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洁 作品数:10 被引量:22 H指数:3 供职机构: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航空宇航科学技术 建筑科学 化学工程 更多>>
基于肌电桥的自主双侧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 :研究早期应用肌电桥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5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肌电桥组(EMGB组)和神经肌肉电刺激组(NMES组),每组25例。两组患者在接受常规肢体功能康复训练基础上,EMGB组完成腕伸、五指伸的肌电桥康复训练,进行节律性的自主双侧运动,NMES组采用被动腕伸肌刺激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周结束时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偏瘫上肢功能测试(香港版)(FTHUEHK)、腕背伸主动活动度测量(WEAROM)对患者上肢功能进行评定。结果 :两组治疗前FMA-UE评分、FTHUE-HK评分、WEAROM测量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周结束时,EMGB组FMA-UE评分、FTHUE-HK评分、WEAROM测量结果分别由较治疗前的(15.31±7.65)分、(1.20±0.54)级、(2.38±3.13)°提高至(26.47±7.83)分、(3.43±0.63)级和(11.56±5.3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MES组FMA-UE评分、FTHUE-HK评分分别由治疗前的(14.96.±6.77)分、(1.52±0.60)级提高至(22.16±6.30)分和(2.41±0.73)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WEAROM测量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EMGB组FMA-UE评分、FTHUE-HK评分和WEAROM测量结果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肌电桥的自主双侧训练能提高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较NMES方法更有效。 徐茜 高洁 陈伟观 郭爱松关键词:脑卒中 上肢功能 照顾者全程康复指导对改善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上肢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 :探讨对脑卒中患者的主要照顾者实施全程康复指导对患者居家康复中日常生活活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ADL)能力和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9月—2018年3月入住我院的脑卒中患者50例及相应的主要照顾者50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25)和对照组(n=25),对照组在入院时接受常规康复指导和常规出院指导,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接受主要照顾者的个体化康复指导并在出院后每2周回院复诊进行一次康复计划调整指导。两组患者在入院时、出院时和出院后2个月使用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 MBI)评定其ADL能力和Fugl-Meyer评定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FMA)的上肢部分评定上肢功能。结果:出院时和出院后2个月两组患者的MBI和上肢FMA较入院时均有显著提高(P<0.05);但出院时两组间MBI评分和上肢FMA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2个月观察组MBI和上肢FMA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脑卒中患者的主要照顾者进行个体化全程的康复指导能明显改善患者居家康复中ADL能力和上肢功能。 田湉 鞠晶昀 高洁关键词:脑卒中 照顾者 康复指导 日常生活活动 上肢功能 主动抑制与手法被动牵伸对肘关节功能障碍疗效的比较 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比较主动抑制技术(收缩—放松、收缩—放松—收缩)与手法被动牵伸对肘关节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肘关节功能障碍患者29例,随机分为两组,均进行蜡疗、关节松动和肌力训练。A组采用收缩—放松、收缩—放松—收缩的主动抑制技术进行牵伸;B组采用手法被动牵伸。两组均在治疗前、治疗6周后进行肘关节屈伸主动关节活动度(active range of motion,AROM)测定和上肢功能评分表(the disability of arm,shoulder and hand,DASH)评定。结果:组内对比,A、B组治疗前、后在肘关节主动关节活动度、DASH评分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对比,A、B组在屈伸主动关节活动增加的角度、DASH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主动抑制技术(收缩—放松、收缩—放松—收缩)对肘关节功能改善有明显疗效,且在改善肘关节主动活动范围和提高DASH评分方面优于手法被动牵伸技术。 高洁 周小云 顾琦 张莹莹关键词:肘关节功能障碍 下肢康复机器人短期辅助双任务训练在脑卒中患者康复期的运用效果 2024年 目的:探讨下肢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康复效果及步行和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取2023年3月—2024年6月于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76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采用双任务训练)和观察组(双任务训练基础上给予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训练),每组38例。比较两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步行能力及平衡功能。结果:治疗4周、8周后,观察组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MA)、功能性步行分级量表(FAC)评分和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决策树模型结果显示,治疗8周后FMA、FAC及BBS评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双任务训练在脑卒中患者康复中能够提升其下肢运动功能、步行能力及平衡功能。 孙丽 周小云 刘苏 高洁关键词:下肢康复机器人 脑卒中 下肢运动 主动抑制与被动牵伸对肘关节功能障碍疗效的比较 高洁早期自主双侧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手和上肢功能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研究应用肌电桥(electromyographic bridge,EMGB)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早期自主双侧训练对手和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32例急性期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EMGB组(n=16)和对照组(n=16),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EMGB组进行8周肌电桥训练。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前,治疗2、4、6、8周后,各进行1次评估,入组第12周随访评估1次。采用屈腕肌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伸腕肌改良Lovett肌力测定、手部Brunnstrom分期测定和上肢Fugl-Meyer评定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upper extremity,FMA-UE)评估手功能及上肢运动功能。结果:EMGB组屈腕肌Ashworth评分低于对照组,4~12周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伸腕肌改良Lovett肌力测定EMGB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EMGB组手部Brunnstrom分期、FMA-UE评分在2~8周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12周FMAUE评分EMGB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肌电桥进行瘫痪肢体早期自主双侧同步训练能够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手功能及上肢运动功能恢复。 徐茜 高洁 刘苏 郭爱松关键词:脑卒中 手功能 上肢功能 PNF上肢和躯干模式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坐-站转移能力的效果 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探讨本体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上肢和躯干模式的使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坐-站转移能力的效果。方法:39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9例和对照组20例,两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进行常规坐-站转移训练,观察组采用PNF上肢和躯干模式,结合PNF中重复、等张组合等技术进行坐-站转移训练,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坐-站-坐时间、坐位躯干前倾范围及坐-站转移时患肢负重最大占比。结果:治疗2周后,观察组坐-站-坐时间5.49±1.07 s,坐位躯干前倾范围31.9±2.2 cm,转移时患肢负重最大占比46.09%±4.40%,分别优于治疗前的11.76±1.91 s,25.1±1.8 cm,36.79%±4.0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坐-站-坐时间7.44±1.78 s,患肢负重最大占比42.88%±3.84%,分别优于治疗前的11.57±2.02 s和36.19%±4.01%。治疗后观察组上述3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PNF技术上肢和躯干模式可明显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坐-站转移能力。 高洁 鞠晶昀 徐茜关键词:脑卒中偏瘫 以患者为中心的任务导向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自我效能的影响 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探讨以患者为中心的任务导向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自我效能的影响。方法:4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作业治疗,观察组在常规作业治疗基础上接受经患者选择的任务导向训练,1天1次,每次30min,每周5次,为期4周。于治疗前后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估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一般自我效能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GSES)评估自我效能情况。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MBI评分(62.45±12.18分)和GSES评分(27.80±4.16分);对照组MBI评分(50.05±12.26分)和GSES评分(23.70±4.52分)。治疗4周后,两组MBI和GSES评分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MBI和GSE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患者为中心的任务导向训练比常规的作业治疗能更好的提高脑卒中患者的ADL能力和自我效能。 田湉 顾琦 高洁关键词:脑卒中 日常生活能力 自我效能 普拉克索对脑血管源性吞咽障碍的康复作用 目的:观察普拉克索治疗脑血管源性吞咽障碍的康复效果.方法:68例因患脑血管病遗有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4例采用常规治疗加普拉克索口服或鼻饲,对照组34例采用常规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4d、28d采用洼田饮... 高洁 倪耀辉 樊兴娟 赵青 高志伟穴位贴敷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出血患者功能恢复的效果 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观察穴位贴敷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出血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治疗效果。方法:95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穴位敷贴组(敷贴组)31例、神经肌肉电刺激组(电刺激组)30例和穴位贴敷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组(联合组)34例。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3个月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评估患者肢体功能,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估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结果:联合组Fugl-Meyer评分治疗前14.06±6.24分,治疗1个月47±11.30分,治疗3个月69.88±7.64分。3组患者治疗1个月与治疗前,治疗3个月与治疗1个月比较,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3个月,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联合组高于电刺激组,电刺激组高于敷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治疗前6.44±4.87分,治疗1个月39.56±11.44分,治疗3个月78.09±11.15分。3组患者治疗1个月与治疗前,治疗3个月与治疗1个月比较,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3个月,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联合组高于电刺激组,电刺激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贴敷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出血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效果明显,且优于单纯穴位贴敷及单纯神经肌肉电刺激。 鞠晶昀 高洁 郭爱松 顾宇丹关键词:穴位贴敷 神经肌肉电刺激 脑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