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立满

作品数:12 被引量:120H指数:6
供职机构: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中医管理局中医药科技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中风
  • 3篇中风后
  • 3篇水肿
  • 3篇卒中
  • 3篇脑卒中
  • 3篇病人
  • 2篇血管
  • 2篇中风病
  • 2篇神经功能
  • 2篇通腑
  • 2篇通腑法
  • 2篇偏瘫
  • 2篇偏瘫病人
  • 2篇轻度
  • 2篇轻度认知
  • 2篇艾灸
  • 1篇毒损脑络
  • 1篇穴位
  • 1篇穴位贴敷
  • 1篇验案

机构

  • 9篇北京中医药大...
  • 4篇北京市房山区...
  • 3篇北京中医药大...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作者

  • 12篇孙立满
  • 7篇吴兢
  • 4篇刘冬梅
  • 2篇谢颖桢
  • 2篇李庆彬
  • 1篇王亮
  • 1篇任晋婷
  • 1篇刘冬梅
  • 1篇邹忆怀
  • 1篇田素斋
  • 1篇齐宝云
  • 1篇黄丽贤
  • 1篇赵博

传媒

  • 4篇中西医结合心...
  • 2篇吉林中医药
  • 2篇中文科技期刊...
  • 1篇中国中医基础...
  • 1篇北京中医药大...
  • 1篇中华中医药学...

年份

  • 4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0
  • 1篇2009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消瘿散结方治疗结节性甲状腺肿被引量:14
2016年
目的观察消瘿散结方治疗结节性甲状腺肿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2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60例。除低碘饮食外,治疗组予散结消瘿方(配方颗粒),对照组给予左旋甲状腺素。疗程3个月,对甲状腺功能变化与结节最大直径进行观察。结果对照组患者完成57例,治疗组患者完成56例,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7%(48/56),对照组为50.9%(29/5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结节最大直径较治疗前显著缩小(P<0.05),对照组患者结节最大直径在治疗前后变化不明显(P>0.05);2组患者在治疗后的TSH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5%(10/57)。结论消瘿散结方有助于消除或者缩小甲状腺结节,不会影响甲状腺素分泌,毒副作用比较小。
刘冬梅孙立满
关键词:甲状腺肿左旋甲状腺素补益肝肾
焦虑障碍患者人格特征、行为类型及中医证候规律的初步研究
目的:研究焦虑障碍患者的人格特征、行为类型以及失眠和焦虑间的关系,从病因学角度研究焦虑发生的因素;并且探讨焦虑障碍中医证候学特征,以指导临床对于焦虑易感人群的筛选、预防工作及焦虑的治疗。   方法:符合焦虑障碍的诊断标准...
孙立满
“肿八针”联合艾柱灸水分穴对中风后偏瘫病人患肢功能和水肿程度的影响被引量:11
2020年
目的探讨“肿八针”联合艾柱灸水分穴对中风后偏瘫病人患肢功能和水肿程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5月—2018年10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通州院区脑病科收治的脑中风后偏瘫病人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行常规肢体康复治疗;治疗组行针刺配合艾柱灸加常规肢体康复,以治疗第14天为疗效评价时点,采用统一疾病严重程度判定标准和疗效判定标准,客观评价“肿八针”配合艾柱灸水分穴对中风后患肢水肿和功能恢复的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水肿程度、神经功能、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均改善;治疗组肿胀值降低程度及水肿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肢体运动功能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股静脉与肱静脉峰流速、平均流速和管壁内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股静脉与肱静脉峰流速、平均流速较对照组均增高,管壁内径较对照组降低(P<0.05)。结论针刺“肿八针”穴配合艾柱灸对中风后偏瘫病人肢体功能恢复及减轻水肿疗效确切。
吴兢孙立满蔺文虎
关键词:中风艾灸肢体功能水肿
功能训练联合舌针治疗多脑卒中吞咽障碍疗效研究被引量:34
2018年
目的:客观评价舌七针在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中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存在吞咽障碍的患者纳入研究,以治疗第14天为疗效评价时点,对治疗组(针刺加吞咽功能训练)30例与对照组(单纯吞咽功能训练)30例,进行平行、随机、对照临床研究,采用统一疾病严重程度判定标准和疗效判定标准,客观评价舌七针的疗效与实用性。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治愈6例,显效8例,有效10例,有效率为80.00%,对照组治愈3例,显效7例,有效8例,有效率为60.00%,两组有效率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经治疗后,两组饮水试验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治疗组评分结果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的吞咽功能障碍评分,较之对照组下降明显,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低于对照组。治疗组在治疗后0、4、6分水平阶段的患者的吞咽能力均较对照组有显著性的提高。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并无明显不良反应产生。结论:舌七针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临床疗效明显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李庆彬黄丽贤王亮孙立满齐宝云牛耸吴兢刘言祥赵博裴雪梅田素斋
关键词:吞咽障碍中风临床疗效
王永炎教授灵活应用通腑法治疗中风病验案举隅被引量:4
2009年
腑实证为中风病常见证候,腑气通畅与否对中风病的发展转归有极其重要的影响。王永炎教授带领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内科团队,在总结历代名家思想的基础上,历经30余年的临床观察。创新性地提出了化痰通腑法治疗中风病痰热腑实证.显著提高了临床疗效。王教授在临床上治疗中风病腑实证并不拘泥于化痰通腑法,而是针对不同病因病机,灵活应用各种通腑法,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任晋婷孙立满谢颖桢
关键词:中风通腑法
静脉血管流速与中风后偏瘫病人肢体水肿程度和神经功能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7
2020年
目的探讨静脉血管流速与中风后偏瘫病人肢体水肿程度和神经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6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通州院区收治的中风后偏瘫病人120例作为观察组,同期收集健康体检者60名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肱静脉、股静脉的峰流速、管壁内径、平均血流速度,采用Pearson线性相关性分析肱静脉、股静脉的峰流速、管壁内径、平均血流速度与中风后偏瘫病人肢体水肿程度和神经功能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股静脉峰流速降低[(19.63±2.45)cm/s与(22.84±2.41)cm/s,P=0.000]、平均流速降低[(12.81±2.10)cm/s与(14.62±2.73)cm/s,P=0.000]、管壁内径增大[(11.77±1.99)mm与(10.92±1.88)mm,P=0.007];同时肱静脉峰流速降低[(18.69±2.98)cm/s与(23.83±3.82)cm/s,P=0.000]、平均流速降低[(13.74±3.01)cm/s与(16.83±3.62)cm/s,P=0.000]、管壁内径增大[(7.66±1.54)mm与(5.81±1.72)mm,P=0.000]。股静脉、肱静脉的峰流速、平均流速与上肢肿胀值、下肢肿胀值、肢体功能评分呈负相关(P<0.05),股静脉、肱静脉的管壁内径与上肢肿胀值、下肢肿胀值、肢体功能评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静脉血管流速与中风后偏瘫病人水肿程度和神经功能相关,可作为中风后偏瘫病人肢体水肿程度和神经功能的监测指标。
吴兢蔺文虎孙立满刘冬梅
关键词:中风偏瘫水肿神经功能静脉
运用化痰通腑法治疗中风病的体会被引量:29
2010年
王永炎教授于上个世纪70年代在继承前贤诊疗经验基础上提出化痰通腑法是治疗中风病重症安全有效的治法,并依法创制星蒌承气汤治疗中风急性期痰热腑实证,显著提高了中风病的治疗效果。历经30余年经过全国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临床实验研究和临床反复验证,表明及时恰当的运用该法能够改善中风病患者的意识障碍、防止病情加重趋势和降低病残损程度。化痰通腑法已在全国推广应用,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
谢颖桢邹忆怀孙立满
关键词:化痰通腑法中风病
艾灸治疗中风后患肢水肿临床研究
2019年
于中风后患肢水肿患者中实施艾灸治疗,探究分析其治疗效果。方法:从2017年5月起至2018年10月毕,从我院选取120例中风后患肢水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实施探讨分析,遵照均匀分组的原则实施分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在对照组中应用针灸实施治疗,观察组应用针灸联合艾灸的方式实施治疗,对治疗效果予以比较。结果:治疗总有效率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显著较高,统计意义显著(P<0.05)。结论:于中风后患肢水肿患者中实施针刺联合艾灸治疗的效果显著优于单纯针刺,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状况,值得推广应用。
吴兢孙立满
关键词:艾灸治疗中风患肢水肿
基于“毒损脑络”理论对益肾解毒法治疗血管性轻度认知损害的疗效评价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基于“毒损脑络”理论探讨益肾解毒颗粒治疗血管性轻度认知损害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收治的血管性轻度认知损害病人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尼麦角林片治疗;观察组则给予益肾解毒中药颗粒治疗。治疗前、治疗1个月和治疗3个月,采用统一疾病和疗效的判定标准,评价益肾解毒中药颗粒对血管性轻度认知损害的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认知损害均改善,且观察组中医证候显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认知功能[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评分、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肾解毒中药颗粒对肝肾亏虚兼痰瘀阻络型血管性轻度认知损害疗效较好,能够提高病人认知功能和生活能力。
孙立满刘冬梅吴兢裴雪梅刘言祥李庆彬
关键词:毒损脑络
血管性轻度认知障碍的相关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2019年
近年来在巨大的社会生产生活压力以及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影响之下,我国有愈来愈多的人患有脑血管疾病,该种疾病对于人体的危害较大,需要人们养成身体保健意识,以便通过定期体检可以实现脑血管疾病早发现、早治疗的目的。脑血管疾病如果错过最佳的预后时间或者治疗不利将会导致患者发生血管性轻度认知障碍,此种情况属于脑血管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疾病,主要表现为早期认知损伤,严重影响人们正常生活、工作活动的有效开展,所以需要临床医生对于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等脑血管疾病引发的血管性轻度认知障碍多进行研究学习,从而掌握导致疾病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继而制定有助于疾病有效预后的治疗方案,显著改善发病后的相关症状,增强疾病预后质量。基于此本文对现阶段多名学者对于血管性轻度认知障碍的致病危险因素开展的研究工作,进行了综合分析探讨,总结了引发血管性轻度认知障碍发生的危险因素,以此为医生的疾病临床预防与控制提供指导。
孙立满吴兢刘言祥裴雪梅
关键词:轻度认知障碍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