应用大号鼠夹对小型兽类进行调查取样并采集其体表寄生蚤,所获标本在实验室分类和鉴定。结果在采获的1批新蚤属(Neopsylla Wagner,1903)标本中,发现有红羊新蚤(N.hongyangensis Li,Bai et Chen,1986)、特新蚤裂亚种(N.specialis schismatosa(Li,1980))和二毫新蚤(N.biseta Li et Hsieh,1964)3物种,为西藏地区首次发现,是当地物种新纪录。将这3个蚤种的主要鉴别特征、分布区、宿主动物及以实物作为凭证标本绘制的雌、雄性尾器结构图等内容分别进行了记述和报道。此外,对各蚤种的地理分布和分类中存在的问题分别进行了讨论。结论迄今,西藏已知分布的新蚤属共8种(亚种)。 巴桑 登增多杰 文祥兵 马兵成 杨晓东 许翔 李春富 李春敏 周红宁 龚正达关键词:新蚤属 云南澜沧江流域居民区蚊类大尺度空间生态位特征 被引量:4 2020年 为了解我国西南山地居民区蚊类大尺度空间生态位特征,本研究以云南省西部澜沧江流域为研究的空间范围和尺度,居民区夜间吸血活动的蚊类为对象,对该流域21°~30°N之间9个纬度梯度带和海拔500~3500 m之间6个海拔梯度带的居民区应用灯诱法进行了调查取样、分类鉴定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1)共捕获蚊类7属46种180099只。其中,三带喙库蚊多度为77.87,是数量上的优势种;中华按蚊多度为10.16,为次优势种;迷走按蚊、棕头库蚊和骚扰阿蚊的多度为分别5.24、1.83和1.01,是本区域的常见种类;其余蚊种多度为均小于1.00,数量相对较少或很少。(2)沿纬度和海拔梯度分布的46种蚊虫中:三带喙库蚊是物种多度和生态幅最大、生态位宽度指数最高(生态位宽度指数为2.109和1.189)的物种;其次,中华按蚊的物种多度和生态幅较大,生态位宽度指数亦较高(为1.571和0.848);其他物种如致倦库蚊和骚扰阿蚊的物种多度和生态幅也较大,其生态位宽度指数(分别为0.964、0.811和0.814、0.403)相对较高。而余下的多数蚊种由于在纬度、海拔梯度上物种多度较低、生态幅较窄,其空间生态位宽度都相对较低或很低。他们反映了澜沧江流域蚊类物种的多度、生态幅度与生态位宽度指数的大小都有一定关系,也说明在宏域环境空间下物种多度、生态幅和生态位宽度越大的物种,具有更强的地理空间资源利用和环境适应的能力。(3)在澜沧江流域46种蚊虫中,占84.78%蚊种沿纬度梯度的生态位宽度指数都明显大于沿海拔梯度的生态位宽度指数,反之,仅15.22%蚊种等于或小于海拔生态位宽度指数。他们总体反映了物种在纬度维度上的生态位宽度通常大于海拔维度上的生态位宽度的特征。(4)在纬度和海拔梯度上,物种间生态位完全重叠的物种占总数3.00%和3.29%;完全不重叠的占总数22.22%和21.55%。在0.001~1.00重叠值� 龚正达 周红宁 岳仁苹 葛军旗 王海波 张丽云 许翔 李春敏关键词:蚊类 生态位 物种多度分布 澜沧江流域 中缅边境地区孟定镇首次暴发登革热病例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对中缅边境地区云南省耿马县孟定镇首次暴发登革热的住院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特征进行分析,为登革热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收集云南省耿马县孟定镇2015年收治住院的174例登革热暴发疫情病例的个案资料,对登革热住院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症状、实验室结果、治疗转归等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74例登革热住院病例均来自耿马县孟定镇,分别收治于孟定镇中心卫生院和孟康中医院,发病时间集中在2015年7—11月。其中男性99例(占56.90%),女性75例(占43.10%);年龄分布以18~35岁为主(72例,占41.38%),民族分布以汉族为主(147例,占84.48%),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120例,占68.97%)。主要临床症状为发热(162例,占93.10%)、肌肉酸痛(123例,占70.69%)、畏寒(110例,占63.22%)、乏力(86例,占49.43%)和头痛(84例,占48.28%)。实验室检查出现白细胞计数降低89例(占51.15%)、血小板计数降低121例(占69.54%)、谷丙转氨酶升高23例(占13.22%)、谷草转氨酶升高70例(占40.23%)、乳酸脱氢酶升高132例(占75.86%)、α-羟丁酸脱氢酶升高80例(占45.98%)、肌酸激酶升高26例(占14.94%)、肌酸激酶同工酶升高38例(占21.84%)、血尿素氮升高8例(占4.60%)、血肌酐升高27例(占15.52%)、血尿酸升高22例(占12.64%)、低钙血症95例(占54.60%),同时出现尿蛋白阳性和尿隐血阳性10例(占5.75%)。174例患者平均住院天数为(6.74±2.52)d,患者住院天数受不同热度、治疗方案等因素的影响。结论登革热病例主要症状为发热、肌肉酸痛、畏寒、乏力和头痛,部分患者可有典型皮疹,实验室检查常表现为血常规、肝肾功能、血电解质和心肌酶谱的异常。加强登革热病例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不断完善和加强监测体系建设,是防止该病流行的关键。 沈加员 李春敏 邓伟 唐永林 张国成 杨忠平 杨明东关键词:登革热 气象因素及伊蚊幼虫对云南省登革热的影响与滞后效应研究 被引量:6 2020年 目的分析云南省登革热发病与伊蚊幼虫密度及气象因素的关系,对其滞后效应进行初步研究,为登革热监测预测预警提供依据。方法收集云南省2017年登革热病例、伊蚊密度监测数据及其气象因子数据,运用皮尔森检验方法分析登革热疫情与伊蚊密度和气象因素的相关性及滞后效应。结果云南省2017年登革热发病数与伊蚊密度、相对湿度、平均温度呈正相关关系,与降水量、平均风速呈负相关关系,均有统计学意义(R1=0.190、R2=0.012、R3=0.009、R4=-0.011、R5=-0.030,均P<0.05),但与日照时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0.000,P=0.440)。伊蚊密度与相对湿度、降水量、平均温度、发病数呈正相关关系,与日照时长、平均风速呈负相关关系,且均有统计学意义(R1=0.196、R2=0.134、R3=0.214、R4=0.190、R5=-0.101、R6=-0.189,均P<0.05)。伊蚊密度、相对湿度、平均温度和平均风速对登革热未来30 d的发病均有滞后作用,日照时长在第10天后对登革热传播存在滞后作用(均P<0.05)。结论气象因素通过影响伊蚊密度的变化而影响登革热疫情扩散和传播。及时掌握气象因素变化趋势,早期采取措施控制伊蚊密度是登革热防控的关键。蚊媒密度和关键气象因素对登革热发病期存在1个月以上的延迟作用。 唐烨榕 杜龙飞 王鑫 万颉 张凤军 丁海元 陈柯帆 马肖肖 李春敏 周红宁关键词:登革热 气象因素 云南省埃及伊蚊地理分布与季节消长 被引量:12 2018年 目的了解云南省埃及伊蚊的分布情况及季节消长规律,为登革热、寨卡病毒病等疾病的防治研究及媒介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8月云南省22个监测县(市、区)登革热媒介监测数据,对有埃及伊蚊分布地区的数据,采用Excel 2013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云南省22个登革热媒介监测县(市、区)中,发现埃及伊蚊的有景洪、勐腊、勐海、瑞丽、耿马、盈江、陇川和沧源8个县(市),共监测796点次,调查40 159户,1 677户有埃及伊蚊;调查积水容器66 192个,其中有埃及伊蚊孳生的容器2 211个;平均布雷图指数(BI)为5.51,容器指数为3.34%,房屋指数为4.18。BI最高为耿马县(10.80),最低为陇川县(0.34);埃及伊蚊幼虫密度高峰期为5-7月,最高峰为6-7月;幼蚊孳生容器以水桶、轮胎、废弃瓶罐为主,其中在水池(缸)和花瓶内有埃及伊蚊孳生最多的为景洪市,而在轮胎、水桶、废弃瓶罐内埃及伊蚊孳生最多的均为瑞丽市;8个县(市)埃及伊蚊幼蚊季节分布及孳生容器类型略有差异。结论临沧市的埃及伊蚊已向半山区芒卡镇、丘陵地区耿马县城和沧源县城扩散,埃及伊蚊"上山",向内地深入,对云南省登革热的防控工作将产生深远影响;埃及伊蚊幼蚊的孳生习性及季节分布有一定差异,在登革热防控工作中,应依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防治措施。 李春敏 董学书 杨明东关键词:埃及伊蚊 地理分布 中缅边境地区不明原因发热病人蚊媒病毒性疾病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了解中缅边境地区不明原因发热病人感染的蚊媒病毒种类,为当地蚊媒传染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实时荧光RT-PCR法对2014-2015年在瑞丽市采集的1738份登革病毒NS1抗原检测阴性的不明原因发热病人血清进行Dengue virus(DENV)、Chikungunya virus(CHIKV)、Zika virus(ZIKV)、Sindbis virus(SINV)、Banna virus(BAV)、Batai virus(BATV)和Tahyna virus(TAHV)的检测,并将阳性标本接种于C6/36白纹伊蚊细胞进行病毒分离和鉴定,对阳性血清或新分离病毒株提取病毒RNA进行E基因RT-PCR扩增,测序后进行同源性和进化分析。结果从2015年采集的血清标本中检出1份ZIKV阳性,17份DENV阳性(6份DENV-1,6份DENV-2,未分型5份),从2014年采集的标本中检出1份DENV-1阳性。病毒分离得到1株ZIKV,2株DENV-1和2株DENV-2。对新分离ZIKV病毒株进行E基因测序,属于亚洲基因型,与2019年输入云南的缅甸株(2019YNZIKV02)进化关系较近。对2015年DENV阳性血清PCR产物测序,获得3条DENV-1E基因序列(本地病例),均属于基因1型,与2015年缅甸输入株进化关系较近;3条DENV-2均属于亚洲基因型(Asian Genotype),其中2条来源于本地病例序列和1条缅甸病例序列均与2015年缅甸输入的DENV-2亲缘关系较近。结论从中缅边境地区不明原因发热病人血清中检测和分离到ZIKV,并发现登革热漏检病例,提示亟待提高当地临床医生对寨卡病毒病的诊断意识并积极开展寨卡病毒病的常规监测,对疑似登革热病人需采用抗原和DENV、ZIKV病毒核酸检测方法联检以避免漏检。 田杰 郭晓芳 周红宁 刘永华 尹小雄 吴超 杨明东 杨中华 李萍 郑宇婷 李春敏关键词:不明原因发热 虫媒病毒 分子流行病学 云南省2017年乙脑媒介蚊虫监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了解云南省重点地区2017年蚊虫种群构成、季节消长及不同栖息地蚊虫密度,为流行性乙型脑炎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使用诱蚊灯法于流行性乙型脑炎高发季节进行成蚊密度监测,监测结果使用SPSS软件统计分析。结果 2017年共捕获蚊虫2亚科4属5亚属9种16 173只,平均蚊密度为7.02只/(灯·小时)。三带喙库蚊为优势蚊种,占捕获总数的57.03%,其次为中华按蚊,占捕获数的33.50%,各地三带喙库蚊捕获数量的中位数为158只。蚊种香农-威纳指数H=1.40;三带喙库蚊赫尔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HI=6 022.80;5月为三带喙库蚊活动最高峰,8月为次高峰,不同栖息地中三带喙库蚊分布差异明显(P=0.00)。结论云南省蚊虫仍具有多样性,三带喙库蚊密度在流行季节均维持在较高水平,存在乙脑暴发流行风险,4月起即应进行乙脑防控应对。 毛祥华 李春敏 杨明东关键词:流行性乙型脑炎 蚊媒 西藏自治区蚤目分类与区系研究Ⅰ.西藏自治区蚤类区系与分布的现状 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了解和阐述西藏自治区(西藏)的蚤类区系与分布现况,为进一步开展蚤类区系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西藏地区既往蚤类分类和区系调查研究的文献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结果西藏现知蚤类共4总科7科11亚科36属共108种(亚种)。其中,蚤科有3属3种(亚种);蠕形蚤科有3属8种(亚种);臀蚤科(Pygiopsyllidae)有1属1亚种;栉眼蚤科有9属27种(亚种);蝠蚤科有2属4种;细蚤科有7属35种(亚种);角叶蚤科有11属30种(亚种);鼠疫的媒介蚤类有12种(亚种),约占当地蚤类总数的11%。此外,还对该地区蚤类的物种名录、地理分布、宿主动物作了介绍。结论迄今,证实西藏已知分布有7科36属108种(亚种)蚤类,其中与鼠疫相关的媒介蚤有12种。 马兵成 巴桑 登增多杰 文祥兵 杨晓东 许翔 李春富 李春敏 周红宁 龚正达关键词:蚤目 区系 物种分布 云南省西南边境地区蚊虫及蚊媒病原体调查 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了解云南省西南边境地区蚊媒分布及相关蚊媒传染病的存在及流行情况,为该病的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3-2015年在云南省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勐海和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采用诱蚊灯法和人工诱捕法进行蚊虫采集,采用试剂盒提取蚊虫DNA及RNA,通过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和核苷酸序列测定方法获得病原体基因序列,采用Clustal X1.83、DNASTAR 7.1和MEGA 5.0等生物学软件进行核苷酸序列分析及系统进化分析。结果共捕获成蚊10属39种126 893只,其中捕获三带喙库蚊104 476只、中华按蚊18 422只、白纹伊蚊1 212只、致倦库蚊891只,分别占82.33%、14.52%、1.00%和0.70%。分离出2株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JEV),均来自三带喙库蚊,未检出疟原虫、丝虫及其他黄病毒。结论云南省边境地区蚊媒传染病媒介种类较多,三带喙库蚊和中华按蚊为优势蚊种,自然界中存在着JEV,应加强重要蚊媒监测工作。 谢吕 林安琪 王剑 吴超 罗燕 鱼爱水 陈然 杨波 谢晓露 李春敏 李志娇 朱淮民 姜进勇关键词:蚊虫 蚊媒传染病 病原体 边境地区 中老边境地区江城县登革热媒介及病毒感染调查 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了解中老边境江城县登革热媒介的种群密度、孳生习性以及登革病毒自然感染情况,为边境登革热的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2015年6-10月在中老边境江城县选择3个自然村作为固定监测点,采用人诱捕法诱捕白天成蚊,同时在监测点居民区进行幼虫密度和孳生习性调查。捕获的成蚊用液氮低温保存带回实验室用RT-PCR进行登革病毒检测。结果白天人诱法共捕获7属20种2 247只成蚊,其中白纹伊蚊1 405只,占捕获总数的62.53%,其次为骚扰阿蚊438只,占捕获总数的19.49%,未捕到埃及伊蚊,白纹伊蚊成蚊平均密度为16.7只/人工小时;白纹伊蚊幼虫的平均房屋指数、布雷图指数、容器指数和千人指数分别为12.0、18.3、2.2和25.4。8、9月是白纹伊蚊孳生和活动的高峰;白蚊伊纹幼虫以轮胎、罐子和竹筒为主要孳生容器,3种容器占总阳性容器数比例分别为26.3%、23.4%和20.4%;人诱法捕获成蚊RT-PCR检测37组蚊虫,黄病毒属阳性17组,批阳性率为46.0%,未检出登革病毒。结论中老边境江城县登革热传播媒介白纹伊蚊密度较高且分布广,蚊虫携带黄病毒属病毒比例高,应加强当地登革热监测工作。 王剑 谢吕 谢晓露 董学书 姜进勇 杨波 李春敏 杨中华 孙晓东 林祖锐 周红宁关键词:蚊虫 白纹伊蚊 登革热媒介 登革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