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类成霞

作品数:6 被引量:76H指数:4
供职机构: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应用生态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 2篇天文地球
  • 1篇生物学

主题

  • 3篇水稻
  • 3篇水稻品种
  • 2篇有机碳
  • 2篇有机碳氮
  • 2篇砷污染
  • 2篇气候
  • 2篇气候变化
  • 2篇污染
  • 2篇红泥
  • 1篇典型水稻土
  • 1篇冬小麦
  • 1篇冬小麦增产
  • 1篇有机氮
  • 1篇玉米
  • 1篇增产
  • 1篇增产潜力
  • 1篇溶解性有机氮
  • 1篇溶解性有机碳
  • 1篇水稻土
  • 1篇农业气候

机构

  • 6篇南京农业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宁波市农业科...

作者

  • 6篇类成霞
  • 5篇陈长青
  • 2篇蒋瑀霁
  • 2篇孙波
  • 2篇张卫建
  • 1篇卞新民
  • 1篇黄爱军
  • 1篇王春春
  • 1篇汪峰
  • 1篇李白鸽
  • 1篇周艳丽

传媒

  • 1篇农业系统科学...
  • 1篇土壤学报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地理科学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11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水稻品种和砷污染对土壤溶解性有机碳氮的影响被引量:10
2013年
选取有机质含量和pH不同的2种水稻土(黄泥田和红泥田),通过盆栽实验研究砷(As)污染条件下,种植9个水稻品种对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和溶解性有机氮(DON)含量的影响,分析水稻品种、As污染和土壤类型的相对影响与交互作用。结果表明,水稻品种显著影响了土壤DOC和DON的变化,在水稻收获后,DOC平均含量的大小顺序为杂交稻(41.09±0.92 mg kg-1)>籼稻(38.10±1.53 mg kg-1)>粳稻(37.74±1.37 mg kg-1);DON平均含量的大小顺序为粳稻(2.94±0.40 mg kg-1)>杂交稻(2.61±0.42 mg kg-1)>籼稻(1.45±0.17 mg kg-1)。As污染降低了土壤DOC和DON的含量,但不同品种水稻的响应不同。与对照相比,As污染条件下,黄泥田和红泥田中DOC平均含量分别下降了14.4%和11.1%,DON平均含量分别下降了65.0%和44.7%;DOC在种植杂交稻后降幅最小,而DON在种植籼稻后降幅最小。在两种水稻土中,黄泥田的DOC和DON平均含量高于红泥田,在没有As污染条件下,分别高22.4%和45.8%,这与黄泥田有机质含量和pH高有关。水稻品种、As污染和土壤类型对DOC和DON变化的影响不同,3个因子对DOC变化的相对贡献率分别为7.7%、15.5%和27.6%,对DON变化的相对贡献率分别为14.7%、24.2%和2.0%。
类成霞陈长青蒋瑀霁周艳丽孙波
关键词:溶解性有机碳溶解性有机氮水稻品种砷污染
水稻品种及砷污染对土壤溶解性有机碳氮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土壤砷(As)污染是威胁农产品安全以及人类健康的重大问题。由于稻田长期处于淹水还原状态,As的生物有效性相对较高,水稻与其他作物相比更易受As污染的危害。土壤微生物是碳、氮、磷、硫等元素循环和转化的主要推动力,微生物群落...
类成霞
关键词:水稻品种DOCDON微生物群落结构PLFA
文献传递
江淮地区农业气候资源演变特征及作物生产应对措施被引量:19
2011年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日趋明朗和世界性粮食安全危机日益严重,农作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已经成为作物科学的研究热点。江淮地区是我国粮食生产的主要区域,探讨该区域气候资源的变化特征及其应对策略,对确保我国中长期粮食持续增长意义重大。依据我国江淮地区32个气象台站的多年逐日气象资料,并结合多年农作物生育进程数据,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江淮地区气候资源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48年来江淮地区光、热、水资源发生了明显变化。年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每10年分别平均递增了0.28、0.17和0.38℃;夜间增温幅度高于白天,日温差每10年平均下降了0.21℃。≥0℃和≥10℃的积温增加明显,每10年分别平均递增了92和79℃;年降水总量变化不明显,但年际间波动大;年日照时数和太阳总辐射量呈现下降趋势,平均每年减少了8.1 h和12.3 MJ.m-2。从稻麦的实际响应来看,小麦播期推迟,成熟期提前,总生育期缩短4 d;而水稻播期提前,成熟期也提前,总生育期基本不变。去除技术影响后的稻麦产量呈波动上升趋势,稻麦历史产量主要与最低气温正相关,与降水量无显著相关性。最后针对江淮地区气候资源演变特征和作物生产发展趋势,就江淮地区未来气候变暖情形下作物生产的应对策略提出了一些具体措施。
黄爱军陈长青类成霞张卫建卞新民
关键词:气候资源气候变化粮食安全作物生产
长江中下游两种典型水稻土微生物对砷污染的响应被引量:7
2014年
基于温室盆栽实验,利用磷脂脂肪酸分析(PLFA)方法研究了As污染、土壤类型和水稻品种对水稻抽穗期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土土壤中微生物生物总量(总PLFAs)以及微生物组成均不同程度的受到了As污染、土壤类型及水稻品种的影响;As污染增加了土壤总PLFAs,黄泥田的土壤总PLFAs、真菌/细菌(F/B)、革兰氏阳性细菌/阴性细菌(G+/G-)、腐生真菌/丛枝菌根真菌(SF/AMF)显著高于红泥田;在黄泥田中,种植籼稻品种的土壤总PLFAs较杂交稻和粳稻品种平均减少30.0%,而在红泥田中平均增加24.8%.偏Mantel检验和冗余分析(RDA)表明土壤p H值、DOC、NH4+和As浓度是驱动水稻土微生物群落演变的主控因子,其中受As影响较大的特征PLFAs包括20:0、i17:1ω9c、18:1ω9c、cy17:0和18:3ω6c;ABT预测模型显示水稻品种和土壤类型对总PLFAs、F/B、G+/G-和SF/AMF指标的贡献相对较大,而As处理的影响较小.
汪峰类成霞蒋瑀霁陈长青孙波
关键词:水稻品种磷脂脂肪酸
气候变暖下东北地区春玉米生产潜力变化分析被引量:38
2011年
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依据中国东北地区101个气象站点多年逐日气象数据,利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东北地区1971-2007年春玉米生长季气候变化趋势,包括春玉米生长季平均气温、太阳辐射总量和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利用GIS技术分析了东北地区春玉米光温生产潜力及气候生产潜力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东北地区春玉米生长季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其幅度超过全国平均值,太阳辐射呈减少趋势,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有波动下降趋势。在气温不断升高的情形下,东北地区春玉米的光温生产潜力有所增加,但由于各地区间降水的差异,东北地区春玉米的气候生产潜力在各地区变化差异较大,21世纪以来相对于20世纪70年代,南部地区气候生产潜力减少,而中部地区增加。为此,就如何利用东北地区春玉米生产潜力的特点,以及提高春玉米的实际产量提出了一系列建议措施。
陈长青类成霞王春春张卫建
关键词:春玉米
基于GIS空间分析的江淮地区冬小麦增产潜力研究被引量:1
2011年
利用2006-2008年的逐日气候数据和实际冬小麦单产数据,借助GIS空间分析技术分析了江淮地区冬小麦的逐级生产潜力;通过GIS叠加分析,明确了冬小麦增产区域与幅度。研究表明:江淮地区冬小麦的2006-2008年光合生产潜力介于15 672 kg.hm-2~21 001 kg.hm-2之间,变化趋势是从北向南逐级递减。光温生产潜力介于8 311 kg.hm-2~11 072kg.hm-2之间,大体从江淮北部向南部呈递减趋势,区域的平均生产潜力为9 788 kg.hm-2。气候生产潜力介于5 876kg.hm-2~8 988 kg.hm-2,空间变化趋势为从江淮中部向周边呈递减趋势,区域的平均值为7 657 kg.hm-2。2006-2008年江淮地区冬小麦的实际产量为2 537 kg.hm-2~5 954 kg.hm-2,区域平均值为4 871 kg.hm-2,由此看出,实际的产量与潜在气候产量之间有较大的差距,江淮区域冬小麦存在一定增产空间。最后,针对江淮地区冬小麦生产情况,提出提高冬小麦生产的具体管理措施。
李白鸽类成霞陈长青
关键词:冬小麦GIS增产潜力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