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斌
- 作品数:30 被引量:93H指数:5
- 供职机构:江苏省肿瘤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机械工程更多>>
- 近端胃切除隧道式吻合术的可行性及疗效分析
- 2024年
- 目的探讨近端胃切除术后行食管胃隧道式吻合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收集2019年10月至2022年7月期间,江苏省肿瘤医院胃外科收治的10例行近端胃切除+隧道式食管胃吻合消化道重建方式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为男性患者,年龄为(64.2±8.1)岁,体质指数为(25.5±3.2)kg/m^(2),9例为胃上部腺癌,1例为印戒细胞癌。肿瘤TNM分期显示:ⅠA期7例,ⅠB期1例,ⅡA期1例,ⅢA期1例。隧道式食管胃吻合法的主要步骤:于残胃前壁近大弯侧标记制作矩形浆肌瓣隧道(长约3 cm,宽约3.5 cm),在食管断端上缘约5 cm处与肌皮瓣上缘前后壁固定,食管残端置入隧道,手工缝合食管残端与残胃。主要观察指标为患者围手术期情况、术后反流情况(改良洛杉矶分级系统评估)以及术后1年和2年行内镜随访的结果。结果1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近端胃切除和食管胃隧道式吻合,其中4例行腹腔镜辅助手术,2例达芬奇机器人辅助手术,4例为开放手术。手术总时间为(212.7±33.2)min,吻合时间为(51.6±5.3)min,术中隧道制作时间为(20.0±3.5)min,术中出血量为(90.0±51.6)ml。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为(64.8±11.5)h,术后住院时间为(9.2±1.7)d。全组仅有1例术后出现乳糜漏,均无吻合口狭窄、出血等并发症发生。术前胃食管反流病量表评分为(3.3±0.4)分,术后1个月为(3.8±1.0)分,12个月为(3.3±0.4)分。内镜随访未见明显吻合口狭窄,术后1年和2年内镜检查各见1例患者发生反流性食管炎。结论近端胃切除后行隧道式吻合消化道重建安全可行。
- 岳超彭锐孙广立陈亮汪海天徐卫国魏尉周斌文旭顾荣民明学志陈环球李刚
- 关键词:胃肿瘤近端胃切除食管胃吻合反流性食管炎
- 温水推送对提高胃癌术中置入鼻肠营养管效率的作用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改进传统置管方法提高胃癌术中置入鼻肠营养管的效率。方法:选取我院普外科胃肿瘤中心行胃癌手术患者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34例),对两组患者术中分别采用温生理盐水推送辅助置管和传统直接置管法放置肠内营养管。结果:观察组手术中置入肠内营养管所用时间、一次成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胃癌手术中采取温生理盐水辅助置管较传统直接置管法所需时间短,一次成功率高,值得在胃肠道术中推广。
- 马伟华周斌柏红
- 关键词:胃癌鼻肠营养管
- 肝癌血管性介入治疗用自动插管给药设备
-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肝癌血管性介入治疗用自动插管给药设备,涉及肝癌血管性介入治疗领域。肝癌血管性介入治疗用自动插管给药设备,包括:固定架,所述固定架远离控制面板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罩,所述第一固定罩上设置有摇晃组件;所述...
- 姜浩尹国文徐卫东陆游徐清宇陆逸周斌刘军张晋顾潍炜彭伟姜雪松李东正王志刚
- 免疫肠内营养在高龄胃癌病人术后免疫调节作用的观察被引量:21
- 2015年
- 目的:观察免疫肠内营养对高龄胃癌病人术后恢复、免疫功能、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将68例高龄胃癌病人(>70岁)手术后随机分为免疫肠内+肠外营养(EN+PN)组和肠外营养(PN)组。于术前1 d、术后第1和第7天检测相关的营养和免疫血清指标,观察术后恢复情况,并比较和分析。结果:两组病人术后第1天血清总蛋白(TP)、清蛋白(ALB)、前清蛋白(PA)、Ig G、Ig A水平以及CD3、CD4、CD4/CD8较术前1 d有显著下降。术后7天EN+PN组血清TP、ALB、PA、Ig G、Ig A以及CD3、CD4、CD4/CD8与PN组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EN+PN组和PN组发生术后并发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早期使用肠内免疫营养制剂,可改善高龄胃癌病人手术后的免疫功能和营养状态。
- 周斌朱海涛文旭李刚顾荣民明学志陈环球魏尉
- 关键词:免疫肠内营养肠外营养高龄胃癌围手术期
- 结构脂肪乳和中长链脂肪乳对年龄≥70岁胃癌患者全胃切除联合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后疗效的影响被引量:11
- 2017年
- 目的 探讨结构脂肪乳和中长链脂肪乳对年龄≥70岁胃癌患者全胃切除+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后疗效的影响。
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江苏省肿瘤医院收治的42例行全胃切除术+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年龄≥70岁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22例术后肠外营养剂中脂肪乳为结构脂肪乳患者设为试验组,20例术后肠外营养剂中脂肪乳为物理混合的中长链脂肪乳患者设为对照组。两组患者行全胃切除+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试验组患者给予20%结构脂肪乳;对照组患者给予物理混合的20%中长链脂肪乳。观察指标:(1)术后恢复情况:肠道通气时间,术后5 d体质量,术后吻合口瘘、腹腔感染。(2)肝功能指标检测结果:患者分别于术前1 d,术后1、5 d抽取清晨空腹外周血检测肝功能(AST、ALT、TBil、DBil)。(3)营养学指标检测结果:术前1 d,术后1、5 d取清晨空腹外周血检测TP、Alb、前清蛋白。(4)免疫学指标检测结果:术前1 d,术后1、5 d取清晨空腹外周血检测IgG、IgA水平以及CD3、CD4、CD4/CD8比值。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重复测量数据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
结果:(1)术后恢复情况:两组患者在行肠外营养支持治疗过程中无特殊不良反应。试验组患者术后肠道通气时间、术后5 d体质量、术后吻合口瘘、术后腹腔感染分别为(46±12)h、(60±8)kg、0、0;对照组患者分别为(50±14)h、(58±9)kg、0、1例。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86,0.65,P〉0.05)。(2)肝功能指标检测结果:试验组患者AST、ALT分别由术前的(24±9)U/L和(31±12)U/L变化为术后5 d的(22±6)U/L和(20±8)U/L,对照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由术前的(23±8)U/L和(30±9)U/L
- 周斌魏尉文旭李刚顾荣民明学志陈环球
- 关键词:结构脂肪乳中长链脂肪乳
- 胃大部切除术后早期整蛋白型和短肽型肠内营养的疗效观察被引量:6
- 2018年
- 探索胃癌患者胃大部切除术后应用不同肠内营养制剂的优化方案。将65例拟行胃大部切除术的胃癌患者随机分为整蛋白组(31例)和短肽组(34例)。在术前3天予康全甘(500mL/日,口服)进行肠道预适应,术后24~48 h内两组分别开始予以早期肠内营养制剂康全甘和百普力,能量不足部分予以补充性肠外营养。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术后第1天、术后第7天主要营养指标和免疫指标的差异,记录胃肠道耐受情况、肠道恢复通气时间、术后并发症和营养治疗费用等。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围术期营养治疗后营养指标、免疫指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整蛋白型和短肽型营养制剂疗效相当。短肽组肠道恢复通气时间较短,术后住院时间较长,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短肽组肠内营养治疗费用较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建议临床胃大部切除术后患者早期选用短肽型制剂,缩短肠道恢复通气时间,可促进肠道生理功能恢复;待肠道恢复通气后换用整蛋白型制剂,提高肠道耐受性,既安全且经济。
- 钟海英黄凌莉周斌李刚魏尉陈环球魏青
- 关键词:肠内营养胃大部切除术
- 超声刀在直肠癌超低位前切除术中的应用被引量:4
- 2012年
- 目的探讨超声刀在直肠癌超低位前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江苏省肿瘤医院2011年6月至2012年7月收治的行直肠癌超低位前切除术的64例临床资料。其中超声刀组36例,电刀组28例,两组均采用双吻合器法重建肠道。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率、术后前3天引流量、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以及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结果超声刀组较电刀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前3天引流量、引流时间均显著减少(均P<0.05);而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术中输血率与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则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超声刀在直肠癌超低位前切除术中应用效果较电刀更好。
- 周斌关心周欣杨柳许发培周建农
- 关键词:直肠癌根治术超低位前切除术超声刀双吻合器
- 改良腹腔置管法在预防性胃癌腹腔热灌注化疗术中的应用
- 目的 改良了胃癌根治术后一期拟行预防性腹腔热灌注化疗(p-HIPEC)的腹腔置管方法,并观察其在HIPEC 应用优势.方法 2017.01-2019.12 江苏省肿瘤医院胃外科收治的胃癌患者63 例,均在开腹胃癌根治术后...
- 周斌陈环球
- 近端胃癌保功能手术后消化道重建及术后功能评价被引量:1
- 2021年
- 早期胃癌相对于进展期胃癌,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低、预后较好,因此功能保留胃切除手术被广泛探索,并运用于早期癌患者的治疗中。对于食管胃结合部早期腺癌,根治性近端胃切除术与全胃切除相比,5年总生存率未见明显差异,同时具有术后胃部分功能保留、患者营养状态好的优点。近端胃癌根治术后消化道重建的方法有很多,如食管-管状胃吻合、空肠间置吻合、双通道吻合、Kamikawa吻合等,以及我国学者开展的giraffe吻合、胃间置吻合,这些重建方式降低了近端胃根治术后反流性食管炎等的发生。但目前尚缺乏重建标准方案。该文回顾了关于近端胃切除术后重建方式的文献,梳理消化道重建方式的演变和研究进展,期望为系统评估近端胃癌切除术后保留胃功能手术的改进及选择提供参考。
- 章旭邵鹏周斌陈环球
- 关键词:近端胃切除功能评价
- 经胃左动脉注入VX2瘤粒建立兔胃癌模型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 探讨经胃左动脉注入VX2瘤粒建立兔胃癌模型的可行性。方法 DSA导引下经股动脉将0.5 mm×0.5 mm VX2瘤粒注入18只新西兰大白兔胃左动脉。术后2、4d分别随机处死3只实验兔,获取胃大体标本并作病理学分析;术后7d剩余实验兔作胃左动脉DSA和食管胃消化道气钡双重造影,观察肿瘤生长情况,并即刻处死3只兔作病理学分析;余9只实验兔待其自然死亡,记录生存时间。结果 实验兔胃癌建模成功率为100%(18/18)。术后2、4d,大体标本可见胃底近大弯侧局部黏膜水肿、溃疡形成,镜下见局部黏膜缺失呈溃疡改变,黏膜下水肿明显,局部动脉血管内可见癌栓。术后7d剩余实验兔全部存活,胃左动脉DSA见胃底贲门处富血供病灶,染色明显;气钡双重造影见胃底贲门处黏膜紊乱,病灶区域见压迹及双边征;大体标本见胃底部病灶呈火山口样溃疡,周边黏膜明显充血、紊乱;镜下见肿瘤细胞聚集于肌层并向黏膜及浆膜层侵犯。剩余实验兔术后中位生存时间12d,大体标本见胃病灶穿孔,周边黏膜紊乱伴明显充血水肿;镜下见肿瘤侵犯胃壁全层。结论 DSA引导下经胃左动脉输注VX2瘤粒可成功建立兔胃癌模型,可用于介入动脉化疗栓塞、影像诊断及外科手术等相关实验研究。
- 冯国栋余辉冯建防周斌席玮武贝张静渊陈环球严枫陈骏
- 关键词:胃癌胃左动脉兔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