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森

作品数:29 被引量:179H指数:8
供职机构: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轻工技术与工程生物学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轻工技术与工...
  • 6篇生物学
  • 4篇医药卫生
  • 3篇文化科学
  • 2篇化学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5篇李斯特菌
  • 5篇抗氧化
  • 5篇活性
  • 4篇食品
  • 4篇教学
  • 3篇单增李斯特菌
  • 3篇课程
  • 3篇活性氧
  • 2篇单核细胞增生
  • 2篇抑菌
  • 2篇食品专业
  • 2篇同源
  • 2篇同源重组
  • 2篇细胞
  • 2篇绿豆
  • 2篇咖啡
  • 2篇抗氧化性
  • 2篇课程教学
  • 2篇基因
  • 2篇基因敲除

机构

  • 29篇上海理工大学
  • 5篇上海海事大学
  • 2篇华中师范大学
  • 2篇湖北省农业科...
  • 2篇上海市食品药...
  • 1篇上海师范大学

作者

  • 29篇李森
  • 15篇管骁
  • 6篇刘箐
  • 6篇吴嫚
  • 5篇刘静
  • 4篇张超
  • 4篇吴淑燕
  • 3篇董庆利
  • 2篇施建斌
  • 2篇梅新
  • 2篇蔡芳
  • 2篇何建军
  • 2篇罗勤
  • 2篇蔡沙
  • 2篇隋勇
  • 1篇谢曼曼
  • 1篇魏新林
  • 1篇陈学玲
  • 1篇王元凤
  • 1篇饶立

传媒

  • 5篇食品与生物技...
  • 4篇食品科学
  • 4篇食品工业
  • 3篇微生物学杂志
  • 2篇包装与食品机...
  • 1篇粮油食品科技
  • 1篇工业微生物
  • 1篇中国药学杂志
  • 1篇食品与发酵工...
  • 1篇湖北农业科学
  • 1篇中国医药工业...
  • 1篇食品与机械
  • 1篇粮食与油脂
  • 1篇食品研究与开...
  • 1篇中国粮油学报
  • 1篇食品与发酵科...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2
  • 4篇2021
  • 4篇2020
  • 4篇2019
  • 2篇2018
  • 6篇2017
  • 1篇2016
  • 4篇2015
  • 1篇2014
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单增李斯特菌nox基因的克隆、表达以及功能被引量:2
2017年
以Gen Bank中报道的单增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野生型菌株EGDe的nox基因(Gen Bank ID:986631)为研究对象,探讨在高等动植物中普遍存在的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氧化酶在Lm中是否也可以介导产生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首先通过诱导nox基因在BL21中表达产生Nox蛋白,利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Western blot鉴定该蛋白质分子质量;然后构建过表达菌株EGDe-nox,测定ROS产生情况,并使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nox基因的过表达对Lm毒力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经鉴定Nox蛋白分子质量约为33 k D,过表达菌株EGDe-nox与对照组EGDe的ROS产生量相比并无多大变化,nox基因的过表达会导致与侵袭相关的基因act A、inlA和inlB以及毒力基因prfA的表达上调。由此推测,该Nox蛋白不能独立主导ROS的产量,但其过表达却可以增强毒力基因表达上调。本研究为继续探讨细菌中Nox的作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吴嫚李森陈国薇罗勤刘武康丁承超董庆利刘箐
关键词:单增李斯特菌活性氧
不同溶剂同时蒸馏萃取艾叶挥发油的抑菌活性被引量:12
2020年
采用二氯甲烷和正己烷2种溶剂,分别进行同时蒸馏萃取(SDE)工艺萃取艾叶挥发油,对得物进行气质联用(GC-MS)成分分析,测定其抑菌活性的差异,并通过扫描电镜(SEM)探究艾叶挥发油抑菌作用的机理。结果表明,SDE比水蒸气蒸馏萃取节省时间1 h,提取率达1.5%,是后者的3倍。SDE(正己烷)的得物抑菌活性更强,最低抑菌浓度集中在6.25μL/mL,GC-MS结果可知其成分的92.95%是水蒸气蒸馏得物和SDE(二氯甲烷)的公共主要成分,SEM结果显示艾叶挥发油可作用于微生物细胞壁结构,从而达到抑制效果。
葛德鹏李森黄凯管骁
关键词:同时蒸馏萃取艾叶挥发油扫描电镜抑菌活性
食源性致病菌菌膜形成影响因素研究进展被引量:6
2015年
菌膜是微生物黏附在介质表面形成的大量细菌群居的一种生存状态,结构致密的菌膜能够使细菌更强地抵御外界的不利环境而生存下来。在食品工业中,菌膜的形成使污染的细菌难以被彻底清除;而在医学领域,由于菌膜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使其成为许多慢性感染性疾病反复发作和难以控制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综合分析了近年来菌膜形成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并对其研究进展及未来发展予以评述。
吴嫚李森吴淑燕陈国薇刘芳张超董庆利刘箐
关键词:食源性致病菌影响因素食品工业
高校食品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被引量:21
2018年
食品生物化学是高校食品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该课程存在知识点较多且记忆与理解难度较大的特点,许多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缺乏积极性与主动性。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食品生物化学的教学内容与模式已不再满足现如今的教学要求,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是大势所趋。根据该课程的教学特点,通过调整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方法、注重实验教学、改变教学模式等方面对食品生物化学的教学进行探索式研究。该课程改革创新以期达到提高学生独立自主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
管骁黄凯李森
关键词:食品生物化学教学方法
生物技术在重金属检测中的应用被引量:5
2014年
综述了酶分析法、免疫分析法、生物传感器等生物学技术在重金属检测中的应用与发展,并对这些技术的优缺点及发展前景进行讨论。随着重金属污染问题的日趋严重以及新兴的生物、化学与物理等交叉学科的发展,重金属检测在传统技术的基础上,衍生出众多快速、灵敏的检测方法,其中以基于生物学的快速检测技术研究较多,并展现出广阔的运用前景。
刘箐陈国薇张超吴嫚李森吴淑燕董庆利
关键词:生物技术重金属
单增李斯特菌srtA基因敲除菌株的构建及其生物学特性被引量:2
2017年
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是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其细胞壁上存在的表面蛋白与其致病性和细菌菌膜的形成密切相关,而srt A基因是介导表面蛋白膜表面定位的关键因子,通过识别特定的蛋白序列将表面蛋白共价结合在细胞壁上,也是单增李斯特菌的重要毒力基因。为深入研究srtA的功能及其对细菌毒力的调控,本研究通过同源重组技术敲除了单增李斯特菌中的srt A基因,并对基因敲除菌株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通过生长曲线的测定,发现srtA基因敲除株的生长活性低于野生型菌株。进一步利用该菌株对星形胶质细胞系U251的侵袭实验发现,srtA基因敲除菌株的侵袭效率低于野生菌株,提示srtA基因在调控单增李斯特菌的侵袭能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可为单增李斯特菌毒力基因调控和细菌菌膜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李森热依汉古丽.麦麦提力
关键词:单增李斯特菌同源重组
基于CTD格式的注射剂变更灭菌工艺研究与评价被引量:2
2015年
采用系统分析方法,对现场核查及技术审评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为研究工作提供一个参考。在分析过程中基于CTD格式的研究逻辑体系,从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评价重点关注的问题两方面进行分析。并且通过对研究逻辑体系的梳理,提供一个药品变更研究设计和构建研究体系的方法。
李森张景辰
关键词:注射制剂
两种产地黄小米多酚的提取及其对神经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2022年
该研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山东金乡金小米和河北蔚县桃花小米,比较二者多酚的含量及种类,并通过建立过氧化氢(H_(2)O_(2))诱导的SH-SY5Y氧化应激损伤的神经细胞模型,探究不同处理方式下小米多酚对神经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最佳作用浓度。结果表明,桃花小米多酚含量更高,金小米中多酚种类较多,小米多酚中黄酮类化合物占主要成分。预处理的方式下200~300μg/mL 2种小米多酚都可以保护SH-SY5Y免受H_(2)O_(2)的氧化损伤。
梁婷陆奕成刘彤管彤李森
关键词:黄酮神经保护
负载槲皮素的大麦醇溶蛋白纳米纤维的制备及性质被引量:5
2017年
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不同载药量的槲皮素/大麦醇溶蛋白载药纳米纤维膜体系,以期成功开发一种功能活性物质的缓释体系。扫描电镜结果显示槲皮素分子很好地分散于大麦醇溶蛋白分子中,随着槲皮素质量分数的增加,纤维直径逐渐降低。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槲皮素几乎以无定形状态存在于纤维中,负载量过高时,有部分未溶解槲皮素晶体析出。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测试载药纤维膜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槲皮素和大麦醇溶蛋白之间存在相互作用。体外释放试验结果表明大麦醇溶蛋白纳米纤维可实现槲皮素缓释12 h。由此表明本研究开发的大麦醇溶蛋白纳米缓释系统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玛丽哈巴.拜克来管骁刘静李森吴雪
关键词:槲皮素静电纺丝纳米纤维
单增李斯特菌vip基因缺失菌株的构建与筛选
2017年
单增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及食物中的食源性致病菌,作为胞内寄生菌,它可以引起强烈的细胞免疫,是潜在的优良疫苗载体。vip是单增李斯特菌的毒力基因,与其侵袭能力密切相关。因此构建vip基因敲除株可为单增李斯特菌疫苗载体的研发打下重要基础。从单增李斯特菌EGDe基因组中扩增出vip基因上、下游序列,连接到穿梭载体p KSV7中得到敲除载体p KSV7-Δvip,将其以电穿孔的方式转入单增李斯特菌后,通过同源重组利用氯霉素和温度双重压力筛选得到vip基因的敲除突变株,并对敲除菌株的生长曲线进行分析发现vip敲除对细菌的生长没有显著影响,为进一步研究vip基因功能、单增李斯特的致病机制和疫苗载体的研发提供参考。
李森牟俊洁刘武康
关键词:单增李斯特菌突变株同源重组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