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峰
- 作品数:16 被引量:67H指数:5
-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化学工程学院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化学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一般工业技术理学更多>>
- 石油沥青基MoS_(2)/多孔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锂存储性能被引量:4
- 2022年
- 目前,对低成本石油沥青高附加值的利用仍面临着重大的挑战。鉴于其碳含量高,本工作利用NaHCO_(3)模板成功制备了一种掺硫多孔碳骨架(SPC)结构。随后,以低沸点的MoCl_(5)为钼源,升华硫为硫源,在SPC表层原位生长一层MoS_(2)纳米片,定向制备了一种三维复合结构。该材料实现了MoS_(2)和碳基底材料的良好接触,其相互交错的结构可以大大提高电子的传递速率,缩短了锂离子和电子传输路径。另外,该材料的多孔结构为锂离子提供了丰富的反应活性位点。当作为锂离子电池阳极进行测试时,该材料经过400圈的循环后,仍然维持着1069 mA·h/g的高比容量。这项工作可能为低成本石油沥青的高附加值利用提供一个崭新的思路。
- 李云杨旺李永峰
- 关键词:石油沥青
- 碳基电磁波吸收材料及其机理研究进展被引量:17
- 2021年
-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微波在军事和民用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相应的电磁辐射污染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为了合成厚度薄、密度低、吸收频带宽和吸收强度高的电磁波吸收材料,研究者们进行了大量的努力。碳基材料由于重量轻、衰减能力强、比表面积大和优异的物理化学稳定性,在电磁波吸收方面表现出巨大的潜力。本文首先介绍了吸波材料的衰减理论和影响吸波性能的因素。接下来,总结了不同维度的纯炭材料(如0维炭球、一维炭纳米管、二维炭片和三维多孔炭)以及由碳和磁性物质、陶瓷、金属硫化物、Mxene以及导电聚合物等异质成分组成的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详细介绍了吸波剂的代表性合成方法、吸波性能以及衰减机理。最后,提出了对于未来挑战和发展前景的看法。
- 杨旺蒋波车赛闫璐李正轩李永峰
- 关键词:微波吸收材料炭材料反射损耗
- 三维石墨烯网络在导热聚合物复合材料中的构建及应用研究进展被引量:8
- 2021年
- 随着电子设备的耗电量和发热量不断增加,这对于热管理材料的散热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石墨烯已被广泛用作导热填料以提高聚合物的导热性。然而,石墨烯纳米片在聚合物中的分散性差,极大地限制了其在热管理中的实际应用。构建相互连接的三维石墨烯网络是提高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导热性的一个有效策略。本综述总结了最近三维石墨烯基导热聚合物复合材料(3D GPCs)的构建和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此外,还总结了提高3D GPCs导热系数的方法。最后,提出了对于当前3D GPCs的挑战和展望。
- 吴妮车赛李华玮王超男田晓娟李永峰
- 关键词:石墨烯聚合物复合材料导热系数
- 植物-固体菌剂联合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基础研究被引量:8
- 2016年
- 以高效石油降解菌N_2、KB为目的菌种,玉米粉、麸皮和锯末为载体制备固体菌剂,并测定了这3种载体的饱和持水量、pH值和吸菌量。以吸菌量为评价指标,结合经济性综合选择最优载体,同时还考察了温度、pH值和料水比对最优载体吸菌量的影响。通过测定微生物数量和石油降解率的变化,考察了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效果。结果表明,与玉米粉和麸皮相比,锯末饱和持水量更大、吸菌量较大。锯末是木材厂的下脚料,可以实现高价值资源化利用。在温度30℃,pH为7,料水比1∶1.5的最适培养条件下,固体菌剂中N_2和KB两种细菌的活菌数量分别高达1.00×109CFU·g^(-1)和1.58×109CFU·g^(-1)。采用生物菌剂和柳枝稷对石油污染土壤进行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实验,100 d后石油降解率可达到50.5%。
- 王京秀张志勇孙珊珊穆红岩万云洋赵立平李永峰张忠智
- 关键词: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高效石油降解菌石油污染土壤锯末
- 石墨烯改性硅基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 2023年
- 随着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对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目前商用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还是以石墨为主,但是石墨负极的理论比容量较低(为372 mAh/g),严重限制了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硅的理论比容量高达4200 mAh/g,被认为是最有前途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之一。然而,硅负极材料在锂化的过程中会伴随着巨大的体积膨胀效应,导致电极材料破裂和粉碎,从而大幅度降低电池的循环稳定性,并且硅的电导率不理想,也限制了其倍率性能和循环性能。用石墨烯对硅负极材料进行改性,有望缓解其电极材料的体积膨胀以及导电性差的难题。本文重点阐述了石墨烯对于硅基负极材料的性能提升机理,期望对未来石墨烯改性硅基负极材料的制备和研究提供思路。
- 许崇马广王也杨旺李永峰
- 关键词:锂离子电池石墨烯
- 准一维层状半导体Nb_(4)P_(2)S_(21)单晶的面内光学各向异性
- 2023年
- 过渡金属磷硫化合物MPS(M为过渡金属)是一类新型二维范德瓦耳斯材料,因其独特的磁学、光学和光电性能而得到广泛关注.其中,Nb_(4)P_(2)S_(21)是具有准一维链状结构的层状材料,其各向异性的光学性质等物性仍缺乏深入研究.本文主要通过偏振Raman光谱和角度依赖的飞秒瞬态吸收光谱对Nb_(4)P_(2)S_(21)单晶的光学各向异性进行研究,Nb_(4)P_(2)S_(21)单晶的偏振Raman光谱表明在平行和垂直极化构型下,202 cm^(-1)处的Raman振动峰强度均表现出二重对称性,而489 cm^(-1)处的Raman振动峰强度均表现出四重对称性.而超快载流子动力学研究表明在平行极化构型下,Nb_(4)P_(2)S_(21)单晶在光激发后的热载流子数目和弛豫速率均表现出各向异性.这些结果有助于理解Nb_(4)P_(2)S_(21)单晶的面内各向异性光学性质,并将进一步促进其在角度关联的低维光电子器件中的应用.
- 程秋振黄引李玉辉张凯冼国裕刘鹤元车冰玉潘禄禄韩烨超祝轲齐琦谢耀锋潘金波陈海龙李永峰李永峰杨海涛杨海涛
- 关键词:光学各向异性
- 中间相沥青基掺氮碳量子点的制备及其荧光特性
- 2020年
- 由中间相沥青中的纳米尺度碳质微晶,直接碳化制备碳量子点(CQDs),是制备碳量子点的新方法。本文在此方法的基础上,对中间相沥青基碳量子点的掺氮工艺及其荧光特性进行了系统考察。采用两种方法制备掺氮碳量子点(NCQDs),一种是用氮等离子体轰击中间相沥青基CQDs,另一种方法是在原料油中混入三聚氰胺,制备掺氮中间相沥青,进而将掺氮的碳质微晶分散在硅片上,碳化得到NCQDs。对所得NCQDs,我们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和原子力显微镜进行表征,并进行了X射线光电子谱和荧光发射光谱分析。氮等离子体轰击制备的NCQDs(NCQDs-P)中,氮元素主要以吡啶氮和石墨氮的形式存在,等离子体轰击并未明显改变碳量子点的尺寸。而三聚氰胺法制备的NCQDs(NCQDs-C)中氮元素主要为吡咯氮和石墨氮,随着三聚氰胺添加量的增加,NCQDs-C的粒径由2.2 nm增长至4.5 nm。这可能是由于含氮基团具有较高反应活性,加快了沥青大分子的聚合过程,使得在相同煅烧温度和时间下得到了更大尺寸的碳质微晶。NCQDs-C与未掺杂N的CQDs的荧光特性相似,荧光峰位置不随激发波长变化而变化。与之不同,NCQDs-P荧光峰位置随激发波长位置移动而变化,且等离子体轰击时间越长,NCQDs-P荧光峰位置移动越明显,这是因为吡啶氮的引入增加了碳材料在费米能级附近的态密度,导致激发态能隙减小,内转化和振动弛豫变得容易。本研究表明,两种掺氮方法均可以实现氮掺杂碳量子点的高效制备,获得的掺杂碳量子点具有均一的粒径分布,N/C原子比可达8.3%,但是两种掺氮方法对碳量子点的尺寸和掺氮的类型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并进一步影响到掺氮碳量子点的荧光特性。
- 宁国庆王海斌杨帆李永峰
- 关键词:中间相沥青掺氮
- 石油沥青基富氮/硫掺杂多孔炭材料的制备及其对电极性能被引量:4
- 2020年
- 以富含稠环芳烃的石油沥青为碳源,通过C3N4模板剂自分解策略,原位调控了石油沥青转变为炭材料过程中的孔结构及表面杂原子,定向制备得到了具有超大孔体积(4.49 cm3/g)的富氮/硫掺杂多孔炭材料。基于该材料表面丰富的硫氮杂原子及边缘拓扑缺陷结构,在还原I3-离子上展现出了优异的电催化性能。当应用于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对电极时,取得了7.91%的光电转化效率,可以媲美传统贵金属Pt材料,有望成为一种廉价高效的非Pt基对电极材料,同时也为石油沥青的高附加值利用提供了新的途径。
- 杨旺李瑞候利强邓碧健李永峰
- 关键词:石油沥青炭材料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
- 改进型A/O生物膜工艺在油田污水达标外排中的应用被引量:7
- 2016年
- 河南油田某稠油联合站污水生化处理装置,由于生物膜结垢原因不能长期稳定运行,为减少生物膜结垢,在原有工艺基础上增加了弹性填料和内循环曝气器。在中试规模实验中,考察了改进型工艺对COD、氨氮、总氮、悬浮物的去除效果以及长期运行的稳定性能,并与现有工艺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改进型工艺出水COD、氨氮、总氮、悬浮物浓度分别为71.0、6.1、7.9和7.6 mg/L,为现有工艺的68.9%、141.9%、44.6%、57.6%。改进型工艺出水后续进行实验室规模絮凝沉淀处理,出水COD<60 mg/L,满足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级B要求。运行期间,好氧生物膜VSS/SS没有明显变化,说明改进型工艺生物膜结垢量大量减少,解决了现有工艺不能长期稳定运行的问题。
- 张敏宋昭峥孙珊珊张志勇穆红岩李永峰张忠智
- 关键词:油田污水
- 超临界CO2剥离法制备石墨烯的过程强化研究被引量:4
- 2020年
- 石墨烯因其独特的二维结构和优异的物理性能在众多领域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高质量石墨烯的制备是实现其应用价值的前提。尽管目前石墨烯的制备方法较多,但是开发绿色、低成本、规模化制备方法的道路仍然充满挑战。物理法剥离石墨能够实现高结晶石墨烯的制备,特别是超临界CO2流体具有廉价、绿色、稳定、易分离且可重复利用的优势,在石墨烯制备上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以超临界CO2制备石墨烯为出发点,梳理了近年来超临界CO2法剥离石墨制备石墨烯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制备过程中的强化剥离手段,期望对未来石墨烯材料的制备提供思路。
- 杨旺李云田晓娟杨帆李永峰
- 关键词:石墨烯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