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杰超

作品数:9 被引量:24H指数:3
供职机构:大连理工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机械工程理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3篇机械工程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化学工程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电子电信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理学

主题

  • 2篇电阻
  • 2篇热管
  • 2篇微泵
  • 2篇微槽
  • 2篇微槽道
  • 2篇无阀微泵
  • 2篇扩散管
  • 2篇仿真
  • 2篇薄膜电阻
  • 2篇PT
  • 2篇ANSYS仿...
  • 2篇槽道
  • 2篇磁力
  • 2篇磁力驱动
  • 1篇电路
  • 1篇多通道
  • 1篇性能分析
  • 1篇氧化硅
  • 1篇宇宙
  • 1篇宇宙学

机构

  • 9篇大连理工大学
  • 1篇信息产业部电...

作者

  • 9篇李杰超
  • 8篇闫卫平
  • 5篇李伟
  • 2篇肖良平
  • 2篇吕宏峰
  • 2篇徐迎华
  • 1篇唐吉仁
  • 1篇刘志环
  • 1篇李卓

传媒

  • 2篇测控技术
  • 1篇热能动力工程
  • 1篇功能材料
  • 1篇光谱学与光谱...
  • 1篇仪表技术与传...
  • 1篇传感技术学报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08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磁力驱动串联式双腔微泵设计及性能测试被引量:2
2015年
针对无阀微泵背压能力较弱等问题,采用MEMS技术制作出不同结构参数的双腔和单腔微泵体,构建了基于电机驱动的磁力式双腔串联无阀微泵测控系统。实验结果表明,泵腔面积相等的情况下,圆形泵腔的微泵流量大于椭圆形泵腔的流量;随着驱动频率的升高,双腔串联微泵的流量呈现高斯分布,并在20 Hz附近处出现流量峰值,微泵的最大流量可达1.5 mL/min,微泵的截止背压为170mmH_2O,双腔串联微泵比单腔微泵的流量增大约80%。
徐迎华李杰超闫卫平李伟肖良平
关键词:磁力驱动ANSYS仿真
多通道高稳定性温度检测系统被引量:3
2014年
为了精确测试平板微热管的传热特性,利用Pt100及磁控溅射法制备的Pt薄膜电阻温度传感器,开发了8通道温度采集与显示系统.该系统以MSP430 F149单片机为电路控制核心,利用集成的AD和UART模块完成信号转换与通信等功能.上位机采用VC++开发应用程序对多路温度信号进行数据拟合,可实时显示温度数值并绘制出8路温度曲线.通过加入正反馈电路改善了输出线性度,利用桥式电路的可调电阻扩大了Pt薄膜电阻的测温范围.系统的测温范围是0~120℃,可利用86~128Ω(24℃)范围的Pt薄膜电阻进行温度检测.该系统具有测温精度高、适用范围广、稳定性好及实时性强等优点.
李伟李杰超闫卫平
关键词:限幅电路
低电压驱动微流控芯片二氧化硅绝缘薄膜的研究
2012年
采用电子束蒸发法在玻璃基底上制备了二氧化硅薄膜,利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台阶仪、X射线衍射仪(XRD),分别对不同条件下制备的二氧化硅薄膜的表面形貌、膜厚、结构进行了表征,并采用金属/绝缘膜/金属(MIM)结构对薄膜的I-V电学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玻璃基底温度在300℃条件下生长的4μm厚度的二氧化硅薄膜,其表面均匀平整,耐压能力>200V,能够承受500kV/cm以上的场强,满足作为低电压驱动微流控芯片绝缘薄膜的要求,并在样品驱动的应用中得到验证。
吕宏峰闫卫平李杰超
关键词:二氧化硅绝缘薄膜微流控芯片
硅基不等宽微槽道平板热管及制备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硅基不等宽微槽道平板热管及制备方法。本发明利用液体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在微槽道中产生无机械动力流动的原理,采用MEMS技术,在两片矩形硅基片上分别刻蚀出一簇结构相同宽度连续变化的不等宽矩形或V形微槽道,将尺...
闫卫平李杰超唐吉仁
文献传递
矩形微槽道结构与平板微热管传热特性研究被引量:8
2017年
为研究矩形槽道深度对平板微热管传热特性的影响,根据ANSYS(有限元)软件瞬态热仿真结果进行结构设计,利用MEMS(微电子机械系统)干法刻蚀工艺分别制作了不同深度的等宽和不等宽矩形槽道平板微热管。采用乙醇液体工质并在加热功率恒定的条件下,分析了不同充液率的平板微热管轴向温度分布及其等效导热系数。研究结果表明:在加热功率为3.1 W的条件下,槽道深度为220μm的矩形槽道微热管比槽道深度为180μm的矩形槽道微热管传热性能提高近60%,不等宽矩形槽道微热管的轴向温差为25℃左右,要优于等宽矩形槽道微热管的45℃。由此得到微槽道的深度越深,微热管传热性能越佳;不等宽槽道微热管的传热性能优于等宽槽道微热管。
李伟李杰超李卓闫卫平
关键词:传热特性ANSYS软件
高于室温环境的热式气体微流量传感器性能分析被引量:3
2015年
为了探索平板微热管的传热特性,了解微热管内不同温度区间的蒸汽传输特性,开展了热式气体微流量传感器及其检测系统的设计。设计了一种便于探索最佳温度测量点的热式微流量传感器结构,利用MEMS工艺进行加工制作,在不同环境温度下对其性能进行了测试,得到了环境温度与热式微流量传感器性能的关系。基于MSP430单片机和C#语言自主开发了流量传感器检测系统,可对一定范围内的流量进行实时检测,并实时绘制流速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研究表明,采用本文设计的热式微流量传感器结构,可以检测高于室温环境下的微流量气体,并可通过提高加热器温度或改变测温电阻对的测量位置来提高测量灵敏度。
李伟李杰超闫卫平
关键词:流量检测系统
紫外/臭氧法PDMS表面亲水改性机理研究被引量:8
2016年
紫外/臭氧改性法是一种操作简单、成本低廉的PDMS表面亲水改性方法。采用该方法对PDMS表面进行亲水改性,利用接触角测量仪对改性效果进行评价,并与PDMS无臭氧紫外法进行了比较。测试表明PDMS表面经紫外/臭氧法处理12小时后,表面接触角达到60°左右,在空气中放置两周后仍保持较好的亲水性。其改性机理可以通过多种表征手段进行分析。红外光谱测试可以看出,PDMS在经过紫外/臭氧改性后,其表面官能团变化明显,随改性时间延长,疏水基团—CH3逐渐减少,亲水基团Si—OH和—OH逐步增加,二氧化硅典型红外光谱峰也同时出现。通过扫描电镜和能谱测试可以看出,PDMS表面经过改性产生了二氧化硅为主的硅的氧化物。综合上述结果,紫外/臭氧处理法能够使PDMS表面亲水基团增多,同时生成类玻璃态SiO_x薄层,既改善了PDMS表面的亲水性,又阻止了PDMS表面疏水性的完全恢复,亲水性可以长时间保持。
吕宏峰闫卫平刘志环李杰超
关键词:聚二甲基硅氧烷表面改性亲水性
宇宙学观测限制暗能量模型
在精确宇宙学时代,为了解释宇宙的加速膨胀和理解暗能量的性质人们从理论机制和宇宙学观测限制两个方面出发来研究。本论文在四维标准宇宙学和五维反弹宇宙学框架下,根据宇宙学观测利用模型无关的方法重建宇宙学参量。首先,我们介绍了现...
李杰超
关键词:宇宙学暗能量
文献传递
磁力驱动微泵设计及优化
2015年
为提高收缩/扩散管无阀微泵的性能,设计了磁力驱动式无阀微泵,并利用ANSYS软件对微泵的整流部件收缩/扩散管和单腔微泵整体结构进行流体仿真,得到了微泵的结构优化参数。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流量随着管长、最小宽度、扩张角、泵腔半径的增大存在极大值。磁驱动微泵的流量在驱动电压12 V、驱动频率为25 Hz时达到最大值。
徐迎华李伟闫卫平李杰超肖良平
关键词:无阀微泵磁力驱动ANSYS仿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