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童凯

作品数:15 被引量:71H指数:5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交通运输工程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 1篇机械工程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8篇骨折
  • 7篇髋臼
  • 4篇内固定
  • 4篇固定术
  • 3篇有限元
  • 3篇有限元分析
  • 3篇韧带
  • 3篇手术
  • 3篇髋臼骨
  • 3篇髋臼骨折
  • 3篇髋臼后柱
  • 3篇后柱
  • 3篇骨盆
  • 2篇入路
  • 2篇生物力学
  • 2篇手术入路
  • 2篇缺损
  • 2篇髋臼后柱骨折
  • 2篇内固定方式
  • 2篇内固定术

机构

  • 15篇南方医科大学...

作者

  • 15篇童凯
  • 11篇王钢
  • 2篇白浪
  • 2篇杨运平
  • 2篇王翔
  • 1篇王月刚
  • 1篇吴平生
  • 1篇陈建庭
  • 1篇蔡毅
  • 1篇谢宜军
  • 1篇郭寿贵
  • 1篇余斌
  • 1篇瞿东滨
  • 1篇张晟
  • 1篇冯凯
  • 1篇彭赓
  • 1篇郑明辉
  • 1篇凌伟
  • 1篇朱永健

传媒

  • 7篇中华创伤骨科...
  • 2篇中国矫形外科...
  • 1篇中华骨科杂志
  • 1篇中华创伤杂志
  • 1篇临床与病理杂...
  • 1篇中华医学会心...

年份

  • 2篇2020
  • 3篇2019
  • 6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06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携EGFP的人低氧诱导因子-1α腺病毒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目的构建携EGFP的人低氧诱导因子(HIF-1α)腺病毒表达载体,为研究人HIFlα基因对冠心病的血管新生作用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分子克隆技术,以Kpnl,Apal双酶切pcDNA3.1(+)-HIF—1α质粒获得 HIF...
谢宜军王月刚郭寿贵童凯吴平生
文献传递
应用三维重建技术比较不同性别髋臼后柱内髂坐钢板置钉的安全性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应用三维重建技术比较不同性别髋臼后柱内髂坐钢板置钉的安全区和安全角度。方法收集52例成年人(男27例,女25例;年龄为18~74岁,平均47.2岁)正常骨盆的CT扫描数据,重建出骨盆3D模型。对髋臼进行增厚5mm处理,测量放置内髂坐钢板安全区的宽度(d)和闭孔管顶点到坐骨大切迹的垂直距离(W),计算d/w的比值(r)。过髋臼中心、垂直于方形区和坐骨大切迹对装配后的髋骨进行截骨得到截面。男性在大切迹前方1.0、1.5、2.0和2.5cnq处取4点,于截面上分别测量方形区与增厚的髋臼外缘切线所成的角度∠a、∠b和∠c和∠d;女性在大切迹前方1.0、1.5和2.0em处取3点,测量∠a、∠b和∠c比较男、女性之间上述参数的差异。结果男性和女性放置内髂坐钢板安全区的d平均分别为(28.56±2.44)、(24.36±2.47)mm,r平均分别为0.61±0.07、0.54±0.05。男性置钉的安全角度∠a、∠b和∠c和∠d平均分别为88.04°±3.18°、77.81°±3.85°、68.01°±4.11°和56.81°±4.81°;女性∠a、∠b和∠c平均分别为91.29°±4.52°、76.23°±3.82°和62.79°±3.51°男、女性之间d,r∠a和∠c和∠c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内髂坐钢板固定髋臼后柱骨折时,应考虑性别的差异,根据钢板的位置选择特定的安全角度。
凌伟曹生鲁冯凯彭赓郭东鸿钟子毅童凯王钢
关键词:髋臼骨板骨钉
骨盆前后压缩损伤的区分及严重程度评佔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探讨耻骨联合分离和紙骼关节前方分离距离对区分骨盆前后压缩(APC)损伤分型的可靠性,并评估损伤严重程度.方法取11具(男性7具,女性4具)新鲜尸体标本共22侧半骨盆,将标本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11侧),分别制造半骨盆固定(限制组)和半骨盆不固定(非限制组)两种骨盆APC损伤测试模型,同时又将标本分为男性组(14侧)和女性组(8侧),模拟APC损伤外旋半骨盆。记录各组原始骨盆的耻骨联合间距及紙骼关节前方间距,两组紙骼前韧带损伤时耻骨联合分离距离、紙骼关节前方分离距离、患侧骨盆紙棘韧带及紙结节韧带损伤情况"结果限制组与非限制组原始骨盆的耻骨联合间距、紙骼关节前方间距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和女性原始耻骨联合间距分别为(5.13±0.61)mm、(4.03±0.84)mm(P<0.05)。当紙骼前韧带完全断裂或部分断裂时,耻骨联合分离距离为12~41mm[(23.36±7.27)mm],紙骼关节前方分离距离为5~18mm[(9.82±3.25)mm];男性和女性组间及限制组与非限制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紙骼关节前方分离距离,男性和女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限制组与非限制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限制组4侧岀现紙结节韧带损伤,5侧岀现紙棘韧带损伤。单纯耻骨联合间距≥23.36mm或紙骼关节前方分离距离≥9.82nun的标本数均为10侧(46%),而满足耻骨联合间距≥23.36mm或紙骼关节前方距离≥9.82mm至少一项的标本数为15侧(68%)。结论耻骨联合间距≥23.36mm或紙骼关节前方距离29.82mm时,可区分APCⅠ型和Ⅱ型骨盆损伤,耻骨联合结合紙骼关节前方分离距离更有利于评估骨盆损伤程度。
童凯曹生鲁许兰伟刘宏哲钟子毅钟承桔王钢
关键词:骨盆韧带损伤分型
五种内固定方式固定髋臼后柱骨折生物力学特性的有限元分析被引量:7
2020年
目的应用有限元分析比较5种内固定方式固定髋臼后柱骨折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选取1例健康女性志愿者,年龄为50岁,身高160 cm,体重63 kg,体重指数为24.6 kg/m2。将志愿者CT扫描数据以DICOM格式导入Mimics15.0软件生成骨盆三维模型,应用ANSYS 14.5软件建立骨盆三维有限元模型,并验证其有效性。然后生成髋臼后柱骨折模型,建立内髂坐钢板、常规后柱钢板、顺行空心拉力螺钉、经坐骨小切迹逆行空心拉力螺钉及经坐骨结节逆行空心拉力螺钉固定模型。对5种固定模型行应力加载,比较5种固定模型髋臼后柱骨折线的位移及应力集中部位。结果髋臼后柱骨折线上节点的平均位移:站立位时,常规后柱钢板固定模型(6.13μm)<经坐骨结节逆行空心拉力螺钉固定模型(6.85μm)<经坐骨小切迹逆行空心拉力螺钉固定模型(7.07μm)<内髂坐钢板固定模型(7.08μm)<顺行空心拉力螺钉固定模型(7.85μm);坐位时,常规后柱钢板固定模型(7.77μm)<内髂坐钢板固定模型(9.65μm)<顺行拉力螺钉固定模型(9.69μm)<经坐骨小切迹逆行空心拉力螺钉固定模型(10.1μm)<经坐骨结节逆行空心拉力螺钉固定模型(10.20μm)。5种内固定模型的应力均主要集中于骨折断端。结论内髂坐钢板及常规后柱钢板固定髋臼后柱骨折的稳定性较空心螺钉(顺行空心拉力螺钉、经坐骨结节逆行空心拉力螺钉、经坐骨小切迹逆行空心拉力螺钉)固定好。
郭东鸿童凯王钢
关键词:髋臼骨折有限元分析骨折固定术生物力学
胸腰椎骨折长节段内固定术后脊柱旋转力线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观察胸腰椎骨折经后路长节段固定术后脊柱旋转力线的恢复情况,并探讨力线失衡的原因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析本院2006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45例胸腰椎骨折患者,AOSpine骨折分型为A3、A4、B型,其中男27例,女18例,年龄18~62岁,平均(33.02±10.41)岁,均接受后路长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在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患者手术前后棘突旋转距离(SPRD)及伤椎侧(后)凸Cobb角,统计固定节段长度、螺钉使用总数,计算单个椎体螺钉使用个数。根据术后脊柱旋转力线恢复情况,将患者分为力线良好组和力线失衡组。通过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的测量指标,探讨力线失衡的原因及其临床意义。[结果]45例患者中,旋转力线良好者占32例(71.11%),旋转力线失衡者占13例(28.89%)。两组术前SPR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失衡组患者SPRD明显大于良好组(P<0.05)。两组固定节段长度和螺钉使用总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单个椎体螺钉个数,失衡组(1.37±0.32)个,明显少于良好组的(1.71±0.29)个(P<0.01)。[结论]后路胸腰椎长节段内固定能有效复位骨折椎体,恢复脊柱的生物力学特性;但部分患者术后存在脊柱旋转力线失衡的情况,与螺钉固定情况、手术技巧等方面密切相关,对术后脊柱稳定性有重要意义。
王翔郑明辉童凯蔡毅朱永健陈建庭瞿东滨
关键词:胸腰椎骨折长节段固定旋转力线脊柱稳定
三种内固定方式治疗内侧壁缺损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比较被引量:24
2018年
目的 比较3种内固定方式治疗内侧壁缺损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6年7月期间采用内固定治疗的82例伴内侧壁缺损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男42例,女40例;平均年龄为73.0岁(27 ~91岁).骨折AO分型:31-A2.2型72例,31-A2.3型10例.根据所采用内固定方式不同分为3组:动力髋螺钉(DHS)组9例,经皮加压钢板(PCCP)组17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Ⅱ)组56例.比较3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围手术期输血量、术中输液量、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12个月髋部骨折功能恢复量表(FRS)评分等. 结果 PCCP组患者术中输液量[1 100(850,l 100) mL]和术中出血量[60(5,100) mL]显著少于PFNA-Ⅱ组患者[1 100(1 000,1700)、150(50,300) mL],手术时间[(91.4±29.2) min]显著短于PFNA-Ⅱ组患者[(140.7±62.7)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3组患者之间的围手术期输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7例患者术后获平均47个月(15 ~85个月)随访,DHS组8例,PCCP组12例,PFNA-Ⅱ组37例.3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12个月FR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于伴有内侧壁缺损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目前尚不能确定髓内固定比髓外固定更有优势.对于术前活动功能和一般情况较好的患者推荐髓内固定治疗,如PFNA-Ⅱ固定;一般条件差的患者推荐选择髓外固定治疗,如PCCP固定.
白浪侯毅龙张晟童凯刘冠峤虞泽伟余斌
关键词:髋骨折骨板骨钉
前后压缩型骨盆损伤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建立及相关韧带损伤机制分析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建立前后压缩(APC)型骨盆损伤骨一韧带三维有限元模型,并探讨其损伤机制。方法选择1具56岁男性新鲜尸体骨盆标本,根据APC型骨盆损伤分别建立有限元及实验室力学模型。有限元模型:建立正常骨盆骨.韧带有限元模型,固定右半骨盆,切断并逐渐分离耻骨联合,使耻骨联合分离10、20、30、40、60、80及100mm。实验力学测试模型:耻骨联合分离28mm时,骶髂前韧带断裂,代入有限元模型计算出骶髂前韧带的应变值,并应用于模型其他韧带赋值。观察有限元模型中耻骨联合分离距离对应的骶髂关节前方位移,骶髂关节周围韧带的应力、应变及骶棘韧带、骶结节韧带损伤情况。结果耻骨联合分离28mm时,骶髂前韧带断裂,此时骶髂关节前方位移为(7.41±1.14)mm,骶髂前韧带的应变值为259.5%,最大等效应力为543.24MPa。当耻骨联合分离至51mm时骶棘韧带断裂,此时骶髂关节前方位移为(15.23±2.88)mm,最大等效应力为35.00MPa。当耻骨联合分离至100mm时,骶结节韧带出现紧张但未断裂,此时最大等效应力为16.17MPa。当骨盆逐渐外旋时,骶髂前韧带先断裂,其次为骶棘韧带断裂,骶结节韧带不一定会断裂。结论本研究建立的骨盆骨.韧带有限元模型能够有效模拟APC型骨盆损伤机制和量化评估损伤程度,为骨盆骨及韧带的生物力学研究提供了基础。
童凯刘宏哲白浪曹生鲁许兰伟钟子毅王钢
关键词:骨盆韧带
骶髂关节复合体生物力学特征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1
2018年
骶髂关节复合体是位于骨盆环后部的骨.韧带复合结构,包括骶髂关节、关节周围韧带及骨盆底肌肉和筋膜。骶髂关节是传递躯干与下肢负荷并完成力学传导的重要结构。骶髂关节病变导致下腰痛的问题日益受到重视,实验生物力学及有限元分析方法能很好地模拟骶髂关节复合体的损伤机制并为术者提供治疗方案,已成为研究骶髂关节复合体生物力学的重要方法。本文将重点介绍骶髂关节复合体的力学特征、有限元模型建立及临床应用,以期为骶髂关节有限元模型的建立提供基础和方法。
童凯王钢
关键词:骶髂关节韧带生物力学有限元分析
应用骨搬运技术与骨诱导模技术治疗下肢感染性骨缺损的对比分析
目的 比较骨搬运技术与骨诱导模技术治疗下肢感染性骨缺损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5年6月采用骨搬运技术与骨诱导模技术治疗的39例感染性骨缺损患者资料。
童凯
关键词:下肢感染性骨缺损肢体重建
髋臼骨折Letournel分型的继承与发展研究
髋臼骨折的治疗是骨科医师所遇到的最具挑战性的领域.对于他们来说,Letournel分型是认识这些损伤的一个重要起点.为了降低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病率、提高整体的临床疗效,手术治疗和精确复位已成为治疗这些骨折的标准方案.但一项...
钟承桔王钢杨运平曹生鲁钟子毅童凯林诗源
关键词:髋臼骨折手术治疗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