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燕

作品数:3 被引量:21H指数:2
供职机构:教育部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水利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篇水利工程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异重流
  • 1篇调沙
  • 1篇调水调沙
  • 1篇动力机制
  • 1篇神仙
  • 1篇现代黄河三角...
  • 1篇流域
  • 1篇快速响应
  • 1篇环境效应
  • 1篇黄河
  • 1篇黄河三角洲

机构

  • 3篇中国海洋大学
  • 2篇青岛海洋地质...
  • 1篇国土资源部
  • 1篇教育部

作者

  • 3篇王厚杰
  • 3篇王燕
  • 2篇毕乃双
  • 2篇杨作升
  • 1篇原晓军
  • 1篇张勇

传媒

  • 1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泥沙研究
  • 1篇第四届全国沉...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0
  • 1篇2009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黄河河口异重流及其对流域变化的快速响应
河口异重流(Hyperpycnal Flow)多发生在输沙量极高或流域频受台风、地震影响的河流河口,观测资料较少,因而缺乏对其过程与机制的理解。由于极高的泥沙输入,黄河口是研究河口异重流的典型区域,1985的中美联合调查...
王厚杰毕乃双王燕杨作升
关键词:环境效应
文献传递
2010年调水调沙期间黄河利津段对人造异重流的响应被引量:2
2013年
黄河调水调沙期间是目前观测黄河口泥沙异重流的有利时机。黄河入海含沙量、粒度和流量是决定河口异重流产生和发育的基本条件。自2010年6月19日黄河第10次调水调沙启动,在利津站进行了同步取样及测深、测流观测,以掌握调水调沙期间黄河入海水沙特征变化,预测河口泥沙异重流发生时间。观测结果显示:在调水调沙初期上游水库联合低泥沙浓度放水情况下,流量急剧加大,河道底床被冲刷,大量底床粗颗粒泥沙再悬浮造成利津站水体含沙量和输沙量有所增加,粒度粗化;观测后期受小浪底水库排放的泥沙异重流影响,利津站流量迅速减少,含沙量和输沙量显著增加,且细颗粒泥沙含量明显增加,河道底床被淤积。此阶段黄河入海含沙量和悬沙粒度满足河口泥沙异重流产生条件,据此可以预测河口泥沙异重流产生的时间。同时,巨量细颗粒泥沙短时间内以泥沙异重流的形式输送入海,势必会在河口处引起快速的河口地貌地形变化和生物地球化学效应。
王燕王厚杰毕乃双张勇
关键词:调水调沙黄河
现代黄河三角洲废弃神仙沟-钓口叶瓣的演化及其动力机制被引量:19
2010年
自1976年黄河尾闾河道由钓口流路改道清水沟流路以来,由于水沙供应断绝,神仙沟-钓口三角洲叶瓣由向海淤进转为快速向岸蚀退,该区域的地貌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对神仙沟-钓口三角洲滨海测深资料、悬浮体浓度分布和卫星遥感资料的综合分析表明,1976-1990年期间在神仙沟-钓口三角洲叶瓣前缘形成一弯月状的沿岸侵蚀区,最大侵蚀深度达8m左右,卫星影像显示在与侵蚀区相对应的位置上存在着稳定的高浑浊区,这主要是近底泥沙在动力作用下的再悬浮所致,而非现行黄河入海泥沙扩散。针对这一区域作用强烈的东北向波浪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向东北方向凸出的三角洲叶瓣与来自东北向的强浪产生强烈的相互作用,在4~10m水深处波浪能量辐聚,最大波致剪切应力分布也与强侵蚀区和高浑浊区的位置相对应,表明波浪过程是导致该区域近底泥沙再悬浮的主要动力机制。神仙沟-钓口叶瓣区断面测深资料显示自1976年以来水下底坡逐渐趋于平缓,其上段和下段在1976-1986年期间均受到侵蚀,而在1986-1996年期间,上段继续受到侵蚀,而下段则形成堆积。浅水区域(<10m)和深水区域(>10m)底质沉积物的粒度组成产生明显分异,这在一定程度上指示了泥沙的输送方向,即浅水区域由波浪过程导致的粉砂通过再悬浮进入浮泥层,在重力控制下沿水下底坡向深水输送并在深水区沉积。90年代以来黄河入海水沙量剧减,泥沙供应不足使得现行河口三角洲局部区域也出现蚀退,废弃神仙沟-钓口三角洲的演化过程和机制对现行河口三角洲有重要参考意义。
王厚杰原晓军王燕杨作升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